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以來,荷花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以其清麗雅緻,成為曆代文人畫師的心愛之花,筆者無其文才,隻能試着将近年來所拍的荷花攝影瞬間,與那些流傳千古的名句進行一場美麗的邂逅,和喜歡荷花的讀者朋友們共賞。
本文中的攝影照片,未注明來源均為筆者拍攝。
一、古人對荷花的釋意很多人也許不知道荷花芳名衆多,在中國曆史上的第一部詞典《爾雅》中,對荷花有着這般定義:
荷,芙渠。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
指出荷為芙蕖(芙蕖的别名是芙蓉),其花稱為菡萏,蓬子稱為蓮,根稱為藕。
而後古人又認為菡萏是未開之花苞,芙蓉則為已開之花,從此荷花便與菡萏、芙蓉、蓮花等一道,被古人寫于詩詞文賦之中,流傳稱頌于世。
二、詩經裡的荷花在三千多年前的《詩經》中,有一篇《陳風·澤陂》留下了荷花最早的詩句: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彼澤之陂,有蒲與蕳。有美一人,碩大且卷。寤寐無為,中心悁悁。
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碩大且俨。寤寐無為,輾轉伏枕。
在池塘旁,有蒲草和荷花,一位女子想念着一個美男子,日夜難眠,輾轉反側,傷心淚下。
三、楚辭中的荷花兩千三百多年前,屈原的一篇《九歌·少司命》被收錄在《楚辭》中,其中有:
悲莫悲兮生别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
悲傷莫過于離别,快樂莫過于遇到相知人,我穿起荷花之衣系上蕙草之帶,忽而來,忽又去。
筆者所攝上圖,曾經盛開的荷花,隻剩一片殘瓣,萦繞荷莖,花開花落,亦如世間事,暗契辭中的來去之歎。
四、漢朝人眼裡的荷花兩千年前,在《漢樂府》有一首《江南》民歌: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來自民間的句子,極為簡潔,閱之誦之,江南水鄉的荷池,魚兒嬉樂,穿遊在荷葉間,靈動畫面刹那間鮮活了起來。
五、魏晉時期的荷花一千八百多年前,魏晉時期的魏文帝曹丕,寫了一首《秋胡行》的樂府舊題詩,寫到池塘中與佳人相悅的景緻,其中:
泛泛綠池,中有浮萍。寄身流波,随風靡傾。
芙蓉含芳,菡萏垂榮。朝采其實,夕佩其英。
采之遺誰,所思在庭。雙魚比目,鴛鴦交頸,
有美一人。婉如清揚。知音識曲,善為樂方。
池塘中,浮萍隻是随波而蕩,有綻放的荷花,也有含苞小荷,早晨采着蓮蓬,晚上花兒就插入了發鬓,采來的蓮蓬送給誰。
當然是身邊的心上人,看那池中的雙魚相遊,鴛鴦嬉戲,原來這位心上人,彈琴善舞,清雅婉約。
曹操文才雄闊,曹丕和曹植亦遺傳乃父,著名的七步詩,說的是兄弟二人相殘之事,不過卻經不住考據,這從曹丕稱帝之後,并未殺害曹植可略見端倪。
曹植對荷花極為喜愛,所作的《芙蓉賦》首句:“覽百卉之英茂,無斯華之獨靈”,足見其極為推崇。
不過筆者淺見,兩篇對比,終覺曹植的辭藻華麗,不若曹丕的文字平實,娓娓道來,詩中此情此景此人,如在眼前,便選了曹丕的這首。
六、南北朝時期的荷花一千六百多年前,到了南北朝時期,《子夜四時歌·夏歌·其十四》描寫了荷花:
青荷蓋渌水,芙蓉葩紅鮮。
郎見欲采我,我心欲懷蓮。
青青的荷葉,蓋在水中,開着的荷花,花瓣鮮豔,情郎看見,想要采下送給我,可是我卻想着等到蓮蓬結子。
七、隋代的荷花隋代文學家杜公瞻寫有一首《詠同心芙蓉》: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
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
名蓮自可念,況複兩心同。
詩中所述的并蒂蓮,較為罕見,筆者未能親見這樣的蓮荷,這張同心之蓮的照片,源自頭條的正版圖庫,應該和1400多年前的詩人所見大緻相若。
八、唐朝的荷花唐詩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獨冠成峰,喜愛荷花的詩人亦衆,因篇幅所限,筆者隻好憑借個人喜好,選擇幾篇和讀者朋友們分享。
1、 初唐詩人盧照鄰所作的《曲池荷》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在長安城的曲江池中,年僅17歲的盧照鄰,正當青春年少,他對着池中盛開的荷花,卻擔心秋風早來,以緻荷花飄零。
此般的心境,恍若紅樓夢裡的林黛玉,詩言志,他此後一生的命運多舛,想必與骨子裡的多愁善感息息相關。
2、盛唐詩人李白的《折荷有贈》:
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
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
佳期彩雲重,欲贈隔遠天。
相思無由見,惆怅涼風前。
詩仙李白也有着風趣的一面,他在摘取荷花時,看到荷葉蓋中的水珠,便晃動其葉,水珠蕩漾,怎麼也成不了圓形,即便荷花想贈人,可惜相隔太遠,一陣風來,惆怅之餘隻有相思。
