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昌齡與誰是七絕聖手

王昌齡與誰是七絕聖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23:55:14

王昌齡與誰是七絕聖手(34七絕聖手)1

唐-王昌齡邊塞詩之一《出塞》


看到這首詩,喜歡聽歌的你腦海中是否會情不自禁浮現那首叫《緣分一道橋》的歌曲?作曲人借王昌齡這首樂府詩為歌曲填詞,将古詩的魅力轉化為優美的旋律,用引人入勝的作曲将你帶進那邊塞長城内外,抵禦匈奴入侵的鐵血戰歌中,讀完這首詩有沒有接着唱出下一句歌詞:狼煙千裡亂葬崗,亂世孤魂無人訪……

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作出這首傳唱千年的七言絕句《出塞》,并被後世譽為"七絕聖手"的大詩人王昌齡。來,把你沉浸在歌曲中的靈魂拉回來,讓我們一起走進王昌齡生活的那個輝煌時代中吧!

王昌齡與誰是七絕聖手(34七絕聖手)2


"七絕聖手",于微末之中誕生

王昌齡(698—757年),字少伯,并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時期大臣,著名邊塞詩人。與、高适、、王之渙、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邊塞詩最為著名,有"詩家夫子"、"七絕聖手"之稱。

武則天聖曆元年,皓月當空,群星璀璨,并州晉陽某戶民房周圍的鄰居都已入睡,然而這戶民房中的人還在忙碌,突然寂靜的夜裡傳來一聲嬰兒清脆的啼哭,枝頭鳥巢裡的喜鵲被這聲啼哭驚醒,它揚起頭看了看民房又繼續埋頭護着身下剛破殼而出的孩子。是的,在這個無人注意的夜裡,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的一代大詩人王昌齡誕生了。

王昌齡與誰是七絕聖手(34七絕聖手)3


嵩山學道,于繁雜世間尋找甯靜緻遠

二十三年後,唐玄宗開元八年,一個陽光普照的早晨,已經成年的王昌齡獨坐溪邊,看着小溪中的魚兒奮力的朝着水急湍流處遊去,他不僅想到了自己這二十多年的人生:出生寒微,生活貧苦,雖有滿腹的才華卻也無心投身官場,于是他想到了人生的意義:生命存于世間,可繁華,亦可甯靜。或許是因為貧困又或許是對人生有不同的見解亦或是和唐朝時期許多著名文人一樣,也傾心于道術。二十三歲的王昌齡毅然收拾起行囊朝着千裡之外的嵩山走去。對,他要去修道,他要去探索道家的奧妙,而這一去就是三年。

白駒過隙,時光荏苒,天上的太陽升起又落下,循環往複。山上的小草綠了又黃,黃了又綠,仿佛是在告訴你人生滄桑易老。三年時間轉眼而過,王昌齡在嵩山一住就是三年,歲月走走停停,如落葉般去留無聲。

唐開元十一年,一個夏日的傍晚,太陽像個遲暮的老人帶着慈祥的笑容緩緩落下山頂,夏日的傍晚還殘留着太陽的餘晖,已近二十六歲的王昌齡獨自一人坐于山頂,看着天上的星星一顆一顆的發出閃閃的光芒,山上的樹被晚風吹彎了腰。他的思緒不禁陷入回憶中,回憶着三年修道生活的點點滴滴,長時間的思考終讓他認識并不是一個擁有道骨的人,因此,他第二次拿起自己的行囊開始了第二次人生之旅。

王昌齡與誰是七絕聖手(34七絕聖手)4


遊曆世間,于山野邊塞間磨煉意志

崇山峻嶺之間,熾熱的太陽像帝王般高懸空中,俯視着人間的生靈,仿佛是在向人類宣告他至高無上的威嚴。山野間的知了仿佛因害怕而不停嘶鳴。正值青年的王昌齡獨自一人行走在山野中,仿佛熾熱的太陽和知了刺耳的叫聲并沒有阻擋到他的腳步。從中原走到塞外,伴随他的隻有高陽明月細雨清風。在遍走四方,遊戲山水間慢慢度過了他的青年時光,也給了他無盡的靈感。

王昌齡與誰是七絕聖手(34七絕聖手)5


入長安

開元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27年,唐玄宗李隆基43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壯年。燕國公張說61歲,許國公蘇颋(tǐng)58歲,這兩人是當時的文壇盟主,人稱"燕許大手筆",但二人已經走到生命的暮年。燕許二公的淡出,預示一個文學時代的結束,但一個更為輝煌的時代——盛唐,也即将來臨。

