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兔記》劇照
地方戲曲是地域文化的綜合載體,是一方的風土人情和文化風貌,是地方發展和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作為中國戲曲“南戲故裡”,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有着悠久的戲曲傳統和厚重的曆史積澱,是名副其實的戲曲之鄉。豐富的戲曲文化資源為當代文化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地方政府堅持“兩創”思維,于2012年成立“南戲傳承中心”,全力推進南戲文化名片的打造。
瑞安市越劇團(簡稱“瑞越”)作為本地唯一的專業劇團(國家一級),抱着南戲的厚重資源,頂着《琵琶記》作者高則誠故裡的金字招牌,深感肩上責任重大,強烈的使命感促使劇團一直在思索适合自身發展的道路。2012年是這個成立于1955年老牌劇團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其經過體制改革成為瑞安市越劇團有限公司。面對新的生存環境和市場考驗,全團人員一時陷入困境。在瑞安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的指導下,公司總經理、越劇團團長蔡麗雅沒有困在原地,她帶領全團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在市場運行上,深耕農村市場,建立村村聯絡制;在演員招募培養上,由于改制後原來的演職人員大量分流,對現有演員實行一人多能,并與紹興藝校合作,委培年輕演員;在劇目排演上,根據多年的市場經驗,定下了“傳承南戲精髓,排老百姓愛看的戲”的方針。一系列探索得到主管部門的認同,也逐漸獲得市場的認可。
根植傳統經典,創新再造劇團風格
劇目生産是劇團發展的生命線。如何在赓續傳統的基礎上,在劇目創新的叙述方式、情感表述和舞台呈現等方面融入新的審美思維和表現手段,創作具有當代戲劇品質且“出人出戲”、獲得觀衆喜愛的作品,是劇團必須回答的問題。瑞安市越劇團在探索道路上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傳承南戲精髓,排老百姓愛看的戲。
改制後,為了适應市場,瑞越排演的“老戲”都是從其他越劇團移植而來的,不單版權有問題,更不符合一個專業劇團的要求。2021年,由中國戲劇家協會與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溫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首屆“南戲文化季”在溫州舉行,對瑞越而言是一個難得的展示實力的機會。經過慎重考慮,瑞越決定把題材定位在由元代永嘉書會才子編寫的《白兔記》上。作為戲曲史上“四大南戲”之一,這是溫州觀衆熟悉的故事,如果能夠使這出古典名劇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可以推進劇團邁上新的台階。由浙江省文藝創研中心編劇溫潤擔任編劇、紹興小百花越劇團導演胡潔婷執導的南戲劇目《白兔記》開始編排,唱腔設計由上海越劇院趙斌擔任,音樂由永嘉昆劇團徐律創作,造型設計為南京越劇團顧勝利,樂隊指揮由浙江音樂學院教授阮明奇擔任,再加上團裡的年輕演員,創作人員均為年輕人。團隊秉持“回歸,排爺爺愛看的戲”這一樸實口号,在形式上秉承傳統,在思想上貼近當代,力求讓老故事在煥發新意的同時呈現出“原汁原味”的親切感。瑞越版《白兔記》在“南戲文化季”演出時,台下座無虛席,直至演員謝幕完畢,觀衆還遲遲不願離去。觀衆感動于瑞越的再起步,也感動于瑞越排演了一個在目前的新編劇目中少有的“老”形式的劇目,有觀衆發文感歎:這才是“老戲新編”。“城市劇場”觀衆超出預期的熱烈反響,進一步激發了瑞越作為“戲曲故裡”劇團的使命感。
經過檢驗,這種“雖觀舊劇,如閱新篇”的立意是成功的,觀衆良好的口碑,也為下一部作品——新編越劇《琵琶記》的推出打下了基礎。2022年第五屆“中國越劇節”在紹興舉辦,在越劇節上亮相成了瑞越的年度首要目标。在瑞安市委宣傳部、瑞安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瑞越着手《琵琶記》的創排。為此,瑞安市在舉辦《琵琶記》論證會的同時,召開了“南戲故裡”文化品牌建設研讨會,确定瑞越版《琵琶記》要作為“戲曲故裡”“高則誠故裡”的一張文化金名片,走出瑞安,邁向全國。
