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shan”字,甲骨文寫作下圖,
這是在羊頭的下邊畫上一雙眼睛,刻意強調由羊眼睛表示出來的溫順。随着漢字的演變,下部的羊眼斷裂訛變為“誩”,成為“從羊從誩”的會意字(見圖)楷書在演變的過程中,簡省為下邊隻有一“言”的“善”。在“善”字的構成中:“誩”或“言”都表示羊的叫聲,恐怕正是這種“咩咩”的叫聲,或者說眼光透露出來的綿軟無助、毫不反抗,使羊成為“善”或“善良”的象征。
“善”的本義為善良、慈祥,與“惡”相對。“善”字用作動詞,則有“喜好、愛惜、親善、擅長”等義。
中國人喜歡羊,不僅因為羊是美的象征,更由于羊是“善”的典型代表。羊之所以具有善良的象征意義,中國的儒家學派有種種解
釋:如“羔取其贽(嘴裡的食品或玩物)之不鳴,殺之不号,乳必跪而受之…群而不黨”等等。羊的這種善良品性和道德含義,現代人顯然是無法效仿的。
“羔gao”,即羊羔,小羊也。甲骨文寫作/上圖,小篆寫作“關”,都是在羊下增添一個“火”字。隻是甲骨文的“火”字更有象形意味,到了楷書,下部的火已演變為“四點火”。
古人有炮肉(即燒烤)的習慣。漢代的古文字學大師鄭玄說:“炮者,以塗燒之為名也。”就是把動物用泥土裹起來燒烤,類同“叫化雞”;這種吃法自然要用小動物了。《楚辭·招魂》中所說的“腼鼈炮羔”,正體現了這種吃法。可見,小羊羔在古人的食譜中,不僅吃法獨特,而且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古人在羊下增火表示“小羊”。
造字之初,“羔”字也許并不特指小羊,表示的隻是将羊放在火上燒烤;但在實際生活中,留下母羊專一繁殖,隻宰殺小羊,把十分容易烤熟的“小羊”作為燒烤的專用材料後,“羔”字的詞義便漸漸集中在“小羊”身上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