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夜晚稱為“宵”,正月是農曆中的元月,正月裡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就是咱們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根源于民間開燈祈福的習俗,形成過程相當漫長。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放煙花,是元宵節的傳統民俗活動,熱烈而喜慶。于2008年,元宵節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元宵節吃元宵和湯圓,是傳統食俗。早在宋代,民間就出現了元宵的前身:浮圓子,但當時,元宵主要用來祭祀。到了宋朝,炸元宵成為節日美食,據鄭望之的《膳夫錄》記載:“汴中節食,上元油錘”,這裡的“油錘”即為炸元宵。到了清朝,禦膳房制作的八寶元宵,成為民間口口相傳的美味,名聞朝野,也隻有達官顯貴才能一飽口福。
元宵和湯圓的做法迥然不同,所以,口感也有較大區别。元宵是“搖”出來的:把餡料放進糯米粉中,通過搖動,餡料被厚厚一層糯米粉包裹,元宵即成,個頭可大可小;湯圓是把糯米粉加水和成面團,把餡料包裹進去而成。所以,口感上,元宵較為粗糙,湯圓非常細膩。
元宵和湯圓雖然有明顯的區别,但它們都是取“團圓美好”之意,在寓意上,沒有絲毫區别。而且在吃法上,皆是可煮可炸。過去,家家戶戶都要自己做元宵或湯圓,如今,手做元宵和湯圓越來越少,超市裡的湯圓琳琅滿目,人們的選擇性很多。
元宵節不隻是吃湯圓,還有許多小美好,大家也應該了解一下。
賞花燈元宵節賞花燈,是元宵節的傳統節日習俗,它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書·音樂志》曰:“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于端門外建國門内,綿亘八裡,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而唐朝的元宵節就越加熱鬧,唐朝國力空前強大,元宵節賞花燈的習俗十分興盛。據唐劉肅《大唐新語》記載:“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臣戚屬及下俚工賈,無不夜遊。”
古時的燈籠與神有關,所以,燈籠也被賦予驅魔降福、祈許光明的象征意義。直到今天,元宵節賞花燈仍然是習俗之一。
猜燈謎
猜燈謎與賞花燈一樣,都是自古流傳的元宵節傳統習俗。元宵節人們挂起彩燈,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小紙條上,并粘貼于燈籠之上供遊人猜,這與節日氛圍相當合拍,而且響應者衆多,所以,猜燈謎就成為元宵節不可或缺的習俗之一,它也是我國獨有的特色節日文娛活動。
放煙花“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的這首《青玉案·元夕》,表面上寫的是風、樹、星,實則寫的是元宵節燦爛的煙花。
元宵節燃放煙花,也是元宵節給我最深的記憶。從小,過完春節就盼着元宵節,不僅有元宵吃,還能欣賞到璀璨奪目的煙花。月光下,人們三五成群,結伴賞煙花,煙花此起彼伏,人間是一幅熱鬧非凡的景象,那種美好,沒有任何文字可以表達。
而除了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放煙花,有些地區還有舞獅、踩高跷、扭秧歌、劃旱船的習俗,這裡有你家鄉的習俗嗎?
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是古代中國的“情人節”,極具浪漫色彩。在封建社會中,年輕女孩不可自由外出,而元宵燈會就給未婚男女的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花燈下,遊人如織,賞燈猜燈謎也是偶遇和相會的好時機。千百年來,在元宵節上演的兩情相悅的愛情故事,舉不勝舉。
而文人墨客又怎能放過這一節日,所以,留下了不少關于元宵節的詩作。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就是借元宵節,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節,是全民的狂歡節,全民參與,樂在其中。元宵、彩燈、燈謎、煙花,這些文化元素,自古至今,都是人們心中割舍不斷的情愫和美好。願我們的傳統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我是靜默成詩,美食領域原創作者,喜歡把最簡單的食材做出最好的味道。如果你同我一樣也熱愛生活熱愛廚房,不妨關注我。同時,本圖文作品系靜默成詩原創,嚴禁不良自媒體作者搬運及盜圖,作者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