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作為興起時間不長的SaaS行業,它的神秘面紗一直吸引着無數人,包括剛畢業的大學生。想要入行SaaS行業,需要準備什麼呢?本文作者根據自身工作經驗,給出了自身建議,希望對你有幫助。
01 SaaS行業值得進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給大家看一張圖:
上圖是SaaS模式的鼻祖Salesforce的股價走勢圖:
- 虛線是2020年初Salesforce的股價。也就是說,疫情發生以後,不到2年時間,Salesforce股價漲幅超過過去10年的漲幅。
- 2020年,Salesforce股價正式超過Oracle,截止到2021-11-21,兩者的市值分别為:2949億美元和2568億美元,Salesforce後來居上,高出Oracle 14%。
為什麼疫情發生後,Salesforce的股價瘋漲?而且是持續瘋狂增長呢?這是因為,大家都認識到:疫情不可逆的改變了世界。在未來,我們的工作将越來越依賴互聯網,B端的線上化,也将是常态。
Salesforce的股價超過Oracle,還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要知道,Oracle是曾經世界第一大企業軟件公司(那時候我還在Oracle 公司)。更重要的是,Salesforce創始人是Oracle前副總裁,正是因為對傳統軟件模式的反思,促使他離開Oracle,開創了SaaS模式。
因此很多人說,Salesforce市值超越Oracle,标志着SaaS模式正式颠覆了傳統軟件模式。
當然,你可能會說,Oracle的市值也同樣很高啊。但你要知道,Oracle也早就從最初的“嘲諷SaaS”,到今天的“全力轉型SaaS”了。
Oracle(中國)官網,重心已經轉“雲”
通過上面的信息,我們可以看出,在美國市場,SaaS已經成為了企業軟件市場的主流。那麼在中國呢?
我們可以看看來自IDC(國際數據公司)的報告:
在2020年全球公有雲服務市場中,美國占57.2%的市場份額,中國僅占6.2%的市場份額,但是相比于2019年的5.1%,已經有明顯上升。
而在未來5年,中國SaaS市場将保持29.5%的增長,前景非常誘人。
更重要的是,不同于傳統軟件時代高端市場被國外巨頭壟斷的局面,中國SaaS市場将是真正的“中國企業唱主角”。這對于所有中國企業軟件公司來說,都是一次巨大的機遇。
我甚至相信:中國的企業軟件巨頭(千億美金市值),未來一定是從SaaS公司中誕生。
所以,朋友們,SaaS行業是否值得進入,這個問題你有答案了嗎?
02 如何入行SaaS既然SaaS是B端的未來,那麼,作為一個SaaS行業新人,如何進入這個行業呢?
數據來源:Boss直聘
在Boss直聘上搜一下,我們會發現,其實SaaS産品經理的招聘需求還是很旺盛的。而且,還有以下幾個特點:
1)大廠在招聘SaaS産品經理,但更多是小廠在招聘(當然這也是普遍規律)
2)有SaaS産品經驗當然更好,但是有B端産品經驗也同樣在考慮範圍
數據來源:Boss直聘
當然,實際面試的時候,面試官肯定會面試候選人對SaaS的了解程度。
曾經有從IBM公司跳槽的資深人士到公司面試,B端業務非常熟悉,可惜對SaaS的理念不了解,在第二面就被淘汰了。
綜上所述,給大家幾點建議:
1)一定要提前儲備SaaS相關知識,特别是多研究優秀的SaaS産品。
比如,如果你應聘CRM SaaS産品經理,而你對紛享銷客或者銷售易的定位、規劃、優劣勢、産品功能和體驗都能清楚,那麼絕對可以讓面試官刮目相看
2)加入SaaS社群,多接觸SaaS行業相關人士。信息就是機會,人脈就是資源。
3)如果你還沒有畢業或者剛畢業,盡量利用校招的機會。個人建議你選擇的順序是:大廠SaaS産品經理 > 大廠核心系統B端産品經理 > 小廠SaaS産品經理 > 大廠邊緣系統B端産品經理 > 小廠核心系統B端産品經理。
你可能會質疑,為啥“大廠邊緣系統B端産品經理”居然排在小廠職位的後面?
