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瀛璐
明代小說《金瓶梅》細節繁密細碎,頗見世味人情。第二十回裡,剛成為西門慶第六房的李瓶兒,把之前幾嫁攢下的“家底”一應拿出來與丈夫過目。輪到一頂重九兩的金絲䯼髻,李瓶兒多了個心思,特意問丈夫其他幾位夫人有這金絲䯼髻沒有,聽西門慶說“銀絲䯼髻倒有兩三頂,隻沒編這䯼髻”,李瓶兒當下覺得“我不好帶出來的”,遂讓西門慶拿到銀匠處毀了,再打一件金九鳳钿,每個鳳嘴還要銜一挂珠。李瓶兒會做人,深知這金銀自有别。想着潘金蓮初見西門慶,還隻有一頂黑油油的頭發䯼髻,做了侍妾後“家常才都戴着銀絲䯼髻”。䯼髻,是從明代興起的女性包發之物,一般人家隻用得起人發編制的,有錢人家才用得上金銀打造的款式。無論金銀,實際上都造價不菲。
梳妝打扮,本就是踵事增華,又因其所使用的物件材質,細分出許多門道。金銀首飾的曆史,相比于骨貝玉石,實為後起之秀。“穿金戴銀”常常同日而語,一定要分開尋迹,就不難發現,伴着“金玉相逢,勝卻人間無數”,銀飾的地位一直不上不下。被黃金珠玉出土時的風采蓋過,易氧化發黑的銀飾再次暴露在世人面前時,除了能“驗毒”“保健”“辟邪”的附庸,又總是缺了一抹驚豔。盡管如此,千百年來作為首飾的銀,不可或缺又是深入人心的美之必需品。
伴随金銀的流通利用,商周時期就陸續有金銀制飾品出土,但兩漢開始,金銀首飾的使用才方見普遍。此時類型、款式還比較單調。大唐盛世的到來,則催生了金銀首飾繁盛的開始,此後宋元時期銀成為商品進入流通市場,承上啟下,至明代臻于輝煌,清代風格大改,但仍萬變不離其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