供稿/朱崇恺
本文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如果你用強力膠往牆上黏過東西,
就能體會到現有的黏合劑令人失望的一點——
黏合的效果可能很好,但卻是不可逆轉的。
黏好後你常會發現黏貼的位置稍稍歪了一點,
雖然也可以從牆上取下舊的膠條,
但調整完位置後它基本就沒什麼黏性了。
要麼容忍錯誤,要麼更換新的材料重新開始。
但近期有科學家
從蝸牛的黏液中找到了解決辦法
↓↓↓
來自蝸牛的可逆“強力膠”
賓夕法尼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及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的楊澍教授擁有将自然造物轉化為實驗室成果的經驗,她所在的研究中心緻力于将仿生特性應用于設計和建築領域中。
“壁虎可以将四肢反複黏到物體表面,這一過程是可逆的,但附着力非常低。”楊教授說,“真空吸盤雖然附着力夠了,但必須攜帶一套笨重的真空泵。”
最後,研究團隊從蝸牛的黏液中找到了解決方法。蝸牛的黏稠分泌物在潮濕多水的情況下會變成橡膠狀,從而進入看似光滑的附着面上那些微小的孔裡,水分減少後則會逐漸變為剛性,從而鎖定在附着面上并提供強黏附力。當黏液再次變濕時這一過程可以逆轉,從而輕松地從附着物表面脫離。
蝸牛的黏液
基于此原理進行研究後,她們發現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聚合物制成的水凝膠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未來研究人員還希望找到或設計出能夠響應pH、特定化學品、光、熱或電等變化的黏合劑,從而拓寬可逆黏合的潛在應用。
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動物給科學家提供靈感,比如本文提到的粘合劑,壁虎、贻貝、章魚、蟑螂、鼻涕蟲等都有着這方面的能力。想了解更多動物的科學知識,掃描下方二維碼或者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參與9.9元拼團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