因為這是你的第一份工作,相對于薪酬和大廠光環,實打實的鍛煉和能力增長,才是最重要的。
4)如果你已經畢業,且有B端産品經驗,那麼恭喜你,你要入行SaaS還是很容易的。對你而言,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加深對SaaS理念的了解和SaaS産品的研究。
5)如果你已經畢業,但是從事UI、開發等工作,我建議你先嘗試在公司内部轉崗B端産品。如果你一點B端産品的經驗都沒有,那麼應聘的時候就會很吃虧,甚至連簡曆關都過不了。
當然,如果你确實對SaaS産品研究很深,那麼我相信在一些缺人的小廠那裡,仍然是有機會的。特别是從傳統軟件轉型SaaS的創業公司,他們都很求賢若渴。
大家可能還會擔憂:如果去了小廠,是不是就很難再去大廠了?
其實,即便受限于環境,我們仍然可以主動學習SaaS行業知識、研究競品的戰略、規劃和功能,從而快速提高自己的見識和能力。
就拿我來說吧。我是從非重點大學畢業的,工作前幾年都在不知名四線小IT公司,但是後來(2011年)仍然順利去了當時如日中天的Oracle公司(我們那個領域的天花闆),福利待遇也直接乘以了4。
其實相對于背景,大廠更看重的是經驗和能力。畢竟,既然是社招,肯定更看重和崗位能力的匹配度。
03 什麼是SaaS?首先,你必須了解什麼是B端軟件。
所謂B端軟件,其實就是服務于Business(生意)的軟件,比如ERP、CRM、HR等系統,基本都是企業購買。
在2015年以前,中國企業使用的B端軟件主要有2種來源:
- 企業自己研發,比如阿裡巴巴的中台系統,主要是自研的
- 購買商業化B端軟件,比如華為的ERP系統,主要是外購的
當時主流的商業化B端軟件有兩類供應商:
- 國外廠商。以SAP、Oracle為代表
- 國内廠商。以用友、金蝶為代表
高端市場基本是國外廠商的天下,華為、聯想、美的、阿裡巴巴、百度、各大銀行、各大汽車制造廠大多是SAP或者Oracle的客戶。
用友和金蝶則主要盤踞在中低端市場,雖然他們也都成功上市,但是市值和SAP、Oracle相比差距很大。
傳統商業化B端軟件的商業模式是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 一次性售賣License,即客戶買斷産品所有權
- 實施上線,一般會有大量的定制開發
- 售後運維,主要是解決系統bug等問題
對于軟件廠商來說,License售賣和實施服務占了整體收入的80%,但都是一次性收入。售後運維雖然可以持續,但一方面客戶往往選擇自己運維,另一方面運維收費金額也不高。
對于客戶來說,一次性需要支付大量現金。同時,由于客戶需要自己承擔服務器、大量二次開發費用、運維人員等龐大的支出,因此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有可能收回成本。
因此,2010年以後,中國商業化B端軟件市場逐漸顯露疲态,一個最明顯的信号就是競争越來越激烈,實施費用越來越低。
而在此時,國外B端軟件市場正在發生一場轟轟烈烈的變革。
1996年,Oracle的高級副總裁貝尼奧夫萌生了創建Salesforce的想法。
首先,他發現亞馬遜網站颠覆了消費者的購物方式,他認為互聯網同樣會颠覆B端軟件市場;
其次,他意識到傳統的商業化軟件模式(廠商80%的一次性收入,客戶高昂的購置成本)存在巨大的優化空間。
于是,在1999年,貝尼奧夫從Oracle離職,成立Salesforce公司,正式開創了SaaS模式。
SaaS軟件的商業模式同樣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 出租給客戶軟件使用權,比如先出租一年
