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的意思是形容花言巧語、虛僞讨好的人的,每個人的生活中都避免不了遇到這樣的人,那麼,“巧言令色”的出處是哪裡?孔子怎麼看待“巧言令色”的人?
1、“巧言令色”是從哪裡出來的?
這句話出自《書·臯陶谟》。
那麼《書·臯陶谟》是啥時候的書呢?
《臯陶谟》是《尚書》、《虞書》中的一篇,是記錄君臣謀議國事的重要文獻。全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大禹和臯陶關于以德治國的對話,臯陶提出“九德”,作為人的道德基本準則;第二部分是大舜和大禹的對話,主要讨論治國安民的道理,君臣的職責和要求等;第三部分叙述丹朱的罪過,大禹的功績,三苗的問題,以及對祭祀歌舞場面的生動描述。
在上文中提到的“臯陶”,是舜帝的大臣,掌管刑法獄訟。
2、孔子是怎麼看待“巧言令色”的呢?
子日:“巧言令色,鮮矣仁!”
這句話在《論語》中出現過幾次,有學者認為是《論語》編輯時的失誤,但我認為孔門弟子不會犯這樣低級的錯誤,而是有意識的編排。
因為這句話實在太一針見血,簡明扼要,在許多場合都能恰到好處地用得上。“巧言令色”間,也是後世廣為引用且頻率極高的詞。 人類有許多毛病,其中最令人讨厭卻又最能迷感人的就是這“巧言令色”,孔夫子極端厭惡這類人,認為他們根本不配說“仁”,更算不上有什麼“仁”德。
孔子一生言行謹慎,向來溫文爾雅,從容不迫,但《論語》裡還是透露出孔子愛憎分明的個性,這句“巧言令色,鮮矣仁!”可以看出孔子對巧言令色之徒的極端鄙視。
自古以來,“巧言令色”的小人比比皆是,這種小人,到處鼓噪如簧之舌,撥弄是非,手段隐蔽,而其用心往往陰險,但又常常能得逞。孔夫子自己一生也常遭遇巧言令色的小人陷害。
“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也可以說是孔夫子閱人無數後的經驗總結,他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但凡巧言令色的,幾乎沒有一個是好貨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何學會“知人”, 也是人生必學的内容!
整部《論語》的最後一章,仍然寫道:“子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可見,“知人”要先學會“知言”,而“知言”,首要的是能分辨言者是否“巧言令色”。
感謝大家閱讀。我們一起來學習。
孔子畫像
本内容得到了楊金泉先生的指導,在此表示感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