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經常會在後台收到類似這樣的提問:
兩個都很不錯的男人同時對我展開猛烈的追求,一下子就陷入了兩難的境界,該怎麼辦才好?
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身旁的朋友通常說法都不一。
有的人會認為應該優先選擇一個人的品性,因為真愛都體現在相處的細節裡;
有的人會認為應該優先選擇一個人的家世,因為沒有物質基礎的愛情就是一盤沙;
也有人認為兩個人都可以選,反正也隻是談戀愛,結婚再另說。
沒有能力做出選擇,被愛似乎也成了一種煩惱的事。
01
為什麼會陷入兩難的境地?
曾經有讀者跟我說過,她同時被兩個男生同時追求,第一個36歲,有三套全款房、一個全款200多萬的門面、開豪車、開公司,很有掙錢能力。
如果和這個男生在一起了,願意給她買一套房、買一輛寶馬3系的車,以後讓她管錢,彩禮願意拿30萬,她媽媽不退彩禮也同意。
但這個男生長得不好看,身高175,有點胖,她并不喜歡。
第二個工作三年,年齡和她一樣,31歲,沒什麼錢,還沒買車買房。
對于這一個,她有點喜歡,長得還可以,身材身高都不錯,身高175,不胖不瘦,沒有大肚子,為人正直。
之後和第二個男生同居,但雖然喜歡他,她卻想過一種有錢的生活。
所以即使已經在一起了,她卻惦記着第一個。
體制内的工作,讓她不知道該如何選。
從使命心理學來講,我們會同時存在于三種不同的維度中:
第一維度是生存,活下來,求安全;
第二維度是生活,活得好,求發展;
第三維度是生命,活明白,求意義。
上述案例女生正處在第一維度升第二維度的路上。她面前有兩個選擇:
要麼選擇和現在沒車沒房的男朋友在一起,兩個人一起努力創富,共同從第一維度活下來升到第二維度活得好;
要麼選擇和另外一個有錢的追求者在一起,至少在物質層面上能一下子從第一維度活下來升到第二維度活得好。
明明就兩個選擇,為什麼她會感覺這麼難選?其中的原因有三條:
1)沒有自我提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在金錢和愛情之間,她其實不僅是不知道該怎麼選,更是對愛情、金錢都沒有深入的了解。
對此,我覺得很遺憾,試着想一想: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深刻地了解過什麼是财富,怎麼可能擁有财富?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真正地了解過什麼是愛情,又怎麼能夠判斷感情、經營感情?
在我看來,上述女生對第二個男生的喜歡隻是一種天然的被吸引,還處在感情的起點階段,和真正的愛情還差得遠。
但兩個人已經同居,這件事情就有可能已經進入另外一個軌道了。
一個人為什麼會過得這麼糾結?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自我提升。
一個人如果在做選擇時感到困難,通常是因為認知有限,對這些選項不夠了解、對自己不夠了解。
2)一個人的選擇困難,也有來自系統、家庭的壓力。
好比上述案例,就有原生家庭的影響在裡面。
“我媽不退彩禮”這一句話道盡了多少辛酸,我都有點難以去想象。
但我能夠想到她過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在體制内工作”可能已經是她家族能給她培養出來的天花闆。
但也正是因為這一天花闆,導緻了她這一代沒有太多的選擇。
家族傳承有時候像是一個三級火箭,三代出一個“貴族”。
也就是說,女生的母親已經盡她所能地培養出了一個體制内的人。
等到女生再盡她所能,就可能培養出一個擁有更多選擇權的人。
到第三代時,可能就不用再考慮是選面包還是選愛情,因為兩個都能擁有。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命運,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挑戰和任務。
“知道并接納每代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創造”,是一個很重要的認知,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解決思路。
3)沒有學會一些方法論進行推演。
如果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也和她一樣陷入了兩難的選擇中,可以用「假想排除法」。
把這兩種選擇的人生全都列在同一張紙上,分别一個在左邊,一個在右邊,進而逐步推演:
1年之後是怎樣的、3年之後是怎樣的、10年之後是怎麼樣的、20年之後又是怎麼樣的.....
推演到最後,不妨問自己一個問題:這樣的人生是不是自己能接受的?
因為每一種選擇,可能都有它的缺陷。
好比上述案例的女生,如果選擇了喜歡的男生,需要認真地考慮一下:
10年之後男生還依舊長得可以嗎?會不會已經長殘了?
今天身材是不錯,10年之後肚子會不會也大了呢?
今天沒有錢,明天會不會依然沒有錢呢?
這些都是大概率事件,都值得認真地思考并寫下來。
如果選擇了第一個在當地看似很有錢的男生,也需要考慮清楚,因為将來孩子要是想去一線城市,當地三套房子可能在一線城市一套房都換不起。
這種局限性,存在的可能性也是很強的。
将兩難場景裡的利弊都分析清楚後,再問問自己:哪個是自己更想要的?
答案,一直都在自己身上。
02
如何應對兩難選擇?