- 實施上線,但沒有定制化開發,或者較少的定制化開發
- 提供軟件使用、運維和叠代的配套服務,主要是幫助客戶把軟件用好,以期望客戶來年續費
對于軟件廠商來說,刨去實施服務的收入,每年的收入是比較平衡的。如果客戶對軟件和服務感到滿意,理論上會永續續費(不考慮企業倒閉的情況)。
對于客戶來說,省去了服務器、運維人員等成本,也避免了二次開發費用。一次性支出的成本大大降低,雖然每年都要支付租賃費用,但隻要對軟件不滿意,第二年就可以停止付費。
當然,對于軟件廠商來說,SaaS模式也存在很大的風險:
1)由于代碼由廠商統一維護,一旦産品标準化能力不足,定制化的代價會異常高昂。
我曾經和一家知名SaaS廠商的大區總聊過,他說當時給一家知名企業實施SaaS系統,一開始說得好好的,就用标準功能。結果快上線了,客戶說功能不滿足,整個項目要推翻重來,完全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定制。
看着這位大區總迷惑的眼神,其實我心裡很清楚:這就是SaaS标準化能力不足必然導緻的後果。
2)SaaS廠商的風險大大增加
在傳統軟件模式下,由于一次性收到全部款項,獲取了足夠的利潤,就算後期客戶對軟件不滿意,對軟件廠商的影響也很有限。
在SaaS模式下,由于第一筆款項隻支付了一年的使用費,并沒有涵蓋SaaS公司的全部成本。如果客戶第二年不續費,就會造成SaaS公司的虧損。
比如有贊為什麼18、19年虧損,就是因為它的客戶流失率/年達到27%以上,相比之下,Salesforce的客戶流失率/年在10%左右。
對比圖
通過上面的對比圖,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真相”:
貝尼奧夫并沒有發明一個“更好的”商業模式,而是說,SaaS模式對廠商提出了不一樣的要求,特别是對于标準化産品的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04 中國SaaS有哪些好賽道?關于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每個賽道都好,每個賽道也不好。
比如,CRM這個賽道規模很大吧?但是你看競争多激烈啊。除了銷售易、紛享銷客、勵銷雲等跨行業CRM,在外貿行業還有小滿、快消品領域有紅圈、eBest等等。
随着企業微信的開放,又出現了SCRM賽道,同樣是一擁而上,短短2年,已經出現至少幾百家SCRM SaaS公司。
反之,招聘軟件這個賽道就很小。因為北森、肯耐珂薩等HR SaaS公司都會順帶做招聘功能,因此留給獨立招聘SaaS廠商的空間并不多。
但是我們SaaS高管群的一位群友,專門針對地方自媒體研發了一套招聘SaaS。這些地方自媒體的粉絲都集中在當地,因此特别适合做本地化招聘平台。這位群友把研發和服務中心設在三線城市,降低人力成本,并且通過口碑獲客,降低獲客成本,結果每年都有可觀的盈利。
因此,賽道好不好?這是個玄學。或者更直白的說,賽道好不好,其實和你沒關系。
關鍵還是:企業好不好。或者說,你選擇的企業有沒有核心競争力。
還是以CRM賽道的紛享銷客為例吧。
要知道,紛享銷客曾經和今目标一樣主打辦公協同SaaS,面對“富二代”釘釘,都紛紛敗退。
到今年,今目标因為“未足額支付IDC服務費”,導緻系統被斷網停服。而紛享銷客則轉型CRM領域,在競争激烈的賽道發展得風生水起,今年五月又完成了數億元的F輪融資。
你說,賽道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05 有哪些優秀的SaaS公司?
