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歲孩子可以玩密室逃脫嗎?密閉的空間、逼真的場景、待解的謎團,充斥着恐怖、懸疑元素的網紅遊戲——密室逃脫,近年來吸引了不少年輕玩家,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八歲孩子可以玩密室逃脫嗎?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密閉的空間、逼真的場景、待解的謎團,充斥着恐怖、懸疑元素的網紅遊戲——密室逃脫,近年來吸引了不少年輕玩家。
但當人們沉溺在這種"精神蹦極"的快感之下時,卻忽略了潛藏其中的危險。
南甯一名12歲的男孩一度被吓進醫院。
他和同學去商場玩密室逃脫,因遊戲内容過于恐怖,剛開始時他就想退出,但又怕同學笑話,隻能硬挺着玩了3個小時。
遊戲結束後,他臉色蒼白、渾身無力。回家後,也一直念叨着"遊戲太恐怖了""以後不敢玩了"。
媽媽見孩子不對勁,便将他送往醫院。在去醫院的路上,男孩陷入昏迷,幸虧媽媽會一些急救知識,及時将孩子喚醒。
經醫生診斷,男孩是受驚吓過度。最終,他住了4天院,才慢慢走出陰影。
何止是孩子,即使是成年人在玩恐怖的逃脫遊戲時,也會害怕。
在南國早報發起的一項調查中顯示,有54%的網友面對過于恐怖的遊戲,會留下心理陰影,需要幾天甚至更久才能恢複過來。
未成年人在心理和認知方面都不成熟,當體驗那些超越他們承受範圍的極端遊戲時,感官受到刺激,又得不到有效纾解,就會産生心理問題。
1
事實上,這不是恐怖遊戲第一次出事。
除了密室逃脫,類似的鬼屋、線上恐怖遊戲,以及恐怖片等這些對精神有着過強刺激的娛樂方式,不僅會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甚至會危及孩子生命。
鶴壁一名13歲的男孩在體驗完"鬼屋"後,直說害怕,晚上睡覺不敢關燈,半夜還會被噩夢驚醒。
宜賓一名12歲的男孩在家玩恐怖遊戲,受驚吓後逃離自家,在越過三樓的樓道窗口後跌至樓下,不省人事。經檢查,男孩顱骨有破損,意識模糊,渾身多處骨折,經過四天搶救仍未清醒。
哈爾濱一名7歲女孩經常與父母一起看恐怖片,有段時間女孩行為怪異,經常半夜哭鬧,而且有時還滿屋亂走,最嚴重的一次是女孩看着窗外渾身發抖,口吐白沫抽搐。經醫生診斷,孩子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這些所謂的釋放壓力、挑戰自我、尋求刺激的娛樂項目,反而把孩子困在虛拟的精神空間裡,一遍遍遭受精神的摧殘。
這種強烈的負面情緒,哪怕隻有一次,也足以對孩子造成傷害。
心理咨詢師餘宓宓曾表示,驚吓程度分兩種,一種是即時的,在被驚吓的當時會出現暈倒、發抖等身體反應;一種是事後回憶,可能會形成恐懼症。而恐懼症這種神經症,比即時反應更嚴重。
一位網友8歲時,看了一次鬼片,到了35歲,依然不敢獨自在家睡覺,否則就會驚恐地醒着直到天亮。但第二天又要工作,隻能靠喝酒助眠。因為常年喝酒,他患上了食管炎、胃炎、腸炎。
可見,童年的恐懼,不僅對孩子當下造成影響,甚至還左右着孩子一生的走向。
2
然而,有些人對此不以為意,還會強迫孩子參與其中,因為可以讓孩子練練膽。
電影《美人魚》上映時,一對年輕的夫妻帶着五六歲的女兒一起觀影。在觀看過程中,孩子一直沒斷了哭泣和驚叫。
尤其在影片結尾處,若蘭帶人對人魚進行殺戮,搞得腥風血雨時,孩子的恐懼達到頂峰,喊叫聲響徹整個房間。
但奇怪的是,孩子的父母絲毫沒有安撫或者将孩子帶離影院的動作,甚至還責罵孩子,認為孩子膽子太小,就應該這樣鍛煉鍛煉。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勇敢堅強,但這樣練膽的方法着實不可取。
孩子對于恐怖的接受程度因人而異,有的孩子天生膽子大,适應能力強,這樣的孩子越是怕什麼越去挑戰什麼。
恐怖元素對于他們不是折磨,而是緩解壓力、尋求刺激的方式。他們或許會受到影響,但很少受到傷害。
而有的孩子就極易受到驚吓。
因為兒童的心理發育差異很大,有的12歲的孩子,可能心理年齡也就有8歲。孩子對恐怖的理解不同,認知上自然會産生偏差。
根據皮亞傑的兒童泛靈論,2-7歲的孩子,會認為所有物體跟人一樣都是有情感有生命的,比如打碎一隻碗,他會問"疼不疼?"
