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争霸時代,是一個波瀾壯闊、至關重要的時代。它結束了“暴虐”而亡的短命的秦帝國,開啟了“霸王道雜之”、生命力頑強的漢帝國。在這個時代,湧現出了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如項羽、劉邦、韓信、張良、蕭何、範增等,他們也為我們演繹出了一幕幕秒彩紛呈的曆史活劇,鴻門宴即是其中光芒璀璨的故事之一。在這個故事當中,我們不僅能夠體察到人情世故之精妙微毫,也能學習到許多傳統文化常識,更能從中窺察到曆史密碼的答案……讓我們一起重溫那場曆史上最著名的飯局吧!
(鴻門宴上項伯、項莊一同舞劍的場景)
一.座次的奧妙首先要先截取一下《史記·項羽本紀》中鴻門宴故事的“項莊舞劍”一段: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範增數(shuò)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範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太史公的文字可謂雄奇有力,短短二百字,将範增之殺欲急切、項羽之優柔寡斷、項莊之果決狠斷、項伯之臨機應變刻畫的生動形象,躍然紙上,情節起伏有緻、一波三折,使讀者一讀而難忘。然而,我們往往将目光投注于精彩的情節上,卻容易忽視掉一處看似無關緊要的妙筆:“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座次如此安排,實則将此刻的人物等級關系呈現的淋漓盡緻。
(電視劇《楚漢傳奇》中的劉邦、項羽形象,分别為陳道明、何潤東飾)
所謂“向”,其實就是“面向”之意,通俗的說,鴻門宴的座次是:項羽、項伯坐西朝東,範增坐北朝南,劉邦坐南朝北,張良坐東朝西。
按照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京劇或者部分民間文學來說,正式場合中最尊者應當坐北朝南,大臣北面朝君才是。但為什麼此時項羽卻不處君位,反而範增看起來倒是地位最尊呢?實質上至少在那個時代,尊卑之位與後世民間文學中所傳還是有很大區别的。經過顧炎武以及近世諸學者結合《儀禮》等古籍考證,在古代室内坐西朝東是最尊貴的,其次坐北朝南,再次坐南朝北,最次坐東朝西。也就是說,鴻門宴座次中,項羽、項伯叔侄最尊,範增次之,劉邦再次,張良最次。
從中我們可以得出什麼信息呢?
1.項羽自處君位,視劉邦為臣,可見其氣焰之強盛。鴻門宴的大背景是楚懷王令項羽(起初此路統帥為宋義,後來由于作戰問題争執被項羽ko掉了)、劉邦兩路西征,約定先入關中滅秦者為關中王,劉邦一路先進了關中,從道義上他當關中王是沒有問題的。但無奈項羽實力強盛、聲勢浩大,劉邦完全不是他的對手,故而才選擇了“吃癟”。但終究從法理上看,劉邦、項羽此時同屬楚懷王臣子,地位之差還遠達不到“君臣地步”。其次,劉邦項羽在伐秦時期曾結為兄弟,且劉邦比項羽大整整二十四歲、處于兄位,以倫理來講,項羽也不該貿然将劉邦置于臣位。
總而言之,這頓飯局的位次,多少可見項羽威風凜凜、志滿意得之态,此後自号“霸王”、殺掉義帝楚懷王也是可以預見的了。
王宏劍:《楚漢相争——鴻門宴》局部
2.項羽集團内部政治關系問題。通曉這個故事的讀者們都知道,按照我們的傳統叙事,項伯這位叔叔,在侄子項羽即将進攻之前跑到劉邦營中通風報信,本想救出張良卻被劉邦三言兩語所騙,這才回營讓項羽網開一面,造就了鴻門之宴。在宴上還不分敵我,在項莊即将得逞之際主動保護劉邦。可見他目光短淺、行事糊塗,但正是這樣一個人,卻與項羽同向而坐、同處尊位。那位目光長遠、胸懷奇才、苦口婆心的老亞父範增,卻隻能安居糊塗人項伯之下,坐居其次。
呂思勉先生曾經對楚亡漢興的原因有過一段總結:“蓋項氏故楚世家,其用人猶延封建之世卑不逾尊、疏不逾戚之舊”。範增這樣的奇才,由于不姓項,與項羽血緣上有隔閡,故而在宗法色彩濃厚的項楚政權内部無法取得高位與重用。但劉邦出身市井,就不會像項羽這種貴族世家一樣看重血緣關系,用人唯才而不唯他,因此就造就了“一多助,一寡助”的結果,是為楚亡漢興的重要原因。當然,從深層次上說,是“社會之變遷為之矣”,是布衣、貴族兩個階層性質的不同,才造就了二人用人方式的不同以及結局的不同。
二、殺?不殺?——項羽決策再探讨
在以往叙事體系當中,項羽鴻門宴上不殺劉邦無疑是極其愚蠢之舉,為自己後來的霸業埋下了隐患,如果當時聽範增之言果斷斬殺劉邦,或許秦的下一個朝代便是楚了……但事實上,曆史遠遠沒有我們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下面結合當時的天下大勢進行探讨:
