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講 辨嘔吐、辨預後、厥陰病篇小結
大家好,我們上課。我們上一次課,講的是厥陰病篇的一部分内容。我們厥陰病篇呢,還剩一點點,我想,我們把剩下的這一點内容講完了之後,再把厥陰病篇作一個系統的小結。所以我們在這裡呢,就不對上次課所講的内容作歸納作總結了。上次課的最後,我們談到了厥陰病篇所附的下利的證侯和嘔吐的證候,無論是下利的證候也罷,還是嘔吐的證候也罷,都是或寒或熱,或虛或實,都具有兩極轉化的特點,我還應當說明的是這些證候,它有的根本就沒有涉及到肝,沒有涉及到心包,沒有涉及到厥陰經,它不應當是厥陰病,不是厥陰病為什麼附到厥陰病篇呢,這就是後世的人,或者是王叔和在整理《傷寒雜病論》的時候,他看到厥陰病篇的原文比較少,所以他就把厥利嘔哕一篇的内容附到了厥陰病篇。但是我們驚奇的看到他附到厥陰病篇的這些厥利嘔哕的證候,同樣具有或寒或熱,或虛或實,這種兩極轉化的特征,因此呢它和厥陰病的特點有相吻合的地方。所以附在厥陰病篇,也有它的一定的内在的聯系。我們上次講完下利,講完嘔吐,我們現在講哕,請大家打開講義,208頁。看原文380條,“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複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郁,複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哕”這個字我們以前遇到過,“哕”在宋代以前得中醫書籍中,它作為一個症狀,指的是呃逆、呃忒,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膈肌痙攣,所以你看《傷寒論》也罷,《脈經》也罷,《諸病源候論》也罷,《千金翼方》、《千金要方》也罷,《外台秘要》也罷,見得到這個“哕”,它就是指的膈肌痙攣,呃逆、呃忒,也可以把它叫做吃逆,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膈肌痙攣。宋朝以後,這個詞義發生了變化,“哕”字就變成了幹嘔,所以在現代漢語裡有“幹哕”這個詞,“幹哕”這個詞就是指的幹嘔,我們《傷寒論》是漢代的著作,所以《傷寒論》中所出現的“哕”是膈肌痙攣,膈肌痙攣有胃氣上逆的因素,也有肝氣上逆的因素,也有膈氣上逆的因素情況就比較複雜。它不僅僅是一個胃氣上逆,我們現在所談到的380條是講的一個胃中虛寒所造成的呃逆,因為仲景說,“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這個胃中寒冷就是胃家虛寒,這個病是怎麼造成的呢,從他寫的這個病曆來看,傷寒一個外感病,醫生用了劇烈的吐法,又用了劇烈的下法,這就造成了中氣的極度虛衰,所以說“極虛”,這麼虛的病人,醫生還要給他用強烈的汗法,“複”就是又,用了強烈的汗法。為什麼用強烈的汗法呢,“其人外氣悱郁”,結果發現這個人還有些臉紅,身上輕度的發熱,好象是表氣閉郁的一種現象,所以又用了強烈的發汗的方法,那麼發汗用的什麼方法呢,用的水療法,“複與之水,以發其汗”,用的水療法,火療我們以前介紹過,有火針,有火薰,有火慰,有火灸,它完全是治療沉汗痼冷的虛寒證的,水療我們以前沒有提到過,所謂水療,一個是飲水療法,一個是用水來洗浴的方法,那麼飲水療法,我們在講五苓散适應證的時候提到過,但是沒有直接用“水療”這個詞,我們隻是講的飲水療法,它治療胃中津液不足的口渴,要“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因為當胃中津傷的情況下,胃的這種受納的功能,脾的這種運化的功能都比較底下,胃中津傷,津液不足,機體的本能的生理反映,就要引水自救,這就是我們多次說過的,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引水自救,特别是胃中津液不足的時候,就想大量的喝冷水,實際上大量的喝冷水常常造成水停中焦,所以仲景所提倡的飲水療法,就是“少少與飲之”,慢慢地每次給他喝少量的溫水,因為它胃中津液不足的時候,胃的這種受納、運化功能都低下啊,這是水療的一種方法,使胃中津液慢慢恢複了,這種胃津被傷的口渴就得到緩解,還有一條水療,就是用水來澆浴,用水來澆浴達到什麼效果呢,退熱的效果,或者用水來澆浴讓他出汗,有類似于今天我們通過洗澡的方式來出汗,來退熱。