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希望能每天和自己喜歡的人待在一起。然而,不管是在學生時代,還是進入職場後,我們總要面對各種各樣性格的人。
有些人熱情開朗,有的人内向害羞,還有的人,看上去一副不好打交道的樣子……
那麼,我們有辦法和不同性格的人都愉快相處嗎?
大衛·J.利伯曼是人類行為領域的權威,他在新書《與自己和解》中提出,我們的情感健康和人際關系的質量是相互關聯的,因此,盡我們所能改善人際關系——哪怕是和那些我們讨厭的人搞好關系——對我們都是有益的。
如果你對于和人打交道這件事感到畏懼,不如試試書裡提到的這幾種方法。
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會出現沖突,往往是由于當事人覺得自己沒有受到尊重。你可能在無意中沒有給予對方足夠的關注,也有可能是對方誤解了你說的話、做的事。
如何讓對方知道你尊重他?
有兩個行之有效的辦法:一,你可以把你對他的感覺告訴第三人,比如你們共同的朋友,說說你為何真心實意地尊重這個人。二,你也可以直接贊揚對方所做的事。
回想一下,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曆:一個原本你不太喜歡的人突然對你大加贊賞,或者特意來征求你的意見。突然間,你覺得自己得重新評估一下眼前這個人,你對對方的印象瞬間改變了。
畢竟,對于一個經常贊美我們、對我們表示友好的人,我們很難對他惡語相向。一旦對方發現你的态度也有所緩和,敵意的屏障就會被打破。
除此之外,我們應該盡量避免做出不尊重對方的姿态或評論。很明顯,愛理不理、忽視對方,這樣的行為不能讓雙方的感情升溫。
尤其是,當有人和你說話時,你一定要全神貫注地仔細聆聽。
假設你正和某人談話時,對方的手機響了,但他并沒有接起來。于是你問對方:“你要接一下電話嗎?”但對方說:“不用管它,我現在隻想和你好好聊聊。”聽到這樣的回答,你一定會覺得心裡很舒服吧?
認真地聆聽看起來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恰恰是這件事暴露出你是否在乎對方。
人們普遍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越大,相互之間的吸引力就越大。
但一些關于人類行為的研究表明,這其實并不正确。我們也許會覺得對方很有趣,因為他和我們很不一樣;但實際上,我們更喜歡與那些和我們比較相似、有共同興趣的人交往。
事實上,相似度和共性才是人與人相互喜歡的基礎。
還有一個與此類似的法則,也稱為“戰友定律”。
一般來說,那些共同經曆過足以改變人生軌迹的人生大事的人,更容易成為感情深厚的患難之交。比如說,那些一起打過仗的士兵、一起在兄弟會中宣過誓的朋友——這些曾經共患難的朋友,通常會締結牢不可破的情誼。
正因如此,兩個素昧平生,但有過相似經曆的人——無論是得過同一種病,還是買時都中過大獎——往往能立刻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
因此,當你和對方聊天時,不妨聊聊你們都喜歡的事物,還有你們的共同之處。
遇到困難,可以積極向對方尋求幫助。
我們總會覺得,讓别人喜歡我們的方法,就是為他們做些事情。但有些時候,當人們為我們提供幫助時,他們會更喜歡我們。
這是由于:當我們将時間、金錢、精力投入到任何事情上,尤其是投入到某一個人身上後,我們會更在乎對方,也會覺得自己與對方之間的聯系更緊密。
此外,當我們允許他人對我們付出時,他們會更愉快,因為付出會讓他們的控制感和獨立感變得更強。
永遠不要害怕向你身邊的人敞開心扉。
也許,當你展現出自己脆弱的一面時,你和他人之間的那堵牆就會消失,對方就能體會和理解你的感受。然後,對方就會積極回應你的需求。
因為為了讓别人喜歡我們,我們往往會采取所謂的“自我強化”行為。這就是說,為了讓對方喜歡我們,我們會不遺餘力地告訴别人、向别人展示,我們多麼有成就、我們是多麼棒。
當你們兩個人彼此意見不一緻時,不要試圖去證明你比對方更聰明,因為這樣做對你沒有任何好處。
相反,承認他的見解很深刻,并表示自己能體會他的感受,将對你大有益處,即便你其實并不同意對方的看法。
如果有可能的話,避開那些有争議的話題。
許多人都和與自己的意識形态迥異的人成為了親密的朋友,他們能友好相處的訣竅就是:彼此之間不讨論那些有争議的話題。要知道,并不是每個問題都需要徹底、完全和深入讨論的。隻要你想聊點兒别的,你就一定會找到很多話題。
當對方犯錯誤時,不要過于嚴厲地批評或譴責對方。你可以寬慰他說,任何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并告訴他不要對自己太苛刻了。
你的評論和意見應該針對對方的行為,而不是針對這個人。
一般而言,對方之所以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冒犯,是因為他認為你在針對他。換句話說,你不該說:“你太無能了,你不稱職。”
而“你這個人挺好的,但你的這一行為似乎不像是你這種有原則的人做的。”這樣說就會好得多。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曾經說過,一切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
無論是和自己喜歡的人還是讨厭的人相處,在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都要注意方式方法,隻有這樣才能在各種關系中活得更加通透自如。
本文摘編自大衛·J.利伯曼《與自己和解》
插圖來自unsplash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