秦國當年一統天下,對于舊的東方六國貴族采取了削弱措施,但沒有能力将他們完全消滅。自從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之後,舊六國貴胄看中了複國機會,紛紛趁亂起義,在關東建立了各自的割據政權,項梁、項羽叔侄擁戴的楚懷王政權即是其中最有勢力的一個。
前文已經交代過,此刻的項羽、劉邦分兩路入關滅秦,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但看官注意,一同入關的,不隻有劉邦、項羽兩路人馬,還有那些嗷嗷待哺,急着想要分一杯羹的諸侯們。項羽一路,便帶着衆多諸侯部隊。項羽起初并不能完全統禦諸侯,直到巨鹿之戰消滅秦國主力四十萬大軍後,才讓那些諸侯心服口服。史書記載:“諸侯将入轅門,無不膝行向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将軍,諸侯皆屬焉。”項羽與諸侯聯軍從此向關中大步挺進。
然而此時,項羽雖然頗有威勢,但所率部隊并不占多數,《史記》中所謂的“四十萬大軍”,絕大多數都是諸侯聯軍。挺進關中後,諸侯們想要依靠項羽擴充封地,割據一方。此時項羽,相當于貴族首領,在威風凜凜的同時,又要小心翼翼的斟酌考慮諸侯們的利益。
此時劉邦率先滅秦,按照懷王之約,做關中王可謂合情合理。如果項羽貿然斬殺劉邦,就是斬殺有功之臣,這樣如何讓一同入關的諸侯們心服?剛剛推翻暴秦、開創大業,便開始消除異己,其他諸侯會不會心懷不安、由此生事?接下來的分封大計,是否能夠照常進行?
三、鴻門之後——項羽的天下秩序
(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
在殺與不殺的決策當中,範增選擇不顧分封之計而殺劉邦,項羽、項伯則選擇以分封之事為重、不殺劉邦。
這樣一來,項羽此後之所以自号西楚霸王而非皇帝,就很容易理解了,迫于天下割據的考量,他不得不使自己的利益與華夏的制度進程向後退卻。但同時,他也做到了一種“利益最大化”的極緻,具體操作如下:1.分秦為四,其中秦國三位舊将鎮守關中、劉邦貶入偏遠的巴蜀之地,這樣一來,劉邦東出的關口便由舊秦三将自然封鎖了。2.分楚為五,将所謂的天下共主“義帝”楚懷王貶到未化之所,對項羽有大功卻不安分的英布封到不甚發達卻臨近西楚的九江,既使其難以生事,又使其易于看管。3.分韓為二。4.縮小魏地。5.分燕為二。 6.分趙為三。7.分齊為三……原本戰國時代,天下七雄割據,經過項羽的分封,則有了一十八路諸侯。諸侯裡邊,項羽還刻意将部分有仇之人安排在相鄰之國,生怕他們不互相打起來。
此處可以與當年西周分封稍作比較。西周分封的主體對象是同姓親族,地理位置分布上功臣多居邊疆而同姓王多衛中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設計了權利-義務關系與嚴格的宗法等級體系,可以說最大限度上保證了秩序的穩定。而觀項羽分封格局,卻在竭力制造不穩定因素:原本已經形成各自文化圈的七國被分割的七零八落,諸侯内部自然就會産生激烈的鬥争,天下自然就亂起來了。
而漁翁得利者,便是新的天下秩序的建立者——西楚霸王項羽。他可以在亂局當中各個擊破,逐步蠶食,從而成就新的帝業,真正實現他對秦始皇車辇前說的那句:“彼可取而代也!”公元前206年,項羽殺義帝,殺韓王成滅韓,随後趁齊國内亂而北上伐齊,開啟了兼并大業。而被分封西垂的劉邦也伺機而動,發起東征,楚漢争霸的畫卷正式展開……
文史君說看到這,可能讀者會疑惑,本文在後半部分所呈現的項羽形象為何與教科書上的如此大相徑庭?項羽當時真的有如此深謀遠略嗎?事實上,真實的曆史在它發生的那一刻便消逝不見了,即便是再高明聰慧的曆史學家,也不可能将曆史完完整整的複現在我們眼前。不論是誰看待曆史,都隻是尋找一套有機的叙事,使各自心中的曆史的深度與意義得以呈現。筆者結合目前研究成果進行的闡釋,未必與那位真實存在過的項羽想法一緻。不過,即便以真實作為尺度,筆者仍然相信,一位突起于亂世、主宰天下并改變時代走向的人物,不可能那麼單純、那麼愚蠢,項羽的曆史作為,不應因結局的失敗而被扁平化、貶低化。
參考文獻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呂思勉:《秦漢史》,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年。
王文錦:《古人座次的尊卑和堂室制度 ——從鴻門宴的座次談起》。
熊鐵基:《論項羽的功過是非》。
李殿元:《秦漢之際的兩次分封——應當重新評價項羽“分封十八王”》。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索倫)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