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烏克蘭安東諾夫航空公司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消息聲稱,世界上僅有的一架安-225重型運輸機在俄烏交火中被波及。随後,有消息證實安-225和一架安-124的民用航空器注冊号已經被注銷。烏克蘭方面聲稱,安-225毀于俄羅斯方面襲擊,對此俄羅斯方面予以否認,但并未否認安-225已經損毀。以現場傳出的圖像來看,安-225損毀幾乎已經可以确定,世界上最大的飛機或許就此退出曆史舞台。烏克蘭外交部長也發文稱,安-225已被炸毀,但是是不是輿論戰尚不能确定。
蘇聯解體後,原部署在各加盟國内的裝備被獨立後的各國自然繼承,烏克蘭因此獲得了一批安-124和唯一一架安-225,一躍成為世界上重載航空運輸能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對于烏克蘭來說,這些蘇聯時代制造的龐然大物是讓人既高興又頭疼的“雙面資産”:高興的是,與安-124相同級别的運輸機隻有美國的C-5,安-225更是全球獨一無二,這些重型運輸機若妥善加以利用能産生難以估量的效益;頭疼的是,作為一個國土面積有限的國家,烏克蘭國内空運根本用不着如此龐大的運輸機,而維持這些大型飛機又要耗費相當高的費用,這對于經濟發展長期欠佳的烏克蘭來說負擔不清。
自然而然,在烏克蘭空軍中沒有這些重型運輸機的位置,所以在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的安-124和安-225的産權被劃歸其生産方安東諾夫設計局(後改組為安東諾夫航空科學技術聯合體,2015年後改稱安東諾夫國營公司),為确保這些飛機能物盡其用并發揮經濟效益,安東諾夫設計局将其移至安東諾夫航空公司麾下,承接國際貨運航空業務,使這些龐然大物實現了“軍轉民”。
需要注意的是,國内網絡上對安東諾夫航空公司的信息記載普遍存在錯誤。通常國内資料都聲稱安東諾夫航空公司于1946年5月31日在蘇聯新西伯利亞成立,然而實際上安東諾夫航空公司直到1989才成立。造成這個錯誤的原因在于國内的資料提供者往往會混淆安東諾夫設計局和安東諾夫航空公司,前者是一個航空器設計制造機構,主要設計生産各類軍民用運輸機設計、航空器檢修和檢測、航空航天相關研究和工程,後者則是以前者資産組建的航空貨運為主營業務的企業,是前者的子公司。2006年6月前,安東諾夫航空公司與英國福伊爾包機航空公司合作,由後者代理運營安-124運輸機在全球範圍内的租賃業務。此後,安東諾夫航空公司與俄羅斯伏爾加-第聶伯航空組建聯合企業、并共享原屬兩家公司的17架安-124-100和1架安-225。
由于母公司的産品特殊性,安東諾夫航空公司是目前少有的主要以軍用運輸機為主要運營機型的航企。在俄烏沖突開始之前,安東諾夫航空公司所運營的運輸機包括一架安-22大型運輸機(注冊号UR-09307)、一架安-26-100輕型運輸機(注冊号UR-13395)、一架安-28(輕型運輸機(注冊号UR-NTE)、一架安-74T-100中輕型運輸機(注冊号UR-74010)、三架安-124-100重型運輸機(注冊号UR-82029/UR-82072/UR-82073)、四架安-124-100M重型運輸機(注冊号UR-82007/UR-82008/UR-82009/UR-82027)、一架安-178中型運輸機(注冊号UR-EXP)、一架安-225重型運輸機(注冊号UR-82060)。
雖然安東諾夫航空公司的規模在經營國際航運業務的企業中排不上号,但因其主要運營機型能運載一般民用貨機難以運輸的大宗物資,其百噸級大型單項貨物的遠程空運能力在當前的航企中沒有競争對手。1993年9月,一架安東諾夫航空公司的安-124将一台發電機從德國杜塞爾多夫運往印度新德裡,該發動機重達124噸、創下了航空運輸曆史上單件貨物重量的世界紀錄。十六年後,該記錄被同屬安東諾夫航空公司的安-225打破,該機于2009年8月将一台187.6噸重的發電機從德國法蘭克福運往亞美尼亞埃裡溫。