這也屬于水療,那麼現在這個病人,用了大催吐、大瀉下,正氣大虛,雖然有一點表氣的悱郁,那也應當本着虛人傷寒建其中的原則先補裡後解表,也常常有時後當裡氣恢複了,表邪自然解除,因為裡氣恢複了,營衛暢達了,正氣自我祛邪,人體自我康複的機能發揮作用,常常表邪解除了,如果還有表邪不解除的話,那你再解表不遲。現在一個裡氣極虛的證候,你就用水澆浴的方法來洗澡,這就更會傷裡氣,所以仲景說了中焦虛寒,虛氣上逆,就出現了呃逆不止,那麼這個證候我們用什麼方子來治療,中焦虛寒,虛氣上逆出現的是呃逆,我們抓病機,想一想我們學過的方子,哪個可以治療胃家虛寒。吳茱萸湯?對了,吳茱萸湯,我們學過的三條原文中,陽明病篇的是“食谷欲嘔,屬陽明”那是胃家虛寒,受納無權。在少陰病篇所學的“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那是一個胃寒氣逆,劇烈嘔吐,結果造成陰陽氣一時的不能相順接于手足,出現了手腳發涼,劇烈嘔吐,升降逆亂,病人痛苦難耐,所以出現了煩躁欲死。這些症狀非常類似于少陰的陽衰陰盛證,叫少陰病,應當說它不是少陰病,而是少陰病的類似證,用吳茱萸湯溫胃散寒,降逆止嘔,而在厥陰病篇,它治療“幹嘔,吐涎沫,吳茱萸湯主之”那是一個肝寒犯胃,又有肝胃兩寒,飲邪不化,又有肝胃兩寒,濁陰上逆巅頂,也用吳茱萸湯暖肝胃,降濁陰,這三條方證都以嘔吐為主,它們的病機是胃家虛寒,我們講的它的主證,380條,它的主證是呃逆不止,對于一個呃逆的證候,我們也應當辨證,在太陽病篇曾經提到過旋複代赭湯,它所治療的不是呃逆,在《傷寒論》中它所治療的不是呃逆,而是嗳氣。這個證候是胃虛痰濁中阻,痰濁中阻,用旋複代赭湯化痰,鎮逆,補中,來治療嗳氣不除,可是我們說,旋複代赭湯這張方子,在現代臨床上又常常用于胃虛痰阻的呃逆不止,還記得吧。那是旋複代赭湯在臨床上擴大應用範圍,可以治療呃逆不止。這個呃逆,隻要是胃虛而痰濁中阻,胃氣和膈氣上逆的,我們就可以用旋複代赭湯來治療。而治呃逆不止的時候,代赭石要适當的重用,我們現在遇到的一個呃逆,為什麼不用旋複代赭湯呢,因為它的病機不是胃虛痰阻,而是胃家虛寒,無力以降,沒有力量降,所以虛氣上逆,導緻的一個呃逆不止,導緻的一個膈氣上逆,那麼既然抓病機,它是屬于胃家虛寒,虛氣上逆的話,那我們用吳茱萸湯暖胃降逆,完全是可以的,盡管吳茱萸湯的适應證在《傷寒論》的有三條講的都不是呃逆,而講的是嘔吐,抓病機我們就可以用它來治療胃家虛寒的呃逆不止。好,這一條,380條,我們就作這麼多的講解。下面看381條,“傷寒”是泛指一個外感病,“哕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這是一個實證造成的呃逆,那麼實證呢,常常是有形邪氣的阻滞使膈氣不降,膈氣上逆而出現了呃逆,有形邪氣阻滞于腹部,那麼這個邪氣是屬于水濕類的邪氣呢,還是屬于燥熱類的邪氣,水濕類的邪氣阻滞氣機可以有腹滿,燥熱類的有形邪氣阻滞氣機,也可以有腹滿,怎麼鑒别是水濕還是燥熱,那就看看大小便。所以叫“視其前後”,看看他的小便和大便,“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如果是小便不利的,那就是水邪阻滞,水濕留滞,腹部氣機不暢就出現了腹滿,然後膈氣不能降而膈氣上逆,就出現了呃逆,這個時候就用利尿的方法。利尿用什麼方子,在通常情況下,沒有明顯的寒,沒有明顯的熱,我們就用五苓散,如果有明顯的寒的,大家想一想用哪個方子合适呀,真武湯,它有利尿的作用,它溫陽散寒的作用,如果明顯有熱的,大家都知道了按照這個思路,那就可以用豬苓湯,所以五苓散、真武湯、豬苓湯又可以治療水邪阻滞,水結所造成的膈氣上逆的呃逆,如果大便幹結,大便不通,病人又有腹脹滿,又有呃逆不止,這顯然是燥實内結,虛實的實。是燥實内結,那麼燥實内結我們選什麼方子為好哪,小承氣湯,因為它沒有全身的那麼多的毒熱症狀,就是一個肚子脹,我們選小承氣湯通便,調暢腹部氣機,膈氣可以降了,呃逆就可以停止了。我們在陽明病篇的末尾,談到了“實則谵語,虛則鄭聲”,談到過吧,可是在陽明病篇,“實則谵語,虛則鄭聲”下面,又有一條談到了陽虛,心神失充,心神失養也可以有谵語,所以谵語有實證有虛證,但是我們在講鄭聲的時候,說“鄭聲也,重語也”,那是正氣虛衰,精神失養所造成的,所以鄭聲的臨床表現,是語言反複重複一句話,而且聲低息微,所以鄭聲隻有虛證而沒有實證,我們現在講到了呃逆,膈肌痙攣,在前幾天所講到的膈肌痙攣多是虛證,而在這裡講到的膈肌痙攣也有實證,就實證來說,有水的也有火的,有水結的也有火結的,這個燥實内結實際上是火結,所以就呃逆這個證候來說,也體現了或寒或熱,或虛或實,這種兩極轉化的特征,好,關于厥陰病篇所附的厥、利、嘔、哕的證候,我們就談完了。