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由胫骨、腓骨遠端的關節面與距骨的滑車構成,又名距骨小腿關節、胫距關節。關節窩又稱踝穴,由胫骨的下關節面和内、外踝關節面共同構成,容納距骨滑車。由于距骨滑車關節面前寬後窄,當足背屈時,較寬的前部進入窩内,關節較穩定;當踝跖屈(往下踮腳尖或者足下垂)時滑車較窄的後部進入窩内,踝關節開始出現不穩且能向側方移動,此時容易發生踝關節的扭傷。因為外踝比内踝低,阻止了距骨過度外翻,因此以踝關節内翻損傷(即外踝的韌帶或骨損傷)最為多見。
踝關節囊前後較薄,兩側較厚,并有韌帶加強。(1)内側韌帶:胫側副韌帶為一強而有力的三角形韌帶,又名三角韌帶,位于關節的内側。起自内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距、跟、舟三骨。由于附着部不同,由後向前可分為四部:距胫後韌帶、跟胫韌帶、胫舟韌帶和位于其内側的距胫前韌帶。三角韌帶主要限制足過度外翻,前部纖維則限制足的跖屈。(2)外側韌帶:腓側副韌帶位于關節的外側,由從前往後排列有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距腓後韌帶三條獨立的韌帶組成,連結于外踝與距、跟骨之間。距腓前韌帶在踝關節跖屈位可限制足内翻活動,在踝關節中立位時,對抗距骨向前移位;跟腓韌帶在踝關節中立位限制足内翻活動;距腓後韌帶可限制踝關節 過度背伸活動。概括起來,外側韌帶的主要作用是限制足踝的内翻幅度。(3)下胫腓韌帶:可分為胫腓前韌帶、骨間韌帶、下胫腓後韌帶、下胫腓橫韌帶,其中骨間韌帶是骨間膜的延續,最為堅固。下胫腓韌帶亦有維持關節穩定的作用。
維持踝關節周圍血供的動脈血管主要有胫前動脈、胫後動脈以及腓動脈及其分支;收集其周圍靜脈血的靜脈血管則主要有大隐靜脈、胫前靜脈、腓靜脈、小隐靜脈及胫後靜脈等。
支配踝關節運動的神經主要有胫神經、腓淺神經、腓深神經等。胫神經主要支配踝關節跖屈的肌群(如小腿三頭肌);腓深神經則主要支配踝關節背屈的肌群(如胫前肌);腓淺神經則隻要支配踝關節外翻的肌肉(如腓骨長短肌)。
支配踝關節運動的肌肉主要有:
(1)跖屈:小腿三頭肌、踇長屈肌、趾長屈肌、胫骨後肌、腓骨長肌、腓骨短肌等
(2)背屈:胫前肌、踇長伸肌、趾長伸肌、第三腓骨肌等
(3)内翻:踇長屈肌、趾長屈肌、胫前肌、胫骨後幾等
(4)外翻:趾長伸肌、第三腓骨肌、腓骨長肌、腓骨短肌等
其肌肉分布可以大緻分為三層:
第一層:
第二層:
第三層:
最後,呈現一下整體的結構
踝關節的基礎解剖就分享到這裡,如果你有任何疑問或者對這部分内容比較感興趣,歡迎私信留言。如果喜歡,記得關注并轉發,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