當看到恐怖畫面時,他會認為那些鬼啊、怪啊都是真實存在的,會藏在床下、門後時不時冒出來抓小孩子。
讓孩子體驗超出他們可控範圍的恐懼,不僅不能給孩子注射"驚吓疫苗",還會讓孩子感受到難以克服的恐懼感和不安全感。
所以,過小的孩子并不适合被練膽,随着孩子認知水平和人生經驗的增加,他們的腦子越來越聰明,膽子自然會變大。
3
既然如此,我們是否要禁止孩子看恐怖片或玩恐怖遊戲呢?
這也沒有一定标準。
一方面受環境影響,完全禁止是不現實的。另一方面,如果父母表現出過度緊張或擔憂,反而更加激發孩子嘗試的興趣。
美國奧斯汀心理與評估中心主任邁克·布魯克斯認為,我們對恐怖片傷害孩子的擔憂、關注程度,應該要與它潛在的危險程度相匹配,而不是毫無根據地緊張或禁止。
所以堵不如疏。
為孩子選擇娛樂項目時,父母需提前做點功課,了解這部電影或者這個遊戲适不适合孩子,從父母這裡先把暴力、驚恐的東西過濾掉。
比如上面提到的《美人魚》,在北美上映時,被定為R級電影,包含成人内容、暴力鏡頭,并不适合孩子觀看。
如果孩子很想體驗一把腎上腺素飙升的感覺,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同經曆。
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孩子對恐懼的感知,還能在孩子感覺不适時,及時将他帶離。同時,也能讓孩子明白,害怕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他可以随時選擇退出。
如果孩子已經産生了恐懼,父母一定要學會冷靜處理。
(1)鼓勵孩子把恐懼說出來,并給他安全的肯定
雖然說出來不一定會完全解決問題,但這是克服恐懼心理的第一步。
如果父母隻是告訴孩子不要害怕,甚至嘲諷他是膽小鬼,反而會讓孩子增加一個新的恐懼,他會害怕外界對他的看法,從而隐藏起自己真正的想法。
一個女孩因為去了一趟鬼屋,幾晚上睡不着覺。
爸爸安慰她,你之所以會感覺到害怕,是因為這個鬼屋場景很真實,不論是工作人員的演技,還是道具、音樂的應用,都是非常精良的,所以才會讓你感受到恐懼。
其次,你是一個感受能力很強的人,所以能感受到裡面的這些恐怖信息。
最重要的一點是,有你老爸在,你會很安全。
相信孩子聽到最後一句話,面對再大的恐懼都有了可以直視的底氣。
(2)和孩子一起将恐怖形象具體化
知乎網友@Sedio Lee講過一個案例,一個女孩堅定地相信鬼怪的存在,于是她就誘導女孩把鬼怪的形象畫出來。為了防止女孩再次受到刺激,她一邊看女孩畫畫,一邊逗女孩笑。
活脫脫一個貞子的形象躍然紙上。
她拿過一張紙,也畫起了貞子,不同的是,她改來改去,越畫越像獨眼喜羊羊,并且還和孩子一起編出了各種關于喜羊貞子的溫馨小故事,又在旁邊畫了森林草原太陽房屋,以及各種小動物,最後連同爸爸媽媽也畫進去了,畫面中大家手拉手開開心心在玩耍。
後來,她還建議女孩的父母做一個萌萌的貞子玩具,用來扮蠢逗孩子開心。在消除了貞子原有形象的威懾力,轉化成人畜無害的開心果後,不到三天,孩子就不再害怕了。
(3)引導孩子自己對抗恐懼
比如,孩子可能會說,"媽媽,櫃子裡有怪物,我非常害怕。"這時,我們可以直接問孩子,"怎麼做可以讓你感覺更安全?"
腦洞大開的孩子會想很多方法,他或許這樣建議,"媽媽,我們給它準備一些食物吧,有了好吃的,它就不會出來了,我就不害怕了。"
然後,我們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為怪物挑選零食了。
這看似是個很"低智"的應對方法,卻把戰勝恐懼的主動權交給了孩子,讓孩子明白恐懼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的。
畢竟,我們不能永遠保護孩子,讓他們盡早學會面對恐懼,處理恐懼,是給他們最好的教育。
隻有當父母真正看到并接納孩子的恐懼情緒,給予他們正向、積極的回應,孩子才會覺得真正安心,才會生出直面恐懼的力量和勇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