其實厥陰病的預後這一點内容,應當說我們學校上課的時候,都是給大家自學的,我們在這裡呢,和大家一起來把原文看一看,都是非常好理解的,先看329條,“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厥陰病渴欲飲水,我們在厥陰病的提綱那一條裡曾經遇到過,說:“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那個“消渴”是大渴,飲水而不能解渴,消耗了大量的水仍然不能解渴,所以它和後世所說的消渴病概念不是一回事,《傷寒論》中的消渴,隻是一個渴而能飲,消耗了大量的水,而口渴不解的一個臨床症狀,現在渴欲飲水而不是消渴,脫水不嚴重,而且并沒有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氣上撞心“,這一些陽熱症狀。所以這個渴欲飲水它應當是在一個寒盛傷陽證的基礎上,寒邪傷厥陰陽氣這個證候的基礎上,出現了邪退陽複,寒邪退了,陽氣恢複了,所以陽氣通達,陽氣恢複以後,機體就需要水液的滋潤,這樣的一個氣化恢複正常的現象,他想喝水,同樣的道理,和我們在太陽病篇講的那個陽明胃中津液不足的時候,引水自救,在引水自救的情況下。我們所用的飲水療法是“少少與飲之”,是一樣的,所以329條,對于一個厥陰陰寒退卻,陽氣恢複,他叫水了,陽氣通達,他叫水了,這個時候你給他慢慢的喝少量的溫水,以恢複體内的陰液,這也屬于飲水療法。360條和361條兩條應當合起來讀,“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對于這個“脈弱”我們怎麼理解,隻能借着361條來理解,“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複緊為未解”,由此知道,這個“下利”開始的階段它所伴有的脈象不是脈微弱而是脈緊,脈緊提示了寒邪盛,因此這是個寒盛傷陽的證候,所以360條的這個“下利”,應當是陽氣恢複以後,祛除寒濕濁邪外排的一種表現,這在少陰病篇,這在太陰病篇都遇到過這種情況,你看太陰病篇的那個“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所以那個“下利”呢,它不是太陰脾虛寒的下利,而是脾陽、脾氣恢複以後,祛除體内的濕濁、穢濁邪氣的一種表現,在少陰病篇,有“少陰病,八九日”,随後出現了這種下利,那也是少陰病的一個祛除寒濕濁邪的給邪氣出路的一種自愈的表現,所以我們360條、361條的“下利”,都應當這樣來理解,它不是個虛寒下利,所以下利有“微熱而渴”,這個“微熱”顯然它不是陰盛格陽,而是陽氣恢複,陽氣恢複,陽氣通達以後,它就需要補充人體的津液,它就會有輕度的口渴,那麼這個“脈弱”,是動态觀察它的脈象,脈由緊而轉弱,這不正好提示了邪氣退嗎?這是動态觀察脈象的變化,緊主寒邪盛,由緊轉弱提示了寒邪退,這就是《皇帝内經》所說的“大則病進,小則平”,因此360條說,“今自愈”,就是将要好了。361條,“下利”我們剛才說了,這不是真陽衰微,火不暖土的下利,更不是肝寒内迫胃腸的下利,而是陽氣恢複以後,祛除體内寒濕濁邪的表現,這個“脈數”是陽氣恢複,脈由緊變數是陽氣的恢複,有“微熱”也是陽複,有“汗出”是營衛通達,它既不是陽不攝陰,又不是裡熱逼迫津液外越,而是陽氣通達,“身蕺然汗出而解”,所以“今自愈”,我們這三條談的都是放到厥陰病篇的陽複寒退的自愈證,所以在自愈的過程中,有陽氣恢複的征兆,或者有口渴,或者有微熱,或者有脈數,在一個陰寒證候中見到這些征兆,而這些征兆是慢慢慢慢出現的,這都是好的兆頭。這就是陰病見陽證的,或者是陰病見陽脈,陰病見陽脈者生,陰病見陽證者生,下面幾條原文講的是預後不良的證候,“傷寒六七日,脈微”,這是真陽衰微,“手足逆冷”,手足厥冷“,這是陽衰四末失溫,“煩躁”,嚴格的說,應該是燥煩,肢體躁動不甯,這是我們多次說過的真陽衰微,弱陽勉強和陰寒相争,争而不勝的時候,在臨床症狀上表現了一種肢體躁動不甯而不自知的一種表現。