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安史之亂的經過和後果

安史之亂的經過和後果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7 21:42:36

曆史著名事件安史之亂的具體時間為: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曆時八年,于763年平息。 安祿山趁唐朝内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号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诏讨伐楊國忠為借口在範陽起兵。

安史之亂的具體經過

安祿山起兵造反

唐朝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内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号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诏讨伐楊國忠為借口在範陽起兵。當時國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天寶十五年占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唐軍抵抗安祿山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祿山反叛的消息,相當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範陽、平盧節度使,準備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榮王為元帥、右金吾大将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

安祿山大軍攻破長安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畢思琛往東都洛陽募兵防守。安祿山的大軍雖然遇

上阻礙,但由于楊國忠的無能,使安祿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陽。東京留守李憕和禦史中丞盧奕不肯投降,被俘後為安祿山所殺,河南尹達奚珣投降安祿山。負責守衛洛陽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可是因為唐玄宗聽了監軍宦官的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

唐室處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後,任命哥舒翰為統帥,鎮守潼關。由于地勢之險,唐室本可利用此一優勢暫時死守,保衛京師。可是由于唐玄宗與楊國忠想盡快平定亂事,迫其領20萬大軍出戰,最後以慘敗收場。潼關一破,都城長安震驚,失陷在即。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淩晨逃離長安,到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市西北23裡)途中将士饑疲,六軍不發,龍武大将軍陳玄禮請殺楊國忠父子和楊貴妃。楊國忠被亂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楊貴妃。後兵分二路,玄宗入蜀。

玄宗逃,肅宗即位

太子李亨在靈州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州,在今甯夏吳忠市區),奉诏讨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安祿山部将史思明,收複河北一帶。

安祿山被安慶緒殺

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年号載初。命史思明回守範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太原。同年,長安為唐軍收複,安慶緒自洛陽敗逃退據邺(今河北臨漳),其部将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範陽史思明。

史思明反叛

因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史思明,安慶緒謀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唐封他為歸義王,任範陽節度使。

安史之亂的經過和後果(安史之亂的具體時間和原因)1

唐廷對史思明不放心,策劃消滅他,不料計劃外洩,史思明複叛,與安慶緒遙相聲援。

史思明稱帝

乾元元年(758年)安慶緒為郭子儀等統兵20餘萬所圍困,後增至60萬。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敗唐九節度使之60萬軍,其圍遂解。宦官魚朝恩讒毀,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于閑官。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範陽,稱“大燕皇帝”。

史朝義殺父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内讧,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内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并借回纥兵收複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于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範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範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曆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今河北北部)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今河北中部)節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此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