除此之外,安-225還是重要的巨型貨物運載工具。2013年11月,安-225将中國北車唐車公司出口到土耳其薩姆松市的四節“祥龍号”有軌電車從石家莊運往土耳其,首次實現了由運輸機空運整列列車。而在零散貨物運輸上,安-225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空運行動為例,僅在2020年第一季度期間,安-225就運輸了總計達到1300噸的防疫醫療物資。由此不難看出,安-225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飛機的紀錄保持者,而且在國際航空運輸體系中地位難以動搖,該機的損毀即便從單純的經濟角度來看造成的損失也是難以估量的。
而此次俄烏兩軍對安東諾夫機場的争奪導緻安-225被殃及池魚,則與安東諾夫機場的特殊地位有關。安東諾夫機場坐落于基輔西北郊的霍斯托梅鎮境、也稱霍斯托梅機場,該機場于1959年建成、在蘇聯時代是安東諾夫設計局用于試飛和測試的基地,蘇聯解體後除繼續用作試飛基地外,也用作安東諾夫國營公司的産品輸出基地、安東諾夫航空公司的主基地,并向其他航企開放用作貨運機場。安東諾夫機場具有完善的大型飛機維護保障設施,特别是其兩座超大型機庫(面積為80×40×28米和96×104×40米)可以容納目前任何型号的航空器,自然而然安-225在不執行航運任務時基本也就在其中停靠。此外,安東諾夫機場内還設有航空鐵路聯運轉運設備,能将物資在機場内的貨運車站和貨機之間快速轉運,因此也是重要的陸空聯運樞紐。
因此,安東諾夫機場無論從地緣還是使用價值上都是絕對的戰略性設施——對俄軍來說,控制了安東諾夫機場就能在機場内空降人員和物資、為進攻基輔确立基礎,而如果在此部署戰術飛機和武裝直升機還能直接在進攻基輔作戰時提供火力支援。而如果将安東諾夫機場作為基地,則可以部署包括轟炸機和重型多用途戰鬥機在内的各類航空兵力,從該機場起飛的戰術飛機能覆蓋到烏克蘭中部和南部,若使用轟炸機則能覆蓋烏克蘭全境。而如果将該機場作為後勤樞紐,在确保空運航線安全的前提下,從該機場卸載的人員和物資能夠通過鐵路網輸送到烏境内任何需要支援的地方。毫無疑問,安東諾夫機場被俄軍控制後對于烏克蘭方面是心腹大患,在無力奪回機場控制權的情況下烏軍自然會選擇以火力癱瘓該機場的運作。炮彈不長眼睛,而且即便是安-225這種龐然大物也絕對無力抵禦大口徑火炮一擊,雖然當下這種局面令人難以接受,但也隻能說不可避免。
至于安-225是否有修複的可能,這個問題絕對不算樂觀。2014年烏克蘭國内危機後,由于國内經濟情況持續惡化、以及因俄烏交惡導緻的工業技術合作停擺,嚴重依賴俄羅斯提供的技術和零部件的安東諾夫國營公司完全失去了大型飛機生産能力,對現有的重型運輸機的維護能力也大打折扣,甚至不得不将飛機送到中亞國家的飛機修理廠進行檢修。長年累月的持續損耗導緻安東諾夫國營公司元氣大傷,到2017年時就已經累積了4400萬美元的債務導緻瀕臨破産,因此指望安東諾夫國營公司修複無論資金還是技術要求都極高的安-225絕無可能。
指望俄羅斯方面修複安-225同樣希望渺茫,且不說俄羅斯如何将這架失去飛行能力的半殘骸運往國内修理,僅從目前俄羅斯在掌握安-124生産線的前提下恢複生産安-124的企圖仍然長期落空來看,修複比安-124更大的安-225難度極大,即便俄羅斯方面有意修複該機以目前俄羅斯的經濟狀況所能投入的财力與物力恐怕也要拖延數年,屆時安-225因自然老化是否還具有修複價值很值得懷疑。而且,安-225使用的D-18T渦扇發動機由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生産,目前該公司面臨與安東諾夫國營公司同樣的困境,這導緻即便安-225的機體能夠修複,也很可能不再能翺翔藍天。
無論如何,對于全球的航空工業技術人員、航空企業經營者和航空愛好者來說,安-225的損毀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這種巨型飛機雖然沒能在預想的運載航天器的任務上起到什麼作用,卻在服役後成為重載航空運輸的中堅力量,成就了一段難以磨滅的傳奇。然而,這一切卻僅僅因一波炮火就戛然而止,作為人類航空工業技術結晶的巨型飛機從此退出曆史舞台,并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内幾乎不可能看到比安-225更巨大的飛機飛上藍天。毀滅安-225隻需要幾顆從天而降的炮彈,而創造安-225則需要一個擁有強大航空工業的蘇聯,然而當下蘇聯曾經最強大的兩個加盟國卻在兵戎相見,這是安-225的悲劇,更是人類文明的悲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