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陽明和朱熹的格物緻知

王陽明和朱熹的格物緻知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5 13:35:50

王陽明和朱熹的格物緻知(王陽明和朱熹的格物緻知)1

“格物緻知”是儒家的基本理論之一,它出自《大學》的開篇“大學之道”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

不少大學将“格物緻知”作為校訓,如香港大學:明德格物,中國政法大學:厚德、明法、格物、緻公,南昌大學:格物緻新、厚德澤人,山東交通學院:明德至善、格物緻知,等等。甚至有的中學校訓也有格物緻知。

那什麼是格物緻知呢?

“格”是探究的意思,“物”是萬事萬物,包括意識的和物質的,“緻”是求得、獲得的意思,“知”是知識。格物是緻知的基礎,即探究萬事萬物的本末,獲得更多更廣泛的知識,追求儒家的大千世界所共同遵循的“理”。

好像是這麼回事,而且幾千年來,大多數人也都是這麼理解的。典型代表是朱熹的“格物緻知”,這也比較符合一般字面的理解。

而明朝的中後期,王陽明經過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心學的“格物緻知”卻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王陽明經過著名的“陽明格竹”,将朱熹的格外物,轉為格内心,即:“天下之物本無可格之者,其格物之功隻在身心上做”。“理”并非存在于身外的萬事萬物之中,而是存在自己的心中,即“天理即是人欲”。他的“格物”隻是“滌非”,即格去内心污粕之物,“緻知”是緻良知,即達到人初始本身具備的良知。具體來說,“格”是正的意思,物就是事,是意之所在。換個通俗的說法就是,我們意識到一件事時,就要存一種好的想法,用當時的理學大師湛若水的說法就是:格物就是正念頭。如果念頭不好,馬上改掉,念頭好,就要維持。“緻”是停止、實現的意思,“知”則是良知。王陽明的“格物緻知”通俗而言,是通過在事上正念頭而實現良知。

到現在為止,格物緻知的兩種理解,也都是存在的,有的支持朱熹,有的支持王陽明。誰對誰錯,到今天還沒有最終的答案,這件事可能也根本就不會有對錯之分。

朱熹的格物緻知比較好理解,要想認識一個道理,就得”格“它,研究它,證明它。他們認為王陽明的格竹”格“的不對,不應該是盯着看,而應該有所行動,竹子是在生長的,應該用科學實驗來驗證。典型的比如牛頓”格“蘋果樹,發現了萬有引力,“格”豌豆的孟德爾,發現了遺傳規律。

而有的人認為,王陽明的理解可能更接近先秦學者提出的格物緻知的原意,因為先秦學者是在誠意正心的語境中提出的格物,因而格物可能是格去不誠之物,正心是恢複心中誠意。如今的世界紛繁複雜,甚至雜亂無章,我們應該撥開天空的烏雲,多“格”自己的内心。

2021年3月12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