它和那個熱勝,熱擾心神的煩躁不同,那種煩躁是自己心裡煩才躁動,就象有時候,我們老師講課講得不好的時候,學生心裡聽着煩,煩他就不安甯,不安甯一會兒看看書本,一會看看有什麼吃得東西,我不是說我們這個班的同學,我是說我們中醫藥大學經常有這種情況,所以因為他煩他才動,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種真陽衰微的證候,你問他要幹什麼,他心裡已經沒有那個能力來感覺了,他就是肢體躁動不甯,再嚴重的,正不勝邪,出現了撮空理線、循衣摸床,那常常是極其危重的一種表現,那麼343條這樣一個證候,仲景用的什麼方法來治療呢,“灸厥陰”,因為這條是在厥陰病篇,所以灸厥陰經的穴位,我們臨床如果用灸法的話,少陰、厥陰都應當灸,因為少陰是人體陰陽之根本,真陽衰微的證候,特别是發展到厥陰病的時候,還一定伴有心腎真陽的虛衰,所以臨床我們可以灸厥陰,灸少陰,至于灸哪一個穴位,那我們根據臨床常用的末段的穴位,有的人主張灸章門,其實章門這個穴不好灸,正在兩肋,古人又用的是瘢痕灸,所以我們還是灸末端的穴位效果較好,植物的生長有頂端優勢,我們人在針灸治療上有末端優勢,實際上末端穴位的療效比靠中心的穴位的療效要好多了,為什麼是這個樣子,主要是末端神經末梢豐富,機體反映敏感,所以經絡所接受的這個信息也強烈,因為無論針或灸,我們多采用針刺肘膝以下的穴位,療效相對來說要好。344條,“傷寒發熱,下利厥逆,燥不得卧者,死”,一個外感病有發熱,那麼這個發熱是熱證呢,還是寒證,還是陽氣恢複啊,三種情況,熱證可以有發熱,寒證的陰盛格陽可以有發熱,寒證的陽氣逐漸逐漸恢複也可以有發熱,就看它伴随的什麼症狀,這個發熱伴随的卻是“下利厥逆”,而“燥不得卧”,肢體躁動不甯,這是真陽衰微,陰盛格陽的表現,甚至虛陽外亡的特征,所以這個預後不好,這實際上就是我們厥陰病篇開頭所講的髒厥,内髒真陽虛衰,燥不得卧寐。手足發冷,皮膚發涼,345條,“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一個外感病的發熱,它伴随着特别嚴重的下利,又伴随着厥逆不回,厥逆不止,這顯然是陰盛格陽,這樣的”下利至甚“就會傷陰,就會導緻陰竭,陰脫,陰竭,這樣的”厥不止“提示了陽絕,所以我們講義上的提要說,是陰竭陽絕的危證,當然預後不良,下面看346條,“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一個外感病發展到六七天的時候,病情突然發生了新的變化,發熱伴随着下利,那麼這個有可能是陽氣的恢複,祛除濕濁邪氣,也有可能是陽氣的衰退,那就要看看其它症狀。“其人汗出不止”,這是個陽不攝陰,真陽外亡的表現,因此推測,前面的發熱是陽氣外亡,陰盛格陽,這個“下利”是個寒濕下注,所以“有陰無陽故也”。就是有陰寒邪氣,陰寒邪氣重而沒有陽氣了。一個純陰無陽的人,那就不是陽世間的人,那就應當是陰世間的人。陰世間的人不就是死人嗎,所以他的預後不良。362條,“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在下利的過程中伴有手足厥冷,又伴有沒有脈,那這可能是陰陽兩傷所造成的,特别是下利以後,陰液大傷,一直脈搏摸不到,這都是可能的。這樣一個證候,存在陰陽兩傷,“不溫”,什麼叫不溫呀,是指的手足不溫,因為前面寫的“手足厥冷”嘛,這個不溫就是手足不溫,這樣一個手足厥冷沒有脈的病人,用過灸法以後,如果手腳還不轉暖,如果脈還不能夠出現,反而出現了“微喘”,這是腎氣虛于下,肺氣脫于上的表現,預後不好,下面講了另外一個問題,“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一個虛寒下利的證候,要判斷它的預後的話,要特别注意它的中氣是不是已經消亡,少陰脈是指的太溪脈,也就是足跟動脈,我們能摸得到的,在太溪穴那個地方,是足少陰腎經所過的部位,它是候少陰正氣的強弱的,趺陽脈就是足背動脈,我們在足背摸到的那個動脈的搏動點,相當于足陽明胃經沖陽穴的部位,它是候脾胃之氣的盛衰的,對于一個下利,陰陽兩傷的病人,他還有沒有生機,我們就看看當時這個寸、關、遲三部脈摸不到的時候,我們要判斷他有沒有生機,重點是看胃氣,後世特别強調,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我們在診斷的時候就特别強調這一點,盡管其它髒器的正氣已經虛衰了,隻要胃氣不衰,後天化源沒有枯竭,這個人還有一線希望,所以在362條,寸、關、遲三部脈摸不到的時候,他強調了趺陽脈,對判斷這個人的生死預後的重要性,所謂“少陰負趺陽者”,就是說,太溪脈不如趺陽脈強,也就是說,趺陽脈有力量,而太溪脈沒有力量,趺陽脈大于太溪脈。那就提示了胃氣沒有衰,胃氣尚存,留得胃氣在,就留得一線生機。這也體現了張仲景保胃氣的思想。368條,“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碎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這裡所說的“碎時”和我們前面所說的“周時”的含義是一樣的,碎時就是周時,就是對頭兒24小時。