3、晚唐詩人李商隐的《贈荷花》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李商隐的一生也是郁郁不得志,恰恰如此,有些心境自然融入詩中,此詩雖然淺顯,意卻隽永,世間的各種花,所開之花和葉,命運迥異,花兒總是被供起,而葉子無人珍惜成為塵泥。
隻有荷花的花朵與葉,各自生長,互不依附,風中吹拂,花搖葉晃,舒卷自由自在,葉之綠和花之紅,相伴相映,隻是最終到了綠葉衰減,紅花褪色之時,才雙雙零落讓人憐愁。
九、五代時期的荷花南唐第二位皇帝李璟所作的《攤破浣溪沙》一詞: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幹。
曾經盛開的滿池荷花,如今目之所及,花已凋落不見,荷葉殘枯,一陣秋風起于水面,如同曾經的美好年華消逝,實在不忍看。
一場夢醒,細雨綿綿,遙想邊塞的遠人,隻能在小樓上吹起曲子,可惜玉笙冰寒,聲音痛徹,靠着欄杆,淚珠湧起,都是離恨之苦。
冥冥之中,此詞之意,極為悲寥,南唐正如這殘荷,在此後的宋朝秋風中,被無情地掃落。
十、宋朝時的荷花1、要說在中國古典文學裡,讓荷花成為網紅的人,當首推北宋文學家周敦頤,他寫有《愛蓮說》一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周敦頤所寫的這篇小文,從事後來看,其儒學教化意義大于文學意義,作為北宋理學的宗師,他在文中将荷花的氣節與君子等同,從而為曆代文人所喜愛,時至今日,更出現在語文課文中,讓衆多的讀者朋友們銘刻于心。
2、蘇轼所作的《荷花媚》
霞苞霓荷碧,天然地、别是風流标格。
重重青蓋下,千嬌照水,好紅紅白白。
每怅望、明月清風夜,甚低迷不語,夭邪無力。
終須放、船兒去,清香深處住,看伊顔色。
蘇轼一生正直良善,其文詞恍若天人之語,筆者最為歎服,不過他天性又有着達觀風趣的一面,這首詞是他在湖州期間,結交了的一個秀才好友,名為賈收,其人詩才甚佳,常常陪伴蘇轼同遊。
賈收曾經納了一位名為“雙荷葉”的小妾,蘇轼看到起了戲谑之心,特地創作了《荷花媚》的新詞牌,寫了兩首詞,本文所引為其中一首。
蘇轼将賈收比喻為荷蓋,小妾則是嫩荷花。荷葉重壓荷花,正是仿照“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典故來調笑賈收與小妾的房中事。特别是詞末幾句,直白隐秘,被後人認為是蘇轼所作的少見豔詞。
3、楊萬裡所作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
公元1187年,是南宋時期的淳熙十四年,楊萬裡時任秘書少監,掌管秘書省,林子方是他的好友兼下屬。
當年林子方任福州知府,楊萬裡在六月的一個清晨在西湖邊送别林子方,寫下了這首詩,映日的荷花寓意着好友的仕途更加紅火。
上圖則是筆者于2007年7月29日的晨後,在杭州西湖所拍,想必八百多年前,楊萬裡眼裡也是同樣的景緻吧。
另外楊萬裡還寫有一首《小池》詩,其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也廣為人知。
十、元朝時的荷花雜劇作家白樸所作的【雙調-得勝樂-夏】
酷暑天,葵榴發。
噴鼻香十裡荷花,蘭舟斜纜垂楊下。
隻宜鋪枕簟、向涼亭披襟散發。
白樸出生于金朝的一個士大夫家族,幼年在元滅金的戰亂時期,颠沛流離,幸而被元好問收留并讀書,長大後文采出衆,後因目睹元軍殘暴,不願為官,寄情天下山水之間,以詞曲直抒胸臆,成為元雜劇大家,
十一、明朝時的荷花明代文學家楊慎,他寫有《白蓮》三首,其一如下:
淩波仙子白霓裳,風助精神露洗妝。
曾向蕊珠宮裡見,人間何處有紅芳。
相較于豔紅的蓮花,白蓮的清雅,如同身穿白裳的仙子。楊慎以其所作《臨江仙》詞中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句,被廣為稱頌至今。
十二、清朝時的荷花清朝詞人納蘭性德作有一首《山花子》:
風絮飄殘已化萍,泥蓮剛倩藕絲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記前生。
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悔多情。又到斷腸回首處,淚偷零。
泥中的蓮花,即便花瓣凋零,仍然會和藕絲相連,無法分開,這位出生滿族的才子,自幼飽讀詩書,文才出衆。
十九歲時與盧氏成婚,兩年後成為進士,深受康熙皇帝的垂青,可惜次年盧氏因難産去世,這一年他才二十三歲,此後便深陷悲傷之中,不能自拔,遂以文字來懷念亡妻,清婉傷懷成為他的詞風,三十歲那年于一場深醉之後病逝。
再将這張荷花照片與前圖對比,想必可以理解納蘭詞中的所謂後悔,盛開如斯的花,一旦零落成泥,不若不開,或者不如不見,聚散離别,有的人能走出來,有的人則深陷其中,永不能拔。
後記又是一篇流水賬,寫完之後,卻是心如止水,古往今來,跨度達數千載,仿佛穿越其間。
荷花的美,荷花的品格,亦是見仁見智,喜愛與否隻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感念,如那些詩文詞句,寫它們的人,多為借花寓情,有快樂、有悲傷;有友情、有愛情,都銘刻在文字中,将他們所身處的時代,帶給現在的我們,一浪逐一浪,奔流至今。
感謝有耐心看到這裡并很喜歡着荷花的讀者朋友們!也借花祝願大家蓮(連)年荷(和)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