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懸棺
武夷山的九曲溪地區,四千多年前是古越人的生活栖息地。古月人有一種極為奇特的殡葬習俗,就是懸崖上懸棺。說白了,就是在懸崖峭壁的中段放置死人的棺材。這種方法在古越人看來,可以保護尊者的遺體不受野獸的侵擾,以保佑亡靈平安無羔。同時,古越人崇拜山嶽,認為可以使亡者的幽靈更便捷地升入天國。于是乎幾千年來,武夷山的峭壁懸崖上就被放置了許許多多的懸棺,由于時間太久,大部分懸棺已經腐爛,留下的也已成為了黑灰色的化石棺木了。然而它留給後人的最大的疑問,就是這些懸棺所處的峭壁大多筆直陡峭,人們根本就無法攀援。武夷族先人是用什麼方法将船棺放進岩洞之中的呢?
在人們的好奇心驅使下,有了各種揣測。比如懸吊說。就是将棺木懸吊垂下至洞穴後,将棺柩移入懸崖的洞中。但三四千年前人類還未發明使用辘轳等機械,船棺僅長就近五米,形體巨大,難以控制,有的岩石突出,會将船棺撞毀,何況有的山峰本身就無法攀
1973年9月取自武夷山觀音岩洞内的武夷山一号船棺,現收藏于武夷山博物館内。
那麼,是否可能用搭設台架的方法升置船棺呢?這種揣測也難令人信服,姑不論搭設三五十米的台架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武夷山的懸棺位置大都面臨河水深淵,台架又何處可搭呢?
也有人提出提升式。但是由山頂至山谷底常有一二百米之高,難以操縱。但是為了證實這個推斷,1989年,同濟大學、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與有關部門合作,在貴溪嘗試過用這種方法吊裝棺木,卻也不得不使用機械,甚至還使用了潤滑油,才終于完成這個試驗。必須強調的是,他們是以春秋、戰國時期的科技條件為基礎設計,如果由此推前一千多年呢?依當時的技術條件,在複雜的峰岩洞壑中,僅用繩子牽拽,絕對無法完成棺木的安置的。
放置棺木實驗
還有人又在此基礎上提出,是否可能人先設法進洞(或缒、或攀),爾後再由數人合力設法将船棺拉進洞?這相比與提升式便捷多了。但是武夷的山洞,小的僅隻能容一具棺木而已,有的甚至隻能容下半個──剩下的半個常常懸在半空,這樣的洞穴能容幾個人呢?一兩個人能将這龐然大物提升幾十米而移入洞穴中嗎?恐怕棺木未提上來,自己倒被棺木墜下懸崖了。
武夷山懸棺
針對武夷山的懸棺,迄今未能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但事實卻是四千年前的古越人的懸棺就高擱在懸崖峭壁之上,眼見而無解,成為了一個千古未解之謎。也正為如此,誕生了一門世界性的學科——“武夷懸棺擱置學”。武夷山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和文化遺産名錄”。
武夷山懸棺,你到底是怎麼上去的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