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晚,音樂類綜藝《歌手·當打之年》結束了最新一期的比拼。賽程過半,也爆出了本季第一個大冷門:袁娅維遭淘汰。
袁娅維《歌手·當打之年》
在引入了“奇襲賽制”之後,《歌手·當打之年》的比拼變得比以往更殘酷了一些,也更刺激了一些。然而,雖然節目開播以來也一直有歌手離開這個舞台,但除去一開始幾乎是被“獻祭”了新賽制的毛不易之外,袁娅維是第一個被淘汰的首發在線歌手。
袁娅維自出道至今,絕對算是一個非常踏實的歌手,實力也有目共睹,相信任何一位觀衆都不會因為她被淘汰而否定她的唱功,而留下來的任何一名選手也不敢随意誇口自己在演唱技巧上能穩勝袁娅維,是的,米希亞都不敢。
但她還是被淘汰了。
袁娅維《歌手·當打之年》
從《我是歌手》到《歌手》,湖南台的這檔音樂類綜藝已經不知不覺成為了中國最長壽也最具品牌性的音樂類綜藝,深受無數觀衆的喜愛,但這麼多年看下來,我們也一直在追問一個問題:《歌手》到底在比什麼?
純比唱功?那袁娅維怎麼就被淘汰了?創作能力?那毛不易走得是不是太快了?論資排輩的陰謀論?這一季除了米希亞大家都是同輩,怎麼排?人氣資源的比拼?那華晨宇可以提前拿歌王了還比啥?
先把這個問題放一邊,其實觀衆們都能感受到,國産的音樂類綜藝正處于一個瓶頸期。
靈光一閃的改編和創作,個性飛揚的演繹和表達,過耳不忘的聲線和唱法,越來越少。80、90、00年代的流行音樂巨星們餘威尚在,但已不再活躍,10年代的華語樂壇卻是有良才而無大将。
退休的“四大天王”
不再活躍的“R&B四大天王”
湖南衛視站在20年代的起點,将自家的金牌音樂綜藝《歌手》冠以“當打之年”的名字,多多少少有些希望承前啟後的意味。
流行音樂和演唱藝術本來就有一些區别,就像歌唱家與流行歌手,或是央視的青歌賽和《歌手》之間,都有不同的側重。
如青歌賽這種傳統的演唱比賽,“歌唱”是核心,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從“歌”到“唱”。歌唱家們需要做的,是充分地理解一首音樂作品的立意和技術上的亮點,然後将這首歌完美地演繹出來,最終的目的,表達的是音樂作品本身的魅力。
蔡國慶老師就是青歌賽出身
但《歌手》這類流行音樂綜藝,也是字面上的意思,“歌手”才是核心。歌手在舞台上向觀衆傳達的,不僅僅是音樂作品的内涵,還有本人的個性和氣質,對音樂的獨特理念,對人生的不同态度,最終的目的,表達的是更加個人化的審美和情緒。
再加上《歌手》的競賽形式,是以大衆觀衆評委投票的方式,那麼如何評價的标準,大概也能摸索出一個框架了。
第一,當然還是唱功,這一點不得不說,飙高音還是香。
曾經的“高音小天後”鄧紫棋
從“我是高音”到“當吼之年”,其實我一直覺得飙高音沒錯,比賽嘛,大多數觀衆對演唱水平也就看個高音,不飙白不飙啊?
就像看個世界杯,吃瓜群衆不也都盯着前鋒進球,少有人關注大師級的中後場出球和調度的,何況也沒有一個球隊是靠後場導腳不射門拿冠軍的。
第二,創作改編能力。
李健改編的《唐僧在女兒國抒懷并看着女兒國王的眼睛》靈氣十足
《歌手》畢竟不是青歌賽,原封不動地去把王菲、張學友、周傑倫的歌拿出來再唱一遍,那是找死,幾個人唱得過原版?所以改編能力成了一個大頭。
事實上《歌手》之類的音樂類綜藝,給觀衆好好普及了“編曲”的重要性,很多時候一首老歌換個編曲,就能夠煥發出完全不同的光彩,讓觀衆深感音樂魔法般的魅力。
第三,個人辨識度。
迪馬希的個人辨識度夠不夠高?
這一點聽起來比較虛,但卻很實在。聲線是否過耳不忘,舞台風格能否感染人,音樂類型是否獨特,甚至造型是否個性,顔值是否能打,還有一些舞台上類似張學友蘭花指一樣的招牌小動作,這些都是組成個人辨識度的重要部分。
試想如果一位樂理精深、技巧超群的歌手,站在《歌手》的舞台上,每一期都是立正不動,抱着話筒杆子作“彙報式演唱”,唱得再好有人愛看嗎?
第四,觀衆接受度。
張傑雖然一直有争議,但始終擁趸衆多
這也是變數最大的一點,不同時代的觀衆對于不同音樂風格的接受度不同。如果周傑倫跑去90年代的舞台上唱原創R&B,可能也會被翻唱日本歌的包裝歌手秒成渣,如果去十幾年前的“快樂男聲”上唱rap,就算是“PG無窮大”也出不了頭,還想做頭發?
第五,最重要的一點,是“下限”。
很多時候我們都愛談論諸如“可能性”和“潛力”這些令人期待的字眼,但隻要是一場比賽,就從來不會靠比拼“上限”來決定,真正決定比賽結果的,恰恰是聽起來不太好聽的“下限”。
穩得不能再穩的“結實姐”
說得更老實一點,大家都不是神仙,難免有發揮失常和狀态起伏,但在有失水準的情況下,誰最能保持的基礎性水平最高,誰就有可能是走到最後的一個。說得再難聽點吧,不會崩得太厲害,就可能赢。
而縱觀這一季的《歌手·當打之年》中,誰最有“下限”呢?