這個碎的本義是指小兒周歲,小孩滿一周了,那叫碎日,我們在這裡不是用的“碎日”這個詞,而是用的碎時,就是指的對頭兒12時辰,或者對頭兒24小時。下利以後摸不到脈,這既是陽脫,也是陰傷,陽脫陰傷,手足當然會厥冷,他的預後怎麼樣,你在積極治療的過程中,助陽滋陰,積極治療的過程中,觀察他24小時,24小時以後,脈漸漸的恢複了,這是真陰已經恢複的表現,手足溫,這是陽氣已經恢複了,陰陽二氣逐漸恢複,那這個病人還可以好。“脈不還者死”,觀察24小時,仍然是沒有脈,那這個預後就很差了,下面我們看369條,“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這樣一個虛寒下利,胃氣應當比較虛衰,結果脈反而摸上去是沉實有力,彈指有力,那這提示了邪氣盛,或者是真髒脈見,應當說在這裡主要是真髒脈出現了一種表現,它沒有那種柔和的現象,仲景說這種情況預後不良,最後還有厥陰虛寒下利轉歸的辨别,這樣一個小小的問題。看363條,“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這是一個陽複太過的表現,寸脈浮數是陽熱上擾,陽複太過,“尺中自澀,”這是陰血被傷,所以這種下利,它不是個虛寒的下利,是陽複太過以後,陽熱下傷陰絡的下利,要是虛寒下利的話,它不應當是寸脈浮數,尺脈自澀,既然是一個陽複太過以後熱邪下注的下利,因此“必清膿血”,清膿血就是便膿血,進一步發展,它會導緻便膿血的,那麼出現便膿血了,那我們就可以用白頭翁湯來治療,365條,“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沉主病在裡,弦主氣郁,這一條放在厥陰病篇,肝氣郁,病在裡,肝氣郁,氣機不暢,肝氣郁結之後,可以導緻五髒六腑的氣機失暢,那麼導緻大腸氣機不暢的話,就會出現下重,所以下重有的是濕邪阻滞,有的就是氣機不暢,實際上濕邪阻滞出現下重,本身也是濕邪重濁粘滞,最容易阻滞氣機所造成的,所以為什麼治療裡急後重的時候,都要加一個有行氣作用的木香呢。這樣一個證候怎麼判斷它的預後呢,“脈大者,為未止”,這就是“大則病進,”,“大則邪至”,“脈微弱數者”,脈微弱是邪退了,脈數是陽氣的恢複,陽氣恢複了,而邪氣也退了,這個病就要好,“雖發熱不死”,雖然它有一點發熱,這是陽氣恢複的發熱呀,而不是陰盛格陽,虛陽外越的發熱,所以雖然見到這種發熱的話,因為它是陽氣恢複的發熱,不會有亡陽的死證,這樣的話,我們把厥陰病篇的内容就都談完了,厥陰病篇一共56條,你要看《傷寒論》原書的文字的話,真是錯綜複雜,變化多端,後世醫家對厥陰病實質的争議,到現在也沒有終止,所以我在給本科班做教學的時候,關于後世醫家對厥陰病篇的研究的這個争議呢,我們沒有更多的時間來做介紹,如果大家以後專門研究《傷寒論》的話,你可以去看這些後世的研究者的一些說法,我們現在把厥陰病篇的一些大概情況,再做一個回憶,再做一個總結。我們說厥陰病的預後的好壞,主要和邪氣的來路,和全身的狀況有關,厥陰應當有寒證,因為它叫厥陰嘛,就有陰寒證,當外來的寒邪侵犯了厥陰之經,這個經是指的淺表,而厥陰肝髒又有血虛的時候,我們把它叫做血虛經寒,它的臨床表現可以出現手足厥寒,脈細欲絕,這就用當歸四逆湯就可以了,所以後世醫家,有人把當歸四逆湯證叫做厥陰的經證。我首先強調這個經是廣義的,是指的邪傷比較淺,而不是專指厥陰的經脈,寒傷厥陰之髒,肝寒就容易犯胃,那麼厥陰髒寒,或者說肝胃兩寒,它的臨床表現就是,“幹嘔,吐涎沫,頭痛者”,用吳茱萸湯來治療,這是厥陰寒證的第二個證候,在臨床上也常常有經髒兩寒的,既然經寒用當歸四逆,髒寒用吳茱萸湯,所以經髒兩寒的,我們就把這兩個方子合起來,這就是臨床根據證候,有是證用是方,靈活用方的具體體現,那就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治療經髒兩寒,經髒同溫,這是厥陰寒證,這個寒證是由外來的邪氣直接侵犯厥陰之經,直接侵犯厥陰之髒而來的,因為它不是在心腎真陽虛衰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心腎真陽沒有泯滅,所以這個證候預後比較好,如果厥陰病是由少陰傳來的,在心腎真陽虛衰的基礎上,又導緻了厥陰肝和心包的陽氣的衰竭,那麼五髒六腑的真陽都衰竭了,《傷寒論》中把它叫髒厥,不僅見到手足厥冷,也有皮膚發涼,還有陽不勝陰,正不勝邪的“其人躁無暫安時”,《傷寒論》把它叫做髒厥,沒有提出具體的治法,後世醫家雖然提到了用大劑的通脈四逆湯來治療,那從我們今天的情況來看,對這樣一個全身功能衰竭的證候,那是相當危重的,治療不及時,就會導緻死亡,所以傳經之邪倒是最重的,另外一種情況,外來的寒邪郁遏厥陰的相火,我們在少陰病篇曾提到,少陰病的寒化證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以真陽衰微為主的,這個證候預後不好,一種是寒盛傷陽為主的,出現那個脈陰陽俱緊,又有咽痛,又有吐利的,那個病的預後好,等陽氣恢複之後,寒邪退卻了,預後倒是不錯的,而厥陰病,我剛才所說的外寒郁遏厥陰相火,這屬于寒盛傷陽,相火被郁,郁極乃發,陽氣恢複。