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少生病是多數人的心願,而生活中一些很少生病的人,他們往往都有這幾個共性。
少生病的人有這些共性
1
不生氣
中醫講,“肝志為怒,脾志為思,肺志為憂,腎志為恐……”心情好,有益于身心健康,但經常生氣、發怒、抑郁,患某些疾病的概率,要比不生氣的人高出好幾倍。
其實很多疾病都和生氣有關,不生氣就不生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疼痛科主任醫師王祥瑞2017年接受健康時報采訪時談到,生氣時心髒血流比平時增加了一倍,心髒的收縮力加強,心跳加速,大量的血液湧向心髒,會出現心律不齊、心肌缺血、胸悶、心慌。生氣也是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死一大誘因。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郝萬山在其書中《不生氣就不生病》中談到,據美國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的一項研究發現,90%的疾病都和精神壓力有關。隻要我們把控好情緒這個關,我們就可以不得病,不得大病,少得病,晚得病。所以不生氣就不會生病。這也許很難做到,但至少是在腦子裡有這根弦,能時刻提醒自己也是好的。
小貼士
很多事情,回過頭來想,都是小事。所以該放的放,該忘的忘。無足輕重的事,能睜一眼閉一眼得過,遠比事事計較,事事較真要容易讓自己快樂得多。學會有個好心态,盡量少生氣,讓自己處在輕松、愉悅的生活環境中。
心情不好 着急上火
按這裡舒服多了
2
不過度傷心
傷心是人常見的一種情緒,但如果長時間地過度傷心則可能會生病影響身體健康。
上海中醫藥大學科技人文研究院副院長、中醫心病科主任醫師陳麗雲2018年8月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人在悲傷過度時有可能患上心碎綜合征,嚴重者有可能真的會“心碎”緻死。
心碎綜合征也可以稱之為“應激性心髒病”。一般是指在受到巨大的精神刺激或者強烈的情緒變化時,心髒承受不了而緻病,表現為心肌梗死、左心功能障礙,甚至猝死。臨床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輕重不一。通常在大的事件發生後,患者情緒受到強烈刺激産生極度悲傷或憤怒的心理時,在某時段中可能會有身體不同部位痛苦的感覺,如頭痛、眩暈、咽幹舌燥、消化不良、肌肉無力、胸悶憋氣等症狀,嚴重者則出現心肌壞死、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顫,甚至猝死。
小貼士
有情緒時不要讓自己始終處于低落的情緒中,如果情緒不好時,可以找朋友訴說,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歡或感興趣的事,來緩解低落的情緒。
3
不熬夜
熬夜的傷害到底有多大?2017年10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3名美國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機制方面的成就。而生物鐘調節着人體至關重要的功能,例如行為、激素水平、睡眠、體溫和新陳代謝……這次諾貝爾獎的研究結果提示我們:當我們的生活方式總和我們身體内部的“計時器”作對時,患上各類疾病的風險就可能會增大。
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因為熬夜導緻猝死的新聞,而這些也并非危言聳聽。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歐陽學農2013年接受健康時報采訪時表示,因為熬夜會導緻内分泌激素水平的紊亂,使得細胞代謝異常,提高患癌風險。
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馬帥2019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熬夜導緻生物鐘紊亂,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使心跳加速,引發室速、室顫,造成心源性猝死。
小貼士
不要熬夜!不要熬夜!如果是被動熬夜,可以找一些方法提高睡眠質量,如睡覺時保持環境昏暗且溫度适宜等,此外,每天如果時間允許,要保證15-30分鐘的午休。
4
不亂吃
實際上,“病從口入”這句話不無道理。很多人經常“亂吃”,夜宵當晚餐、不按時吃飯、高油高鹽飲食……然而紮心的是,不合理的膳食是中國人疾病發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因素。《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中提到,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2017年中國居民310萬人的死亡可以歸因于膳食不合理。⑥
2021年8月發表在《胃腸病學》上的一項研究,美國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科學家調查了1991-2011年間超過2.7萬國人的随訪數據,分析了飲食與生活方式風險因素對消化道癌症的“貢獻”,結果發現五個我國消化道癌症的首要風險因素:吸煙、紅肉攝入過多、水果蔬菜攝不足、肥胖、飲酒。可以說,5個因素中一半以上都與吃有關。
小貼士
日常飲食結構要合理,注意高維生素、高纖維素、低脂肪。維生素主要來自新鮮的果蔬,而纖維素的主要來源是果蔬和粗糧。需少吃豬、牛、羊等紅肉,可用适量雞、魚等白肉替代。
5
不透支自己
如今社會生活節奏快,有的人工作起來幾天都不休息。但是,人體就像一個彈簧,過度勞累使自己身體透支會直接導緻人體抗病免疫力快速下降。
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心身醫學門診主任彭國球在2012年接受健康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從疲勞到患病隻要五步:輕度疲勞→身體沉甸甸→筋疲力盡→身體有恙→大病纏身。
小貼士
要注意勞逸結合,工作之外,要适當休息。尤其是在感覺到疲勞的時候,立即休息。
6
保持運動
适量增加身體活動,保持健康的身體對預防多種疾病有效。2021年9月發表在《體育運動醫學與科學》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運動不僅能改善整體健康,還會釋放出一種減緩癌細胞生長的“秘密武器”,運動後的肌細胞因子就具有抑制腫瘤生長的能力,給身體内創造一個“抑癌環境”。
小貼士
每個人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一些适合自己的運動,比如老年人不适合劇烈運動,可以選擇比如散步、打太極拳等,甚至沒事在小區遛彎也比整天待在家不動要好得多。
7
重視體檢
有人認為常規體檢意義不大,隻有在需要檢查特定疾病時才去做檢查。而常規體檢更是“沒什麼用”。事實并非如此。2021年一項發表在頂級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志》上的研究回顧了近60年間的32項高質量研究後指出,常規體檢可以更好發現和控制慢性病,促進生活習慣改變、疫苗接種和癌症篩查,而且還能改善患者的自我健康感受。所以,即使是常規體檢,對于早期發現疾病也非常有效,很多人隻在出現問題時才去看醫生,但這時可能已經為時過晚。
小貼士
不同年齡段需要注意的疾病不同,所以所需的體檢項目也不同。所以建議不同年齡段根據篩查建議以及自己屬于哪種疾病高危人群,有針對性地選擇檢查項目。
來源: 約見名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