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糯米酒,又稱江米酒、甜酒、酒釀、醪糟,主要原料是糯米,釀制工藝簡單,口味香甜醇美,-含量極少,因此深受人們喜愛。在一些菜肴的制作上,糯米酒還常被作為重要的調味料。糯米酒具有溫中益氣、補氣養顔的功效,适合所有人食用。中老年人、孕産婦和身體虛弱者更加适合。
燒糍粑:苗寨流行一句俗話:"肉甯可少吃,糍粑不能少打。"糍粑打成以後,放在堂屋裡晾幹,十天半月後,再将風幹後的糍粑放在木桶或水缸裡浸泡,要食用時随時可取。浸泡後的糍粑光滑潔白,食用時放在火炕裡用炭火烤烘,直至糍粑受熱變軟方可吃。經過炭火烘烤過後的糍粑,既香又糯,味純又柔軟潔淨。吃起來十分可口。如果将糍粑拌以蜂蜜辣醬之類佐料,味道更佳。身體健康。是鳳凰苗家招待貴賓客人的美味佳肴。
如果你到湘西人家裡去做客,招待你的肯定就有一道湘西苗魚;湘西人如果去餐館吃飯,也愛點一道湘西苗魚;湘西苗魚就是這樣一道既能走進尋常人家,又能登上大雅之堂的湘西特色菜。就像歌裡唱得那樣,湘西高山有好水,無論沅江、酉水,還是峒河、沱江均水質清冽,适合淡水魚生長,所以湘西的魚也格外純淨、鮮嫩。到了湘西,那是一定要吃魚的。湘西魚的種類很多,不同的魚有不同的做法,如:剁椒魚頭就要選擇大個的雄魚頭,煮湯則選擇鲫魚和黃刺骨,相對來說這些菜式在選材上還是多了幾分講究。獨獨湘西苗魚,揉合了湘西人豪爽粗砺的生活态度,用什麼魚都可以做,鯉魚、草魚、鲢魚、刁子魚,大魚、小魚一律不管,做得方法又簡單,一把紅辣椒、一塊姜、幾粒蒜,炸一炸,焖一焖,就可以了。端上桌,那是一派紅紅火火,色、香、味全沒話說。金黃的魚,紅豔豔的辣椒,單是看着,就已經口舌生津了。吃在嘴裡更是妙不可言,魚肉酥香,辣味濃烈,好吃地根本就停不下來。
據《易經-噬嗑篇釋文》:“于陽而炀于火,曰臘肉。”證明臘肉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湖南土家、苗家臘肉是土家人民和苗家人民為延長豬肉保質期而獨創的一種具有特殊風味的地方名産,其特點是:脂香濃郁、皮色黃亮、肉色似火、紅豔喜人、滋味鮮美、營養豐富。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具有極高的開發價值。湘菜裡面就有冬筍炒臘肉、苦瓜炒臘肉、臘味合蒸(臘肉、臘魚、臘雞)、白椒炒臘肉等。古時稱農曆十二月為臘月,十二月初八為臘八,杜甫有詩雲:“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本草綱目》稱臘前三雪,能殺蟲蝗,适合來年菜麥的生長。正因為季節适宜,自古至今湘西人便有熏制臘肉的習俗。湘西多山,植被豐厚,盛産木材,臘肉是有柴火熏制出來的,其味香醇。而我國有些地方熏制臘肉多用谷糠、花生殼、鋸木灰等,這樣熏出來的臘肉外表好看,呈金黃色,但吃味遠不如湘西臘肉。湘西人制作臘肉有其獨特的工藝和手法,臘月間,人們将自家喂養的豬宰殺,大部分用來制作臘肉。人們先将肉切成條條塊塊,重的有四五斤,輕的也有一兩斤。然後将肉抹上鹽,再放進壇子裡或木桶中,讓鹽滲透到肉的各個部位,一般要腌五至七天,而後再将肉取出,挂在通風處,将水滴幹,使肉收縮,這樣便可以熏烤了。臘月間,湘西農家多在堂屋裡挖一火坑,而肉則挂在火坑上面,也有挂在竈上面,一邊燒柴取暖做飯,一邊便可以将肉熏制好,一舉兩得。
糯米腌酸魚是湖南省湘西州古丈縣的特色美食。糯米腌酸魚,菜質建構相宜、營養價值極高,是苗家待客的上乘美味佳肴。古丈縣,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中部偏東,酉水之南,峒河之北。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85%。在苗寨,最常用和盛行的一種名菜是糯米腌酸魚。心靈手巧的苗家姑娘和大嫂是制作糯米酸魚的能工巧匠。立秋之後,高寒山區的苗領到處是禾苗散籽,稻谷飄香,苗家後生從放水的稻田裡,捉來了一簍簍活蹦亂跳的肥魚,拿回家來之後,就由家庭主婦們洗淨加工後,拌以細碎的糯米粉,放在土罐缸子裡腌制,一個月後,就可以取出食吃,糯米腌酸魚有幾種吃法,即可以炒吃、油炸煎吃、火烤蒸吃、小炒紅椒吃等。但尤以油炸煎吃最佳。
酸魚是鳳凰苗鄉獨步天下的宴中名菜。所謂“酸魚”就是将捕捉到的新鮮小魚,破肚洗淨,裹上米粉(米粉中要放少許食鹽,調勻),然後放進菜壇内,腌三至五天,待有酸味以後再挖出來,用茶油或其它植物油炸熟,色澤金黃,味道又酸又香,十分可口。“酸魚”因為在菜壇裡長時間腌,且經過食鹽浸漬魚已熟,故可以從壇内取出來生吃。“酸魚”是湘西土家苗漢同胞待客的名菜,主人平常都舍不得吃,非客至不食。
遊玩在湘西,在湘西的各種特色小吃中,米豆腐可算是一種很有代表性的特色地方小吃了。這種用上好的大米做原料,經過磨漿煮熟成形加工而成的大衆食品,一直是湘西人們的最愛。隻要你一走進湘西,不論是在你就可以看到各地城市繁華鬧市,還是在鄉鎮的、沿街集市,都有米豆腐攤,就連在在人們趕集路上的橋頭、涼亭和蔭涼處,也都會有人在那兒做米豆腐賣。這裡的人們習慣了上街、趕集的時候,吃上一碗米豆腐,來充饑解渴、歇腳談天。米豆腐,實在是湘西地區的最普通的一種大衆喜歡的小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