陽氣恢複,它本身就有驅除陰寒邪氣外出的這種機能,當陽複陰退的時候,重新出現了陰陽自和,那這個厥陰病可以自愈,可是人體的許多機能活動,都是具有慣性的,慣性這個詞,在《傷寒論》注家裡也沒有用過,我在這裡用,那麼常常陽氣沿着恢複的這個路子,就出現了陽複太過的這種傾向,陽複太過,陽有餘就是熱,所以厥陰病陽複太過以後,造成的熱症,有4種臨床表現,一種是陽熱上傷陽絡,出現了汗出,咽中痛而喉痹,一種是陽熱下傷陰絡,出現便血,一種是陽熱泛溢肌膚,出現了身發癰膿,一種是陽複太過以後,它可以表現了熱不退,熱不止,熱不罷,這是厥陰的熱證,陽氣時進時退,這就出現了厥熱的進退證,厥熱進退證我們在前兩次的課中已經都提到了,我們在這裡不再做小結了,張仲景以發熱的天數的多少,和厥冷下利天數的多少進行對比,發熱天數多,是陽氣進,發冷和下利天數多,是陽氣退,以此來判斷這個病的預後如何,這叫厥熱勝複證,也叫厥熱進退證,這個證候,臨床我們今天沒有見到,到底是怎麼回事,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如果陽氣局部的恢複是太過的,而陰寒沒有完全退卻,這就出現了厥陰的寒熱錯雜證,對寒熱錯雜證來說,我們講了上熱下寒蛔蟲中阻的蛔厥證,上熱下寒、寒熱錯雜的那個提綱證,這都是上熱下寒,那麼大家說了,我們那個蛔厥證不就是時煩時止,得食而煩,須臾複止嗎?什麼地方表現了上熱下寒的臨床特征呀,因為他有吐蛔史,吐蛔本身就提示了這個病人的體内已經發生了失調,已經發生了上熱下寒,蛔蟲不安其處,才上逆出現了吐蛔,所以吐蛔這個特征,就是上熱下寒的一個表現,這個問題我在講蛔厥證的時候已經提到過了,提綱證我說今天我們在膽道蛔蟲症中曾經見到過,所以厥陰病提綱證所說的,“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這個證候也是由于上熱下寒之後,蛔蟲才上擾的,這兩個證候治療都用烏梅湯,在厥陰病篇所附的上熱下寒證,還有一個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證,那是一個胃熱脾寒,上面有食入口即吐,下面有虛寒的下利,治療用黃芩黃連幹姜人參湯,清上溫下,在厥陰病篇,附入了厥、利、嘔、哕的證候,厥證我們上次課做過小結,“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凡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可以看成厥證的提綱,其中熱厥,其中的寒厥,其中的蛔厥,其中的血虛寒厥,其中的痰阻胸陽緻厥,水阻胃陽緻厥,我們把以前講過的氣郁作厥,這七個厥都是我們應當掌握的,掌握它的臨床表現,掌握導緻厥冷的基本病機,掌握治法和用方,至于嘔、哕、下、利的證候,它們有寒有熱,有虛有實,治療的時候,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随證治之。這樣的話,厥陰病篇56條,仔細想起來,還是有條理的。盡管它錯綜複雜,但體現了兩極轉化,錯綜複雜的特點。本來六經病到最後,就應當陰極而陽生,由陰而轉陽,在陰極而陽生,由陰而轉陽的過程中,當然就會出現各種錯綜複雜的情況,所以這正是厥陰病的特點,好,六經病證的最後一經病是厥陰病,我們到此就談完了,下課。
1、黃帝内經經典段落及名句
2、中醫病因病機病症名句集錦
3、中醫經典名句整理
4、中醫經典——郝萬山講傷寒論70講視頻大全
5、中醫經典——傷寒論原文整理(必背條文)
6、中醫經典——傷寒病六經辨證方法
7、中醫經典——傷寒論108條背誦條文
8、中醫經典——辨經絡病證方法
9、《傷寒論》圖解大全
10、中醫經典——湯液經法—十二神方
11、中醫經典——十大名方彩圖速記
12、中醫經典——《黃帝内經》背誦部分節選
13、中醫經典——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01講 書作者簡介
14、中醫經典——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02講 成書背景和流傳