認識到了陷入兩難境地的根源,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曾經有讀者跟我說過,她是一名小縣城的教師,農村出身,身高178,偏瘦,父親是一名司機,母親打工,家裡有一個妹妹在上大學,家裡在縣城有一套房子,有車,無貸款。
她接觸了兩個男生:
男生A比她小兩歲,跟她一樣高,在穩定單位上班,出身農村,有一個姐姐,父母在農村種地,訂了房子還沒有交工,沒有車。
因為對方白天工作比較忙,所以兩個人也不怎麼聊天,隻有晚上十點多發視頻聯系。
男生B是一名老師,不在一個學校,比她小一歲,身高165,父親是一名教師,還沒有退休,母親在家沒有工作,有車有房,沒有貸款。
剛開始認識是因為大家一起玩遊戲,後來就加了微信,慢慢就聊得比較多。
時間長了,她發現對方跟自己聊天很契合,可能因為是相同職業,所以作息時間差不多,平時聊天就很多。
她原來非常介意身高,别人介紹對象她首先問的就是多高。
跟男生B熟悉之後,慢慢就喜歡上了對方,但身高是擺在她面前的現實問題。
她不能克服自己接受對方的身高,但又不想斷絕聯系,因為男生B能給她提供很高的情緒價值。
男生A本人是真誠的,但因為工作忙的緣故,雖然每天都會視頻,但其他時候聊天很少,不能滿足她的情感需求。
所以,她現在很糾結,選男生A不能滿足情感需求,選男生B不能接受對方的身高。
(1)互補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會把某一種優勢轉化為對别人的要求,就像一個女生有一套房,會要求男生至少要有一套房、最好要有兩套房;
或者一個女生年收入10萬,會希望男生年薪有20萬、30萬甚至更高。
但事實上,這在擇偶市場上是恰恰相反的。
很多時候,我們的優勢隻能用來跟别人互補。
如同上述故事,也許一米六幾的男生很渴望跟一米七幾的女生結婚的,因為這對他來說是一種巨大互補。
但對身高一米八幾的男生來講,找一個一米七幾的女生一點也無所謂,甚至還可以找一米五幾、一米六幾的女生。
因為對這個一米八幾的男生來說,他沒有把身高列入自己的考核要求,或者列入自己的擇偶需要。
但上述故事女生卻把身高列為了擇偶需要,這樣就大大地把自己的優勢轉化成了劣勢。
因為擇偶年齡段的男生當中,高于一米七八的,坦率來說是很少的,現在平均身高才一米七幾。
所以,不要使得自己的優勢成為劣勢,而要想着在擇偶當中怎麼去互補。
(2)做選擇就好像喝啤酒一樣,最重要的是去掉表面的泡沫。
雖然這個女生沒有講到她具體的擇偶年齡和擇偶的情況,但我希望她能看到的事情是:眼前其實有很多是泡沫。
對她來講,很現實的一點:在A跟B當中不知道怎麼選。
當然,我不能替她做選擇,但有的人會總結出一套莫名其妙的規律:
兩個答案的時候,一般要選B;
三個答案的時候,一般要選C。
當然,這種分析也是很牽強的,但我們可以從本質上思考一下:
如果A足夠滿意,是不是就不會出現B了?
如果還有C選擇,也不會是AB單選了?
(3)完善「小我」。
陷入兩難境地,其實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還沒有一個真正的「自我」、還沒有找到自己、還沒有成為自己。
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還沒有形成一個内聚性的「自我」、功能完善的「小我」,這是女生現在人生最大的問題。
在形成真正的「自我」之前,一個人無論是面對感情、工作,還是其他方面的選擇,都容易陷入糾結的狀态。
完善「小我」,是一個人獲得幸福的核心關鍵。
那麼,究竟應該怎樣獲得呢?需要通過很多不同維度的修煉。
再舉個例子,有一個讀者同樣遇到了兩個男生,男生A是他大學學長,是個很有責任心、很自律、有自己想法的一個人,滿眼都是她。
那時的她因為種種原因不想談戀愛,對方對她說“我喜歡你就好了,要是你遇見喜歡的了,可以和别人在一起”,于是她就同意了。
男生B是工作後認識的,他家庭感重,重感情,但喜歡抽煙、熬夜,壞毛病不少。
由于和男生A長期異地,經濟條件和家庭條件很一般,一線城市買房無望,所以也沒有和男生A走下去的念頭。
相較于男生A,男生B的經濟實力好很多,資産大概千萬左右,但她很介意對方談過很多戀愛,倆人曾經因為發現男生和别的女孩在床上的視頻而吵架。
現在男生B由于工作外派一年,她和男生A一直保持聯系,她覺得A或者B都能過,隻是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
與兩個男生同時以一種親密的關系在交往,可又很在乎其中一個男生“不專一”的可能性。
這種在乎其實是一種雙重标準,即“我可以同時跟兩個人,但是你不可以”。
要想真正形成一個成熟的「小我」,标準之一是:修煉一緻性。
這個一緻性,指的是方方面面的一緻。
比如嘴上說的、心裡想的、和實際上做的要保持一緻;對待自己的标準,和對待别人的标準要保持一緻。
一個人如果沒有建立一緻性,那就說明還沒有「小我」,或者沒有一個功能比較完善、比較成熟的「小我」。
但我們作為人來到這個世界,要想生存繁衍下去,很重要的一個方式是:不再當一個嬰兒。
嬰兒時期可以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對别人的行為不負責任,但成年人不可以。
其實,愛情始終是把握在自己手裡的,是争取還是放棄,都是自己的選擇。
但愛情這道題,從來都不簡單。唯有看懂自己,才能正确選擇。
本文的插畫,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公司、組織及個人,未經授權,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