也就是這一年,已近而立之年的王昌齡決定投身科考,為自己前三十年的見識和閱曆博得一片施展的天地,他懷着滿腔豪情壯志走進了無法言盡的古都長安。

王昌齡與誰是七絕聖手(34七絕聖手)6


投身科考,進士及第,聲名鵲起

命運往往是個很神奇的東西。開元之治的大唐,崇尚才學,在文化上大興科舉,隻要是真的賢能,通過"自薦"也能謀求好的前程。出身貧寒,身無于謙的王昌齡,憑借着自身在嵩山修行悟道、在遊曆山川大江中積累的滿腹才華于科舉中高中進士,官拜秘書省校書郎(相當于國務院部門的小弟,唐代很多詩人大官,都是出身校書郎,算是一個美差),從此開始了他一生起起落落,流傳千古的傳奇人生。

王昌齡與誰是七絕聖手(34七絕聖手)7

這一年,27歲的王維,天資聰穎,才華橫溢的他,已在長安城裡嶄露頭角,與王公貴族正打得火熱,積極投身于建設自己的一片天地。這一年,李白也是27歲,同樣離開了家鄉,遍遊神州。也是這一年,剛滿30歲的王昌齡已經進士及第,在長安城中聲名鵲起,生活似乎過得有點小滋潤。同樣在這一年,他與高适、王之渙、王維等人結識,在閑暇時吟詩作樂,把酒言歡。


得罪宰相李,邊塞從軍去

但生活總是喜歡和人們開玩笑,在京城正過着吟詩交友的快活生活,想象着将自己滿腹才華施展于國家的王昌齡卻不知禍已将至。此時,大權獨握,排斥賢才的李林甫正和唐玄宗打的火熱,受到唐玄宗的信任和重用。然而,正直的王昌齡卻在此時給了唐玄宗一份奏折,上面如數家珍的将唐玄宗執政二十年的是非功過呈現于上,他這樣的做法則是完全站到了想盡辦法讨皇帝開心的李林甫的對立面。于是李林甫逮了個機會湊到唐玄宗耳邊如何如何,這般這般的說了一通悄悄話,讓他的一番苦心不被認可。于是皇帝給王昌齡下诏:“你去邊塞從軍吧”。艱苦的邊塞從軍生涯,王昌齡見慣了太多生死,也見多了太多為抵禦匈奴而慷慨赴死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此期間作出了多首傳唱千古的邊塞詩。

王昌齡與誰是七絕聖手(34七絕聖手)8


天下大赦,至北而歸,遇李太白

兩年後,天下大赦,他從邊塞回來了。途中專程去襄陽與昔日好友孟浩然一見,準備叙叙舊、聊聊天,抒發抒發心中的郁結。然而,沒想到在促膝長談之時孟浩然因舊疾複發而死,王昌齡因此很悲傷也很無奈,于是一個人默默的收拾起行李再次踏上北歸之途。途經巴陵時突然看到江邊的小船上站立一人,此人背負一柄劍,手握一壺酒,臨江而歌,正郁悶的王昌齡走上前一看,再一頓吹牛,意外的發現兩人相見甚歡,相見恨晚。于是,李太白同學熱情邀請王昌齡同學上船繼續吹牛,邊泛舟邊飲酒邊吹牛,一番吹下來,頓時如大旱遇甘霖般将對方引為知己。酒酣話盡後王昌齡知道該再次啟程了,臨别時,寫了一首詩送李白:

《巴陵送李十二》

王昌齡

搖曳巴陵洲渚分,

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

日暮蒹葭空水雲。

王昌齡與誰是七絕聖手(34七絕聖手)9

李白對王昌齡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後來聽說王昌齡被貶為龍标尉,特地寫詩寄送,予以安慰。

《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标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随風直到夜郎西。

告訴王昌齡,你的遭遇很令人惋惜,我将我的哀愁之心寄給了明月,讓它随風飄到夜郎西給你,幫你排解憂愁。

王昌齡與誰是七絕聖手(34七絕聖手)10


國亂之始,回老家,于亳(bó)州被殺

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已經59歲對官場心灰意冷的王昌齡收拾起行李踏上了回老家的路途。然而在途經亳州時,被亳州刺史闾丘曉殺害。闾丘曉為什麼要殺害王昌齡?史書中少有記載,留下千古之謎。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二"王昌齡"名下,有一句發人深思的話:"以刀火之際歸鄉裡,為刺史闾丘曉所忌而殺",大概意思是說闾丘曉此人善忌,因嫉妒王昌齡的才華而把他殺了。

公元757年,張鎬奉命平定"安史之亂"。這年秋天,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帶)之圍,令亳州刺史闾丘曉率兵救援。但闾丘曉此人為人傲慢、剛愎自用,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張鎬,更怕把仗打敗了把自己的命搭進去,于是故意拖延時間,按兵不動,緻使贻誤戰機,宋州陷落。張鎬以贻誤軍機罪,處死闾丘曉。在行刑時,闾丘曉可憐巴巴的對張鎬說:"有親,乞貸餘命",意思是我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有一個老婆需要養,乞求張鎬饒他一命,但張鎬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話就把闾丘曉擋了回去:"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

自此,一代大詩人,被後世譽為“七絕聖手”的王昌齡的故事結束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