15、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03講 書的内容和貢獻
16、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4講六經辨證的若幹問題
17、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06講 太陽病概說
18、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07講 太陽病提綱
19、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08講太陽病的分類提綱
20、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9講太陽病病程的時間規律
21、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0講 太陽中風證治
22、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1講 桂枝湯的适應症
23、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2講 桂枝湯的禁忌症、加減應用(1)
24、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3講 桂枝湯加減應用(2)
25、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4講太陽傷寒與麻黃湯的适應症
26、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5講 麻黃湯的适應症與禁忌症
27、《傷寒論》部分重點方劑歸納和總結
28、中醫經典——《筆花醫鏡》用藥論
29、傷寒論六經病機辨證方劑
30、中醫經典——醫學三字經
31、中醫經典——郝萬山講傷寒論70講視頻大全
32、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6講 傷寒兼證(1)
33、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7講 傷寒兼證(2)
34、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8講漢代的度量衡制和經方藥量換算
35、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9講 表郁輕證、太陽蓄水證(1)
36、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20講-1太陽蓄水證2
37、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20講-2太陽蓄水證3
38、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21講 太陽蓄血證(1)
37、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22講太陽蓄/血證、太陽變/證及其治則
38、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23講 表裡先後治則、虛煩證
39、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24講 邪熱壅肺證、協熱下利證
40、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25講 心陽虛證
41、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26講水氣病
42、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27講 脾虛症
43、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28講 腎陽虛證
44、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29講 陰陽兩虛證
45、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30講 結胸證
