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報道,近日,在北京多個商場内出現了名為“智能健康篩查機器人”的健康檢測儀。該檢測儀号稱在“不抽血、不化驗”的情況下,隻需将“雙手覆蓋手掌傳感器上的電極片,面部正對攝像頭”,用兩分鐘的時間就能檢測70多種身體的健康指标。
記者探訪發現,這款健康檢測儀所檢測出的結果與真正的體檢結果偏差較大,且出現了不同的人使用同一賬号所檢測出的結果相同,同一個人使用不同的賬号檢測,結果卻大相徑庭的現象。
這款擺放在商超、藥店、街頭的所謂“智能健康篩查儀”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追捧,除了瞄準了現代人健康需求旺盛的“痛點”之外,還有兩個很現實的原因。
一是其宣稱的“不抽血、不化驗、不做檢查”,隻需要檢測者把雙手覆蓋儀器上的手掌傳感器上的電極片,正對攝像頭,就可以得到檢測結果。果真如此,那無疑十分方便,比去醫院抽血、驗尿、上各種檢測儀器便捷了很多。二是操作簡單、收費低廉,隻需要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号,完成檢測以後支付不到20塊錢就可以拿到檢測報告,這點錢在醫院可能連挂号費都不夠。
既然這款機器有這麼多的好處,完全可以稱得上是“體檢神器”或“健康守護神”了,很多醫院的檢測設備、項目,也都可以“下課”了。但如果你真的這麼想,恐怕就大錯特錯了。
不管是使用過這些儀器的消費者,還是很多專業人士,共同的感受是“不靠譜,太忽悠”,甚至有網友斷言,這就是一款打着高科技旗号、機器化的“街頭遊醫”,如果相信它的檢測結果,極有可能保不住健康,還掩蓋了問題,對健康有害。
從實際情況看,倒不是人們排斥新生事物,而是這款儀器的檢測結果太沒有說服力。無論是同一個人注冊兩個賬号短時間内進行兩次檢測,檢測結果大相徑庭,還是不同人用一個帳号檢測結果完全相同,即便兩人差了幾十歲、身體狀況迥異,抑或是跟在醫院程序嚴格的檢測結果相悖,都讓其顯得不合常識常理。這更像是拿智能設備做噱頭——就像之前的量子保健品那樣。
對這類虛假宣傳有“神奇功能”的設備,若真相信了其檢測結果,導緻的後果很可能是:把沒病當成了有病,然後去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最終勞民傷财;把有病當成了沒病,掩蓋了身體存在的問題,導緻更加嚴重的後果。據了解内情的人表示,這款儀器的醉翁之意,其實不是在體檢,而是通過體檢完成對消費者的引流作用,讓消費者去購買他們的保健品。借假體檢結果引導人去買保健品,這手段堪稱拙劣。對于個中的違規行為,有關部門也不妨介入調查。
值得一說的是,該設備還号稱是多個國家部委聯合推廣,而被“點名”的有關部委工作人員已表态稱,并不清楚這個儀器,也并未推薦過這個儀器給市民使用。我國《廣告法》第九條還明确,廣告不得使用或者變相使用國家機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名義或者形象。
對于“街頭遊醫”般的智能健康篩查儀,無論公衆還是有關部門,不妨多長點心,别讓其打着體檢的名義行騙。
□苑廣闊(職員)
編輯 楊林鑫 校對 陸愛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