國外優秀的SaaS公司還是很多的,比如Salesforce、Shopify、Abode等等,他們都有2千億美金以上的市值。
重點介紹一下國内的SaaS公司。
首先說一下在港股上市的三家SaaS公司,他們都是中國SaaS的佼佼者:微盟、有贊和明源雲。
根據2021年上半年的财報數據,在2021年上半年,微盟營收13.83億元,同比增長44.5%;經調整淨利潤虧損1.19億元,同比擴大327.2%。
而有贊2021年上半年收入8.0億元,同比下滑2.5%。虧損4.495億,相比于去年同期虧損幅度翻倍。
明源雲收入9.74億元,同比增長45.2%;經調整淨利潤1.935億元,增長32.7%。同時,SaaS業務占到公司總收入的56.7%。
我們可以看到,有贊和微盟都還在虧損階段。而明源雲比較特别,首先他已經深耕地産ERP行業多年,ERP業務給明源雲貢獻了穩定的收入和利潤。但其SaaS業務在上市前已連續3年虧損,而根據2021年半年報,明源雲SaaS業務仍然處于虧損狀态。
數據來源:明源雲2021年半年報
相比之下,國外SaaS廠商Salesforce 2022年财年(非自然年)第二财季(3個月)總營收為63.40億美元,淨利潤則為5.35億美元。
要知道,這三家SaaS公司已經是中國最優秀的SaaS公司,他們的SaaS業務都還在持續虧損,更不要說其他SaaS公司了。
當然,并不是說中國SaaS公司都是虧損的。實際上,很多小而美的SaaS公司已經實現了盈利,但是,他們也面臨如何進一步擴大規模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中國SaaS整體都還處于探索期,規模化盈利肯定會到來,但是目前最重要的,仍然是生存和發展。
未來會怎麼樣?誰會成為Salesforce那樣的巨頭?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因此,我個人建議,當我們選擇SaaS公司的時候,不用太在意他們的銷售規模、是否盈利,甚至也不用太在意他們的融資情況。
最重要的,還是SaaS公司的核心團隊是否靠譜,以及他們的産品是否有競争力。
選擇SaaS公司就像參與創業,最重要的不是誰走得快,而是誰走得遠。
06 SaaS的發展階段當我們面對一個SaaS産品,首先要去判斷它處于哪個發展階段。
不同階段的SaaS産品,市場風險不同,發展策略也不同。
如果不考慮那些在激烈的競争中被淘汰的産品,我們可以把SaaS分為四個階段:
我盡量簡單的給你解釋一下四個階段。
當我們打算設計一款産品,一開始它可能是一個不太确定的idea。
為了讓idea越來越清晰,我們首先需要把它畫出來,甚至模拟成真實的産品(高保真),然後拿去問潛在客戶,這樣的産品對你有價值嗎?
idea是否值得投入資源開發?是我們在原型階段要重點搞清楚的問題。
如果通過和潛在客戶的溝通,我們認為這個idea很可能具備較高的市場價值。我們就可以投入一小部分資源,研發一個“最小化可行”産品,即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所謂“最小化”,即我們隻解決客戶最大的痛點,或者提供客戶最在意的價值,目的是加快産品上市時間,減少資源投入——最大化的減少試錯成本。
所謂“可行”,對于SaaS軟件來說,它往往意味着客戶能夠順暢的完成整個業務流程——而不是說,軟件雖然能運行,但不能解決客戶的問題。
如何判斷是否可行?其實問問客戶就好了,他們會告訴你,你的MVP産品還缺失了哪些必要的功能。
如果順利完成了MVP階段,我們就獲得了一小部分客戶的認可,并得到了一部分收入。這意味着,我們的産品是具有市場價值的。
但是,産品與市場的匹配程度如何?是否具備規模化盈利的可能?這就是PMF(Product Market Fit)階段要解決的問題。
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圍繞核心功能,不斷擴展其他功能。目的是兩個:
如何證明已經達到PMF呢?似乎沒有一個公認的指标。但是粗略的說,SaaS收入(不包括定制化項目收入)如果達到5000萬元,在中國市場,應該可以算是達到PMF點了。
即便我們的收入達到5000萬的級别,仍然無法支撐起一家獨角獸公司。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打造産品矩陣,通過更多的産品,占領更多的市場,獲取更多的收入,即第二增長階段。
比如,我們最開始做面向某行業小微企業的SaaS,現在開辟一條新産品線,做面向該行業大企業的SaaS,這是一種擴展方式。
再比如,我們最開始做ERP系統,現在順着客戶的需求,做WMS和TMS系統,滿足同一批客戶的更多需求,這又是另一種擴展方式。
不管如何,圍繞自己的核心競争力進行擴展,是比較穩妥的。
了解SaaS的不同發展階段,會有利于你評估某一個SaaS産品的狀态。實際上,很多SaaS産品都卡在PMF階段:生存不是問題,盈利也不是問題,但是,規模化盈利是個問題。
07 SaaS的核心指标SaaS的發展階段,可以幫助我們初步判斷一個SaaS産品的狀态。
比如,還在MVP階段的産品,發展潛力大概率是不确定的,但是我們個人也會有更多發展機會。
而完成了PMF階段的産品,已經比較成熟了。産品叠代方面可能并不需要太大的改動,根據客戶的反饋不斷完善功能就好了。
但是,一個MVP階段的産品,能否順利邁入PMF階段?一個完成了PMF階段的産品,能否給公司帶來穩定收入和較高利潤?
