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米醫生
大概就是最近二三年裡,我明顯感到咨詢“生長激素”的患者越來越多。經常有家長來問我:米醫生,孩子身高偏矮,能不能打生長激素?生長激素有副作用嗎?
又或者直接來問我:米醫生,生長激素是智商稅嗎??!!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先與大家分享我最近的兩個病案。
第一個是媽媽正在糾結要不要給孩子打生長激素。。。。
第二個是媽媽已經給孩子打了2年多生長激素,正在糾結要不要繼續打。
下文所述均來自門診真實案例,真實姓名已全部隐去。
第一個孩子性别女,媽媽上來就說,她有一直在監測孩子骨齡的,她有給孩子測過三次骨齡,但是最近一次超得有點多,超了11個月,現在孩子10歲9個月,骨齡11歲8個月,身高143.4
介于骨齡已經超了,于是我問媽媽:孩子例假來了沒有?孩子性激素水平如何?
媽媽說例假沒有來,激素水平的話,她拿出手機給我看很多化驗單,她說自己特意給孩子買了一個上海高端私人醫院的3000多元的套餐包,裡面有附送一次骨齡檢測的。。。。
但奇怪的是,我并沒有從這些報告中,找到最應該查的性激素報告——黃體生成素LH 值,于是我問媽媽這個指标沒有查嗎?
媽媽回答說,對方認為這個激素已經沒有必要再查了。
沒有必要查?那對方有給出治療方案嗎?
媽媽說:1月份的時候骨齡超5個月,到7月份解封後去看的時候,說孩子預測身高已經低于155,疫情半年身高隻長了3厘米,再加上骨齡又超了,于是建議打針(打生長激素),但媽媽不想給孩子打,想要再考慮考慮。
很多家長會這樣,要考慮,但這個考慮的依據是什麼?
我跟這個媽媽說——這個考慮的依據還是要看性激素指标啊。
為什麼?
假設LH低于0.5,那我們還有時間去處理,盡量1年不來月經,讓孩子晚來一年例假,孩子就可以1年再長5—8公分,長到148再發育,記住:晚一年發育就可以多長5厘米。
但是呢,如果LH這個指标已經很高,達到成人線了,月經很快就要來了,已經箭在弦上了,那我們就要評估,是打生長激素,還是打抑制劑。
比方說是打抑制針,讓她晚發育1年, 那也是能吃中藥的(因為小姑娘很瘦,我們可以把孩子脾胃調好,睡眠調好,在抑制過程中給孩子長高)。
為什麼對方不看激素指标?
很有可能他已經默認了打生長激素這條路。
媽媽接着又說:7月份去的時候,對方認為孩子現在10歲11歲,應該是身高的突增期,應該1年要長8—10公分,但是疫情期間半年,孩子隻長了 3公分,沒有突增,所以要打針。。。
我是這樣回答這個母親的,我讓她不要着急——如果孩子已經進入青春發育期 ,那8—10公分是應該的。但如果沒有發育,LH值沒有到, 那我認為每年長6公分,半年長3公分是正常的。
如果每年長6公分,半年3公分,說明這個孩子還沒怎麼啟動啊。
我建議媽媽一定要帶孩子去做一次性激素檢查。
母女離開診室前,媽媽又讓我摸了一摸孩子的乳房,孩子乳核都沒有形成。
我心裡隐約感覺,這個孩子還沒有啟動,月經也不會馬上就來。
但是從媽媽跟我對話中,我不太理解對方的治療思路,最近的LH值是沒有的,生長激素激發試驗報告是沒有的,隻有靠骨齡的監測來給出治療方案。。。。
後來我的助理收到媽媽的微信,媽媽發來去年的激素水平,見下圖,<0.1。
沒有打生長激素的,在焦慮,那麼打了生長激素的,就太平了嗎?
第二個女孩9歲9個月,她從一年級開始打生長激素,每天打針,到今年疫情4—5月份停了。
她現在的身高是136.5。
她從7歲開始打生長激素,那個時候她的身高是110.8,體重17.3,110相當于4歲孩子的身高啊。
媽媽自述7歲前孩子經常10點多,11點多睡覺,運動也不夠,孩子有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
這個孩子面臨的是什麼問題?
孩子的父親身高176厘米,媽媽155厘米。
她如果想要有160的身高,她要努力在發育前長到150厘米。
但是她現在身高才136厘米。
這意味着,這個孩子要再拖1年半不來月經,她還可以長9厘米到145,拖個2年不來月經,她可以長12厘米到148。
但是可能嗎?
她的媽媽已經沒什麼信心了。
孩子發育的迹象已經越來越明顯,臉上痘痘都出來了。
媽媽離開診室前,心情非常複雜,她問我:米醫生,生長激素是白打的嗎?三年時間,孩子長了26厘米,但是本來孩子一年長得好的話就可以長8厘米,如果因為打了生長激素,促進孩子月經提前了來了,提前1年發育了,那等于又要還回去6厘米,白折騰一場!
根據《三聯生活周刊》的報道,生長激素,實際上是嚴格針對矮小症的處方藥。對于處方藥,正規醫院裡,醫生的使用是相當謹慎的。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内分泌遺傳代謝學組在2013年制定《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兒科臨床規範應用的建議》,國内生長激素可用于治療的疾病範圍,有生長激素缺乏症、特發性矮小、特納綜合征、普拉德維尼綜合征和努南綜合征。
但是我們很多卻把生長激素看成了讓孩子達到理想身高的靈丹妙藥,當成了保健品來用。
而且生長激素價格并不低。根據《三聯生活周刊》報道的,使用三種針劑的價格分别是粉針1.98萬元、短效水劑5.74萬元、長效水劑19.52萬元。
這背後,撐起了一個近百億的生長激素市場,具體大家見圖,生長激素是生意還是治療?不好明說。
甚至未來的增長趨勢,也已經有人畫好了,這将是一個上百億的市場。
出生率是越來越低,但是生長激素銷售增長率在逐年增高。
試問:難道全國14歲以下2.5億少年兒童,都要來一針生長素?
難道中國人真的需要靠激素來長高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