瑞安人對高則誠有着深厚情感,早在2010年瑞越已經排演過新編曆史劇《高則誠》,此次排演的《琵琶記》是對這一題材的進一步開掘,以新的審美思維和藝術視角賦予舊題材以新的生命力。劇本編劇溫潤對南戲及《琵琶記》有着深厚情感,這是她在心中醞釀多年的題材,動筆前早已做足功課。她在延續了傳統的情節設置和主題設定的基礎上,以現代人的視角來诠釋劇作的精神内涵。作為傳統教化劇的高峰作品,高則誠的藝術觀是“不關風華體,縱好也徒然”,是以闡釋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為首要目的,以此也造就了作品成為戲曲史上“以情釋理”的典範之作。蔡伯喈“辭試”“辭官”“辭婚”,趙五娘“千裡尋夫”“一夫二妻”的情節設定不可變更,但要進行價值重構,使其符合現代觀衆的審美心理。為此,作品站在現代觀衆視角,植入女性主義觀念,激發趙五娘與牛小姐獨立意識的覺醒,增加蔡伯喈的反思精神,延展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層次,豐富了劇目的表意内涵。浙江知名導演倪東海,原為浙江省小百花越劇團黨支部書記,執導的《康王告狀》《明州女子盡封王》等越劇劇目屢獲各種獎項,有着豐富的越劇舞台經驗。作為該劇導演,他準确把握劇作内涵,以娴熟的手法和精湛的構思,激活了演員的表演創造力,為這部傳統悲劇賦予新的藝術魅力。
化用地域非遺文化,突出劇種獨有特色
地方戲曲是具有生命力和傳承性的藝術,善于吐舊納新、推陳出新,始終處于不斷的變革和更新之中,形成獨具藝術個性和廣泛群衆基礎的藝術體系與文化景觀。戲曲現代化進程中将新事物融入,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造成地方戲曲劇種在審美風格上的雷同化,因此,向地方非遺文化吸收合适的藝術養分,保持原汁原味的地域風格,是一條不容忽視的途徑。瑞安市越劇團在創作中,十分注重對本地古老聲腔瑞安高腔和瑞安鼓詞的借鑒和使用。瑞安高腔曆史久遠,有南戲“活化石”之贊譽。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在幾百年的流變中,和各地民間音樂有不同程度的結合,由此形成南北各地高腔的不同音樂風格,在表演上一唱衆和,演唱發聲以自然音為主,音調高昂激越,顯示出古樸、粗犷的藝術風格,流播到瑞安地域逐漸形成了瑞安高腔。如今瑞安高腔已經瀕危,沒有獨立的戲班支撐,在平時的創作和演唱中,瑞越都有意保留瑞安高腔的影子,既增添了藝術特色,也保證了古老高腔的活态傳承。
同樣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瑞安鼓詞,也是瑞越在創作中有意容納的藝術元素。瑞安鼓詞又名溫州鼓詞,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是流行于浙江省溫州市及其毗鄰地區的一個曲藝品種,俗稱“唱詞”。它用溫州方言表演,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鄉音鄉情是激起本地觀衆情感認同的手段,新編曆史劇《高則誠》裡叙述《琵琶記》的情節中便采取了鼓詞代言的方式,将其很自然地嵌入劇情中,凸顯了劇目的藝術特色。這次瑞越版《琵琶記》亦運用了瑞安鼓詞,在叙事上與《高則誠》相結合,貫穿全劇,着意凸顯瑞安文化特色。
弘揚“南戲”文化,任重而道遠,瑞越全體人員上下一心凝聚力量,不斷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間,在有條不紊推進劇目生産的過程中,主動擔當社會責任,積極投身到瑞安的文化建設中,為弘揚和發展南戲文化作出實際貢獻。正如蔡麗雅在受訪時所說:“我們不忘弘揚南戲鼻祖高則誠精神與傳承中國南戲之重任。”瑞越建立了中國南戲文化傳承研究活動基地,在瑞安最繁華的古街忠義街上的南戲館利用周末時間為觀衆演出經典南戲劇目,走進中小學課堂向學生們傳播戲曲,開辦戲曲公益班培養戲迷群體等一系列培根鑄魂的社會美育活動,無不彰顯着瑞越的社會擔當精神和文化使命感。事實上,在全國範圍内有很多改制後的基層劇團都在積極探索發展的路徑,瑞越從舉步維艱的困境中重新發展的生機和動力,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和總結出的改革模式,值得業界關注和推廣。(付桂生 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
來源: 中國文化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