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把地球比作一顆蔚藍色的水球,那是因為整個地球表面的71%都被海洋所覆蓋,而海洋的平均深度大約為三千七百米,因此海洋的總體水量足足有十三億立方千米,因而從外太空看上去,地球就仿佛一顆藍色水球一般,然而這麼多水是從哪來的呢?
對于這個問題,目前有兩種說法,分别是:自身攜帶說、外來說
我們首先來看自身攜帶說,簡單來講,就是認為地球的水就是來自地球本身,關于這一點,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地球的形成過程。
地球的形成與太陽系的形成基本是同步的,當宇宙中的星雲開始收縮,絕大部質量開始向中心聚攏,而在周邊則充滿了星際塵埃,這些塵埃大多以冰、岩質為主,這些小塵埃雖然質量不大,但數量占優,因而它們也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步吸積到一起,體積變大,之後相互再繼續碰撞合體,最後形成地球(雖然以人類的視角,覺着行星已經非常龐大了,但我們要知道,整個太陽系的99.86%的質量都集中在太陽身上)。
因此這樣說來,地球在形成之初,本身就是攜帶水分的,而後在漫長且頻繁的地質活動中,那些分布在地球内部的水分都釋放了出來,比方說火山爆發,形成水蒸氣,最後在地球降溫的過程中,變為液态貯存在地表。
然而很多科學家認為,地球自身攜帶的水量不足以形成今天的海洋,他們認為地球上水應該主要來自外太空,也就是諸如彗星之類的太陽系小天體,在撞擊地球時所帶來的(有些科學家還認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也是這樣被帶來的)。
可以想象,考慮到太陽系早期的混亂時代,天體之間的相互碰撞非常頻繁,因為地球上的水來自外太空也是非常有道理的,總的來講,目前地球上的水應該是自身攜帶和外來的混合體。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