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一生的最大成就?諸葛亮——智慧無所不達,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諸葛亮的一生的最大成就?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諸葛亮——智慧無所不達
他在《論諸子》中,居高臨下,高屋建瓴,站在人類智慧高度,去研究各種智者的特點。
“老子長于養性,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于理法,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于馳辭,不可以結盟誓;白起長于攻取,不可以廣衆;子胥長于圖敵,不可以謀身;尾生長于守信,不可以應變;王嘉長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許子将長于明臧否,不可以養人物。此任長之術者也。”
諸葛亮為了區别使用各類人,特别強調人各有優點、缺點,言外之意,用人就要用人之所長,識人也要知其所短。
諸葛亮的謀略體現在他一生的實踐中,對後人影響較大的,是一對兩表,正所謂“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
一對,即《隆中對》。兩表,即《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隆中對》可以說是諸葛亮治國安邦的謀略大綱,古人雲:綱舉則目張。《前出師表》是表達勤政、廉政的思想,《後出師表》表達興邦建業、積極進取的精神,三者可謂代表他一生完整的謀略綱領。《隆中對》是一部全面體現諸葛亮謀略的著作,他為了複興漢室、統一中國是竭盡心力的。
首先,他在魏、蜀、吳之間全面衡量蜀的地位,從總體上講是敵強我弱,所以一直謀求聯吳抗魏;而在鬥争中又時而發生與吳的矛盾,所以他在謀略上,着力強化下述謀略。
1.防禦性。由于敵我力量懸殊,所以他既要奪取荊、益二州建立根據地,還要與孫權建立聯盟,以儲備力量,更要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
這也許是可以用于一切敵強我弱形勢下的鬥争的總體戰略思考。
2.進攻性。戰争也好、競争也好,都要在防中有攻,攻中有守,有時以守為攻,又有時以攻為守,從總體上講要逐漸實現戰略目标。
3.嚴密性。戰争是殘酷的,也是互不饒人的,所以要打一勝仗,就必須要有周密安排,軍事、政治、經濟、文化都要考慮周到,同時在具體操作上,要研究天時、地利、人和,還要研究敵與友,又要研究地形、地物、地貌……既要有戰略分析,又要有戰術安排。
如能全面了解諸葛亮的謀略,對今日戰争也有諸多啟示。
4.文化性。這是一般凡夫俗子領略不到的。也不是那些有勇無謀的人所能企及的。但他深深懂得在謀略中要有文化,而文化又利于謀略,這如同今日軍營文化、企業文化與整體事業的互動作用。
另外,《前出師表》中的勤政、廉政思想規律更是律人律己。
《後出師表》興邦建業的思想,既要抵禦外侮,更要進行國家建設。打仗不忘建國,建國不忘打仗;既講軍事,又講政治,更重經濟。所以諸葛亮堪稱中國謀略史上的一位全才,但遺憾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另外值得研究的是,諸葛亮的另一種思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諸葛亮堪稱是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智者。一個沒有人格的人,就一定是缺少魅力的人;一個沒有魅力的人,即使有才能也難以發揮作用。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在價值取向上有“入世”、“出世”
之分,這又與前者所述窮則獨善、達則兼濟統一相合。諸葛亮處在一個十分複雜的社會中:政治腐敗,經濟凋敝,戰亂頻仍。這時諸葛亮能保持清醒頭腦,可謂大智大慧。諸葛亮高尚的理想與卓越才能相統一,十分令人欽佩向往。他能安邦定國,匡世濟民,他在劉備、劉禅兩代皇帝之下,面對曹魏、孫吳,能指揮若定,需要審時度勢;他從點到線,從線到面,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積小勝為大勝。特别是在他“奉命于危難之間”,必須有大仁大智大勇,隻有三者結合起來,才能在紛繁複雜的情況下取得勝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