華晨宇、蕭敬騰和周深這三位正處于職業生涯的巅峰期。
周深《歌手·當打之年》
初聽周深着實驚為天人,去年電影院看《妙先生》的時候,片尾曲我真是聽完最後一個字才舍得離場,而昨晚他憑之奪冠的一曲《達拉崩吧》,更是一首盡顯娛樂精神和音樂才華的作品。
但周深的改變能力其實有限,比如樸樹的那首《 Baby ,До свидания 》,古典和流行的結合說起來很好聽,但流行部分和美聲部分明顯割裂,隻能說是把食材端上桌了而已,烹饪技術很一般。
好在僅僅是靠聲音特點也夠周深一招鮮了,随便唱什麼都不會難聽,且觀衆接受度高,所以他即使在家靠簡陋的錄音設備演唱也能拿到不錯的成績,“嗓子紅利”夠周深吃一陣子。
華晨宇《歌手·當打之年》
華晨宇無疑是這一季的焦點,不僅是芒果台主場出戰,而且他的人氣也是參賽歌手中最高的,說是歌手中的流量明星也不為過。
但華晨宇的實力同樣引人矚目,這一季中的一些出格的、驚喜的改編和演唱,很多時候都出現在華晨宇身上,你能夠很明顯地感受到他身上那種強烈的表達欲。
但偶像光環帶來的自然也有争議,何況他本身的發揮也并不一直那麼穩定,高音銷魂的華晨宇偶爾也會有《我們》這種KTV水準的表演(貌似還奪冠了?)。
蕭敬騰《歌手·當打之年》
至于蕭敬騰算是“老油條”了,比較全面,什麼風格的歌都能拿來玩一玩,也比較穩定,每一場演唱水準也都在那,隻是缺少一些特别的亮點罷了。
感覺蕭敬騰本身也是抱着重在參與的态度來的,比林憶蓮那一屆時放松多了,大多數時間都在安全名次之中,偶爾搞一搞就能進前三,說句玩笑話,真的隻比“下限”的話他赢面挺大。
除去這三位,徐佳瑩和袁娅維兩名女将算是“第二梯隊”——存在感弱一點。
徐佳瑩《歌手·當打之年》
徐佳瑩是很成熟的創作型歌手,聲線也是明亮而清新,這一季可以看到她一直在尋求新的風格轉變,但效果就見仁見智了,“求變”從來都不是一個輕松的過程。
而剛被淘汰的袁娅維,則屬于還沒有找到自己的風格——更準确地說,袁娅維還沒找到讓觀衆接受自己的風格。
袁娅維《歌手·當打之年》
相比一些帶點電音、升級下服裝和舞美就敢稱歐美範兒的歌手,袁娅維可謂是對歐美音樂尤其是黑人音樂有很深的理解,更加可貴的是,她也有能力駕馭這些音樂元素。
但袁娅維的音樂形式終究還欠了一點通俗的質感,且在演唱過程中,她對文本上的情感表達并不注重,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純粹的音樂和審美上——這相當于是舍棄了普通觀衆最容易感知到的點,所以袁娅維的淘汰也在意料之中了。
最後說說米希亞,她值得單獨拿出來說。
米希亞《歌手·當打之年》
這一季《歌手》剛開播的時候,我媳婦兒圍觀了下,不認識這個日本女歌手,就問我是誰。我當時知道她在看《妻子的浪漫旅行》,就随口答了句你就當是日本的楊千嬅就完事了,後來她不服氣地告訴我,徐佳瑩說米希亞是日本的王菲。
我早年聽過一段時間日文歌,印象中米希亞是和椎名林檎、宇多田光那些人一輩的,雖然也知道她唱得好,但彼時存在感真沒那麼強,所以多年後她忽然出現在中國綜藝的舞台上,确實是很意外。
這一季《歌手》開播以來,網上對米希亞的評價隻能說中規中矩,畢竟相比當年的the one、Jessie J、迪馬希這些“外援歌手”,米希亞從登場開始并未展現出壓倒性的實力。
米希亞Live
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因為米希亞在參賽前期大多選擇了一些已經有過中文版的日文歌曲,容易讓觀衆先入為主地帶入原唱比較,自然效果一般;另一方面則是米希亞确實是本季首發歌手中唯一一個不是在“當打之年”的了,如果去看她早年在日本的live,你會跪着回來給我點贊。
事實上在本季所有的參賽歌手當中,米希亞在技巧上無疑是最成熟的,其本人也最具有流行音樂藝術家的風範,無論是對音樂作品和燈光舞美之間搭配的深刻理解,還是特意為疫情獻唱的人文關懷,都可見一斑。
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就是節目中的“奇襲歌手”們,無論賽前訪談裡多麼桀骜不馴,多麼信心滿滿、無所畏懼,但到了節目中,看到米希亞的演唱後,都會乖乖鼓掌,壓根不會動一下奇襲的念頭——有時候真的隻有專業的人才懂業界大牛的厲害。
奇襲歌手對米希亞的“恐懼”
說了這麼多,探讨了《歌手》比賽的評價标準,談遍了幾位主力歌手的優劣之勢,大家心中對最後的“歌王”有着落了嗎?
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就我個人來看,比“下限”的話,最終的赢家更加可能在米希亞、華晨宇和周深之間了,你覺得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