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經曆、思想,塑造了獨一無二的人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過法、生存法則,有人要為天下謀福祉,有人要為自己謀天下,也有人隻想平淡過一生。選擇不同,于是職業不同。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認為行業分高低貴賤,人分三六九等。比如曾經元朝就把人分為十等,有上等人,就有下等人;有主流,就有末流。
當然,這類思想是有根源的。很早之前,“三教九流”之說橫行于世,一提“三教”,總讓人肅然起敬,而“九流”卻招世人诽謗。
人們憑借着對文字的直觀感受,下意識認為“九流”不值一提。事實是這樣嗎?你真的知道何謂:“三教九流”嗎?
“三教”之說
宗教,是一個外來詞彙。從古至今,國人少有宗教概念,多以宗族意識為主體。在家國同構的意識主流下,宗教很多時候被人們理解為佛教、道教,前者為外來者,後者則是我國的本土宗教。
很多外國學者不理解,為何中國這麼一個古老的國家,宗教卻如此分明,且從未有過宗教間的對抗。
這當然與我國封建集權統治有莫大關聯,人們或許相信神神怪怪,但更願意着眼于實際。
道教,是我國神神怪怪的發源地,起源于春秋戰國的方仙道。道教的主旨是: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
不得不說,幸虧有“濟世救人”這一正能量教義,否則恐怕道教很難活到今天。
佛教,作為外來宗教,于東漢初期進入中國。起初名聲不顯,願意學佛的人并不多。要不是寺院能夠給口飯吃,誰願意出家?
到了三國時期,佛教又遭受曹魏、蜀、東吳等政權打壓、禁止,當時統治者認為出家乃是“避世”,不利于生産力發展。好在随着政權更叠,佛教終究是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開枝散葉。
“儒教”不常說,我們常以“儒家”稱之。作為我國具有長期代表性的官方曆史學說,儒家思想不僅深入中國國民的意識深處,在國外同樣蓬勃發展。
不過要注意一點,一般認為“儒教”的産生是要先于儒家的。《甲骨文字典》中的“儒”,如人沐浴之形,因為上古時期人們舉行祭禮之前施禮者要齋戒沐浴。
所以,近代學者胡适曾說,“儒”乃是最早的教士,是神職人員。儒學的産生,可以理解為儒教教學方法的推廣。
後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更給儒教的發展加了推進器,此後一發不可收拾。南北朝時期,“儒教”被稱作聖教。
至此,“三教”之說徹底形成。
“九流”之言
“九流”,起初并不與“三教”分離,特指三教之中的三等人,後來又指較有名氣的九個流派。
《漢書》記載:“ 劉向司籍,九流以别。”,這裡的九流是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九個流派一開始并沒有學問高下之說,春秋戰國時期,百家争鳴,每家學問都有一席之地。隻不過随着社會形勢變化,各家學問受衆比例逐漸發生變化。
随着信奉某一家的群體越來越多,九個流派也有了高下之别。
“流,水動也”,江山社稷如水,山河變幻,水卻總是遵循自然規律流動。所以人們常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就是這個道理。
奈何人們總想着分個高下,于是乎,九流又有了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的說法。此時“九流”已深入民間,為百姓們所熟識,并被百姓賦予了嶄新的含義。
具體來說,“上九流”指:帝王、聖賢、隐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中九流”指:舉子、醫生、相命、賣畫人、書生、琴棋、僧、道、 尼。
“下九流”則指:師爺、衙差、秤手、媒婆、走卒、巫婆、盜、竊、娼。到此不算完,人們為了給“三教九流”配個對,又總結了“五行八作”。
分别是指:車行、船行、店鋪行、腳行、衙役行、金匠、銀匠、銅匠、鐵匠、錫匠、木匠、瓦匠、石匠,幾乎涵蓋了社會中的所有職業。
結語
“三教九流”在今天又指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沒有貶低的含義,亦無擡高的說法。社會需要各種職業,職業無高低,做人需要踏踏實實。
蘇聯高爾基曾說:“走正直誠實的生活道路,必定會有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不管做什麼行業,隻要行得正、走得直,一步一個腳印,就可以問心無愧地挺起胸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