這些答案,都需要通過SaaS的核心指标來回答。
通過了解以下指标,你會對一個SaaS産品的狀态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 ARR(Annual recurring revenue) 年度經常性收入
- LTV(Customer Lifetime Value) 客戶終身價值
- CAC(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 獲客成本
1)ARR 年度經常性收入
ARR一般是指每年的訂閱收入,即客戶為了租賃SaaS軟件,每年支付的軟件租賃費用。
我們前面說過,SaaS的優勢就在于:收入是可以持續。而這個可持續的收入,就是ARR。
除了ARR,SaaS公司可能還有其他一次性收入,比如實施服務的收入,硬件銷售收入,甚至政府補貼。
但是這些收入并不穩定,創造的毛利也很微薄(除了政府補貼這種不可控的收入)。因此,在評估SaaS産品價值時,我們需要把更有價值的ARR單獨拿出來評估。
如果一家SaaS公司整體收入很高,但ARR占比很少,那你要小心了,這可能是一家“假”SaaS公司。
2)LTV
雖然理論上客戶可以永續續費,但實際上,即便是最好的SaaS公司,也會面臨客戶流失的威脅。
在這篇文章,我們隻需要搞清楚LTV的基本邏輯,因此,我們可以用以下簡化公式來表示LTV:
LTV=一次性收入 ARR*(1/流失率)
首先,1/流失率=客戶生命周期長度。如果按照有贊2018年近27%的客戶流失率,有贊的客戶平均可以貢獻約3.7年的收入;而按照Salesforce 2018年不到10%的流失率,Salesforce 的客戶平均可以貢獻超過10年的收入。
ARR*(1/流失率)=客戶總共貢獻的經常性收入,再加上一次性收入,就是客戶總共給我們貢獻的收入,即LTV。
根據有贊和Salesforce的數據測算,你就能明白,為什麼增加LTV的關鍵,除了提高客單價(ARR),最關鍵就是要降低流失率。
實際上,所有SaaS公司都緻力于降低流失率。
因為即便ARR比較低,但隻要流失率也足夠低,SaaS公司大概率還可以存活下去;但就算ARR很高,如果流失率也很高,SaaS公司大概率會嚴重虧損。
這裡面的關鍵,就是CAC,即獲客成本。
3)獲客成本
對于大部分SaaS公司來說,獲客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獲客成本既包括市場營銷費用,又包括銷售費用,在很多SaaS公司,獲客成本高達首年訂閱收入的40%,在有些SaaS公司甚至高達100%。
對于SaaS公司來說,獲客成本如此之高,以至于我們會通過以下公式來衡量一家SaaS公司的經營效率:
經營效率指數=LTV/CAC
這個指數達到3,就是大家公認的優秀标準.
當然,這個指數其實還沒有考慮到一種情況,即:如果服務成本很高,就算LTV覆蓋了獲客成本,但如果覆蓋不了服務成本,SaaS公司也會迅速陷入困境。
在知識星球第二期的拆解中,我們舉了一個SaaS高管群群友的例子:他們因為産品可用性不夠好,導緻服務成本很高,結果每年收取的費用還不夠人力成本的。
因此,我們還需要引入一個概念:CTS(Cost To Service) 客戶服務成本。即客戶購買以後,我們服務客戶所需要支出的成本,除了服務器、網絡等軟硬件,還包括客戶成功經理等人力成本。
這樣,我們就可以完善經營效率公式:
經營效率指數= (LTV-CTS)/CAC
LTV-CTS實際上求的是毛利,如果我們從客戶身上獲取的毛利金額,大于3倍獲客成本,那麼這家SaaS公司的經營效率就很高。
好了,這篇入門文章就講到這裡了。大家如果還有其他問題,也歡迎留言。
#專欄作家#
王戴明,To B老人家,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多年互聯網産品與信息化管理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