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是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從馬加爵案、藥家鑫案、再到林森浩案……一起起震驚全國的新聞事件背後,折射出我國一些大學生存在亟需重視的心理問題。
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今年接受記者采訪時,吐露了“馬加爵”犯罪背後的“真正推手”。
根據調查發現,推手仍然在一些大學上空遊蕩。一旦有适合的時機,它們可能會塑造一出出悲劇……
案件回放
從馬加爵案、藥家鑫案、再到林森浩案……一起起震驚全國的新聞事件背後,折射出我國一些大學生存在亟需重視的心理問題。
2004年,大學生馬加爵在宿舍連殺4名同學,案件震驚全國。
2010年10月的深夜,在校大學生藥家鑫開車撞傷長安區26歲女子張妙,擔心自己的車牌号被對方記下,藥家鑫持水果刀朝對方連捅8刀,緻其死亡。
2013年4月,複旦大學醫學院發生一起投毒案件,緻在校研究生黃洋死亡,經偵查确認投毒者系黃洋同寝室同學林森浩。本案因發生于大學校園等原因而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2015年12月,“複旦大學醫學院學生投毒案”的罪犯林森浩被依法執行死刑。
去年3月27日,在四川師範大學成龍校區學生公寓發生一起殺人案。經查,因生活瑣事發生矛盾,犯罪嫌疑人滕某殺害了同學蘆某。
去年4月30日至5月3日,僅僅4天的時間,上海高校連續發生了一起捅人緻死和兩起墜樓事故……
今年,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馬加爵”們犯罪背後的“真正推手”——“真正導緻馬加爵犯罪的是他強烈壓抑的情緒,扭曲的人生觀,還有以我為中心的性格缺欠。”
調查:20.3%受訪大學生遇到過心理問題
據悉,抑郁症、焦慮症、強迫症、網瘾綜合症,已成為大學生常見心理疾病。
在京一所著名重點大學有40人被确診為抑郁症,約占到學校心理咨詢中心訪問量的2成。智識高、求勝心強的大學生,已然成為抑郁症高發人群。
而一項針對全國12.6萬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其中20.3%的學生遇到過心理問題。而據教育部相關調查,因各種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而休學、退學的大學生占已休學、退學總人數的50%左右。
2010年,廈門大學曾對1000多名大學生做過失眠調查。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有78%的人認為自己患有失眠症,表現為入睡困難,多夢,睡眠淺易醒,醒後無法入睡。其中28%的人出現抑郁、心理負擔加重并影響了人際交往。
學者研究:學習成績優秀者一定數量存心理危機
多年來,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研究會名譽會長蔺桂瑞教授一直在進行“大學生心理危機群體”的調查研究,通過案例分析,她發現這些選擇極端方式的學生群體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
在遭遇心理危機的大學生群體中,患有抑郁症的學生占比較高;擁有不良家庭關系或親子關系的學生占比較高;研究生數量目前雖然占比不高,但已呈現出升高趨勢;和大衆普遍認為的“成績好心理就健康”的理念不同,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在這個群體中已經占有一定數量。
蔺桂瑞教授強調,目前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整體是良好的,但是的确存在一部分有心理危機隐患的學生。
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仍然存困境
近年來,教育部門和高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了各方面的投入。圖為廈大嘉庚學院在校園裡和網絡上立起“吐槽牆”,讓同學們勇敢吐槽,宣洩壓力。
目前,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仍然存在困境。 北京郵電大學心理素質教育中心的張平主任說,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師往往還要承擔大量的行政管理類工作,真正投入到專業心理教育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心理輔導咨詢是專業度極高的工作,專業技能不夠純熟,面對實際問題時就會底氣不足。“如果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們能夠全心投入,或許能産生出更好的效果。”
“每年因為大學生心理問題導緻的悲劇層出不窮。”揚州大學心理健康中心劉正榮老師介紹,一項調查顯示,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占學生總數的16%以上,但隻有不足1/5的人得到了适宜的疏導。
蔺桂瑞告訴記者,雖然很多高校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相較于高校在學生專業技能的關注度來看,放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注意力是遠遠不夠的。而且,在高校之間、地區之間的發展狀況也很不平衡,有的高校和地區尚不具備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條件。
針對大學生常見的心理疾病,川大華西醫院上錦院區心理專家李進曾開展過免費一對一心理咨詢。李進提醒,在産生不良情緒時,大學生應及時适當地自我調節、合理宣洩。在自己無法應對時,應盡快向朋友、家人、老師等尋求幫助,或及時就醫,切不可因“愛面子”等延誤病情。
(綜合自澎湃新聞網、人民網、中國青年網、新華網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