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秦統一全國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這說明秦朝

秦統一全國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這說明秦朝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5-18 02:34:43

秦統一全國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這說明秦朝(從秦國到秦朝對郡縣制始終如一)1

春秋戰國是我國文化思潮和政治變革的重要時期。諸子百家齊登場,各種文化空前繁榮,各種學術觀點層出不窮,可謂百花齊放、百家争鳴。

許多既有的傳統制度、宗法觀念被不斷颠覆,代之以新的更符合現實需要的思想和制度。郡縣制的出現,就是在颠覆了中國古代宗法分封制的基礎上實現的。

這種地方行政制度,迅速瓦解了周王朝時期分封制下松散的國家權力,加速了諸侯國封建王朝中央集權制的形成。

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由地處岐山之西的邊陲之地,借助郡縣制的建立而一舉強國,迅速發展成為戰國七雄,并最終并吞六國,掃滅蠻夷,創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誕生中國第一個封建帝皇秦始皇。

郡縣制的出現,對當時乃至以後的社會政治都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秦國到秦朝始終如一地選擇郡縣制對全國進行統治,是有其深刻的曆史和現實需要的。

秦統一全國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這說明秦朝(從秦國到秦朝對郡縣制始終如一)2

一、郡縣制的興起和發展

郡縣制從無到有,再到大興,其發生發展與當時周朝國力由強到弱,禮崩樂壞息息相關。更與秦國在邊地的崛起和壯大相生相成。

1萌芽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設縣最早的國家為楚國,設郡最早的是晉國,其他諸侯國也紛紛設郡、設縣,但關東諸國的郡縣與封國性質差别不大。

這些國家都沒能充分發揮郡縣的功能和作用,郡縣制是在秦的手裡發揚光大的。秦以軍功立國,西周末年,周幽王被西戎、犬戎圍殺于骊山腳下。

危急時刻,秦襄公率軍保護周平王遷都洛陽,周平山為獎勵秦襄王,将岐山以西實際上由犬戎占領的土地賜予秦,并封秦襄公為諸侯,秦國始立。公元前750年,秦文公大敗犬戎,秦國才實際占有岐地。

秦統一全國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這說明秦朝(從秦國到秦朝對郡縣制始終如一)3

秦于公元前688年,打敗冀地的犬戎,将其地設為縣,次年又打下杜、鄭兩縣之地。其後,曆代秦國國君不時有設縣之舉,但沒有形成大規模成建制的設立現象。

秦國郡縣制在萌芽期發展較為緩慢,這與秦國立國短、國力尚弱、兼并戰争持續時間長有很大的關系。

2完善時期:

直至秦孝公時期,因感于秦國地處偏僻,得不到各國尊重,為扭轉這種局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

公元前 356 年,商鞅頒布法令,将軍隊編制形式推行到地方政府管理體制中,将百姓按軍隊基層士、伍編制進行編組管理,将原來分散的個體小農家庭系統組織起來。

其後,将全國鄉邑集合成31個縣,每縣設定一個縣令,由中央任免,使國君直接掌握縣,能最大限度調動全國資源,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郡縣制在此時的秦國形成第一層的縣級組織機構,郡縣制的實行,有效消除傳統分封制的影響,有利于鞏固封建專制政權,大大地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

由于受國土面積狹小限制,此時秦國尚未設郡,郡縣制隻是初具規模。

秦統一全國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這說明秦朝(從秦國到秦朝對郡縣制始終如一)4

3制度化時期:

公元前328年,秦國戰勝魏國,奪得魏國部分土地,在其上設置上郡,這是秦國設立最早的郡,從秦惠王時開始,秦國郡縣制發展進入制度化時期。

随着秦國國力增強,對外兼并戰争不斷勝利,在對外開拓的國土上設置縣,在奪得其他諸侯國的國土上多設為郡,郡縣兩級地方行政體制開始逐漸完善起來。

與其相關聯的郡縣征兵制度、戶籍制度也逐漸得到完善,有利于秦國動員更多的軍壯士兵并保證其戰鬥力。

至嬴政執國,吞并六國後,在六國故都分别設置郡,郡縣制在全國範圍内全面推行,進入制度化、成熟化階段,使秦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更大範圍内得以強化。

秦統一全國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這說明秦朝(從秦國到秦朝對郡縣制始終如一)5

二、秦推行郡縣制的諸多誘因

1以史鑒今,引發秦采用郡縣制:

周朝實行宗法為主的分封制,上下聯系不緊,制約性不強,使得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力極為微弱,出現"大臣太重,封君太衆,上逼主,下虐民"混亂局面。

及至"禮崩樂壞",周王政令不出洛陽,分封制弊端凸顯。秦立國晚,且長期與犬戎雜居,受周禮儀制影響有限,更崇尚武力,因而郡縣制以其軍民一體、控制力強受到秦的青睐,成為首選。

2攘外安内,推動秦采用郡縣制:

秦建國後一直面臨着西戎、犬戎的威脅,同時,在發展壯大過程中,與強大的晉國發生劇烈沖突,外部危機始終籠罩在秦的上空。

而且國内多次出現"君臣乖亂"問題,權臣數次廢立國君,使秦統治者認識到君權需要強化。同時,這種戰時經濟體制與依靠田租生存的新興地主階級相适應,為其所喜愛。

内憂外患使得秦大力加強中央集權,長期征戰形成的軍民一體、以及官員任免随時可控的郡縣制,成為秦統治者的不二之選。

秦統一全國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這說明秦朝(從秦國到秦朝對郡縣制始終如一)6

3輕禮重法,促成秦采用郡縣制:

商鞅變法使秦一改周的王---諸侯關系,而演變為王---郡縣關系。在此模式下,秦廢井田、開阡陌、制定賦稅,推行軍功制、官員考核任免制,使得周禮影響愈發淡薄。

而重法合規成為了大家行為的标準,王權進一步加強,效率進一步提升,國家實力越發強大。其後的嬴政、李斯等人均是法家思想的堅定支持和實踐者。

使得以法治為治理模式的郡縣制,成為秦統治者的上上之選。

4文化一統,需要秦采用郡縣制:

秦朝的大部分領土來自于其他六國,其間文字以及風俗習慣等各不相同,秦在全國推行統一的度量衡、文字和貨币政策,依托的行政管理載體就是郡縣制。

秦在六國故地設立郡縣,特别是将六國原政治中心設置為郡,就是要徹底粉碎六國故民複國的精神寄托,秦由中央派遣官員控制這些地方。

秦統一全國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這說明秦朝(從秦國到秦朝對郡縣制始終如一)7

在中央的牢牢控制這下,由郡統縣,縣下設鄉、裡、亭,以什伍來編練民衆,将秦的文化傳統灌輸給廣大民衆,使其放棄複國思想,一心向秦。

5保衛邊疆,促使秦采用郡縣制:

秦朝邊疆地區,多為對少數民族征戰得來,蠻族聚集,可稱化外之地,這些領土新并入大秦疆域,人心不穩,必須采用強有力的組織機構來管理,使秦朝的國家觀念深入當地人心。

羸政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即是對南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有效管理的表現。秦在北部邊疆,與匈奴多年征戰,攻取河套地區後,設置九原郡。

遷徙罪犯充邊,建立軍事基地,并推行什伍制等軍民一體制度,來對邊疆進行配套強化管理,就是應有之義。

秦統一全國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這說明秦朝(從秦國到秦朝對郡縣制始終如一)8

三、郡縣制奠定千載封建基業

1加強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制:

秦在擴張吞并過程中,逐步改變郡縣互不統屬的局面,最終形成的郡縣制,是中央---郡---縣三級體制,縣為基層政權組織單位,郡處在中央和縣兩級之間,向上對中央負責,向下對所轄縣進行管理。

中央對郡守、郡對縣令進行政績考核,有功者獎,有過者罰。通過下對上負責的方式,形成一套緊密的上下級關系,從而加強中央集權。

為加強對郡、縣的進一步管理,秦朝還建立一套完善的監察制,中央派郡監或刺史監郡,郡縣派督郵或廷掾監縣或鄉。

刺史、督郵等可随時彈劾有罪贓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自上而下的層層督課,保證中央政令的快速下達,促進封建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加強。

秦統一全國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這說明秦朝(從秦國到秦朝對郡縣制始終如一)9

2 建立完善封建官僚制度:

郡縣制的建立,使得地方政府不斷擴大,官吏職能不斷變化,不但使得官吏爵、職分離,還出現文職武職分離。

有爵位的人不一定當官,當官的也不一定有爵位,這是國家政治統治與社會管理職能出現分工的必然結果。

特别是文職武職分離,這種官僚結構形式的出現有利于臣子間互相制約,避免出現朝臣獨攬大權導緻君主形同虛設的局面,也有利于大臣充分發揮其特長,确保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的正常運轉。

秦統一全國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這說明秦朝(從秦國到秦朝對郡縣制始終如一)10

四、結語

嬴政建立秦朝後,從上到下重新統合政治結構和制度。在頂層,他以"皇帝"自稱,意味着重塑政權權威以及重新界定君主角色,皇帝是最高的立法者,也是最高行政長官、軍事統帥、司法裁決者。

在中央部門管理層面,他"立百官之職,不師古。"設立三公九卿制,進一步形成新的官僚體系。

在全國基層組織層面,他一力推行郡縣制,以之作為地方組織機構模式,奠定後世封建王朝地方組織模式2000年之基業。

秦統一全國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這說明秦朝(從秦國到秦朝對郡縣制始終如一)11

周秦之變是中國曆史的重要轉折,封建、郡縣之變更是至關重要。然而,郡縣制并非是商、周之制的斷裂,而是商、周傳統的變化延長,是春秋戰國時代治理效率化競争的結果。

更确切地說,是"治權"發展的結果。以皇帝制、官僚制為構成要素的郡縣制,能夠更有力地發揮出加強君主權力、保持國家力量的作用,因而其延續綿長,一直到清末方才結束曆史使命。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2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文/羽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