46、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31講 結胸證(2)
47、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32講 結胸證(3)
48、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33 講心下痞證(1)
49、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34 講心下痞證(2)
50、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35 講痞證及其類證
51、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36講痞證類證/火逆證/太陽病欲愈候
52、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37講 太陽病類證、太陽病篇小結
53、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38講 陽明病概說
54、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39講 陽明病綱要
55、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40講 陽明熱證
56、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41講 陽明腑實證(1)
57、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42講 陽明腑實證(2)
58、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43講陽明腑實證(3) 脾約證
59、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44講津虧便結證 下法辨證和禁例
60、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45講 陽明濕熱發黃證
61、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46講陽明發黃證 血熱證 陽明病辨證
62、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47講 少陽病概說
63、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48講少陽病綱要 小柴胡湯的适應證1
64、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49講 小柴胡湯的适應證(2)
65、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50講小柴胡湯适應證3 少陽兼證
66、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51講 少陽兼證(2)
67、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52講 少陽兼證(3)
68、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53講 熱入血室證、少陽病篇小結
69、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54講 辯太陰病證并治(1)
70、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55講 辨太陰病證并治(2)
注意:中藥處方需在執業醫師下使用。
本頭條發布的版權屬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存在不當,請随時與我們聯系協商。
了解更多中醫經典健康資訊,
敬請關注本人的頭條号——老中醫周攻謀(廣東省工傷康複醫院)
與醫生成朋友,多個健康顧問,健康一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