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大歡喜》為莎士比亞創作生涯中第一時期的作品,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并稱作莎士比亞四大喜劇,共同代表着莎士比亞喜劇創作的高峰。這一時期的英國發展迅速,資産與王權結成聯盟,伊麗莎白女王賞專賣權予新貴族,舊貴族的勢力得到打壓,新興資産階級勢力一路高歌猛進。時代背景下樂觀主義、積極進取的社會風氣在莎士比亞的喜劇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作為一部滿足公衆趣味、表達市民理想追求的喜劇作品,《皆大歡喜》具有代表性地表現出了莎士比亞喜劇獨特的藝術風格。
《皆大歡喜》的故事情節來源于托馬斯·洛奇的牧歌傳奇《羅瑟琳》。它在1600年左右就受到伊莉莎白時代觀衆的歡迎,在18世紀浪漫主義運動發展之後,更是受到大衆喜愛。
在《皆大歡喜》中,莎士比亞設置了一系列強烈的并峙的對立意象,并且在它們之中不斷切換,達成一種脫離于現實的戲劇性效果。從人物形象的善惡對立,到場景的反差,再到整體層面的悲喜情節的交錯,都給予了觀衆一種獨特的藝術體驗,值得我們去體會學習。
首先是對立的人物。在劇中,莎士比亞設置了數組人物的對立,其中最有強烈藝術效果的便是兩組兄弟形象的對立,即被放逐的善良的公爵以及其野心勃勃的篡位者弟弟弗萊德裡克,狠心的哥哥奧列佛以及其被打壓的弟弟奧蘭多兩對善惡形象的對立。與此同時,又設置了一對互相友愛的女性,即羅瑟琳與西莉娅,與兩對兄弟的反目形成對比。同為兄弟,品行反差的巨大與男女之間對待親友态度的差異造成了極大戲劇性,也使觀衆能夠更為冷靜地思考劇中人物的行動,對其進行價值取向基礎上的思考與辨析。
其次是對立的場景,在《皆大歡喜》中,我們可以看到莎士比亞設置了兩個主要的表現場景,其一是在宮廷,其二是在亞登森林。亞登森林在《皆大歡喜》研究中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意象,曆來被研究者們加以重點的分析,在文本剛開始,即第一幕第一場中,莎士比亞便借查爾斯之口描述了亞登森林的美好,“他們在那邊度着昔日英國羅賓漢那樣的生活。據說每天都有許多年輕貴人投奔到他那兒去,逍遙地把時間消磨過去,像是置身在古昔的黃金時代一樣。”
正是在森林中,年輕人之間發生美好的戀愛、君臣之間進行友好的互動,也正是在森林中,奧蘭多不計前嫌救了奧列佛,使奧列佛回歸良知,兩人重歸于好。在戲劇中,莎士比亞多次對兩個場景進行交錯書寫,蒙太奇一般将兩個場景各自發生的片段交織起來,實現了時間與空間上對比強烈的轉換,并在這種反複的切換中使觀衆感受到強烈的戲劇效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