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壇酸菜到雙彙香腸,令人作嘔的制作視頻曝光後,評論區一片哀嚎。
誰能想到,這一屆“3·15”,最刺痛消費者神經的還是食品安全問題,而跌進大坑的還是這些天天都可能打交道的國民級品牌。難以置信的,是食品生産環節的肮髒龌龊,老壇變土坑,發酵變“赤足”,落地直接裝袋;而令人憤怒的,則是涉事品牌的覆蓋面之廣、消費群體之大,這意味着,每個普通人都可能踩過坑。更可氣的是,有些廠家還有兩副面孔,标準化水泥池腌的酸菜用于出口,土坑酸菜則是“專供”國内消費者。負責人的話戳中了食安問題的痛點:“國外至少罰10萬元,在國内頂多被罰一兩千。”圖文鐵證如山,譴責沸沸揚揚,企業們的道歉倒是來得很快,中止合作、配合調查、全網下架、封存整改,聲明的結尾永遠是“深表歉意”。如果道歉有用,還要懲罰幹嘛;如果道歉有用,早幹嘛去了。違法成本太低,緻使食安問題此起彼伏。下架容易根除難,曝光容易監管難,處罰容易改正難。最怕的是聲明一發就完事了,深刻的歉意隻是短暫地存在了一下,等到查處風波成為互聯網的記憶,故技重施、無良照舊。食品安全大過天,但年複一年,總有無良商家在老百姓的舌尖上肆意妄為。問題年年曝光卻年年不斷,甚至一次比一次突破下限。喝的奶茶可能是腐爛水果做的、吃的炸雞可能是掉到地上的、買的原材料可能是過期的,無論品類新舊、企業大小、産地内外,不安全的食物随時都有可能被消費者接觸到。老壇酸菜的大坑裡,埋着的不隻是肮髒的酸菜,是漠視食品安全衛生的隐患,更是企業失去的良心和底線。大品牌也好,小廠商也罷,立足靠的是消費者的信任,一時的偷工減料或許能賺得蠅頭小利,但紙終究包不住火,一旦曝光,換來的可能就是消費者的徹底“封殺”,之于大企業,即便不倒,也會是元氣大傷。追溯食安問題,從無良廠商開始,但不能止于廠商。以土坑酸菜為例,沒有資質何以能順利出廠,檢測标準難道形同虛設,企業的進出貨記錄何在,抽查過程是否盡職盡責,溯源制度是否完善?但凡有一個環節、有一個企業負起責任,假冒僞劣商品都不至于流入消費環節,對消費者造成身心的雙重傷害。事涉億萬消費者的健康,過往的血淚教訓太多,食品安全的警鐘比任何問題都更該長鳴。企業需要時刻反思,經商的底線在哪,對消費者的承諾是不是存在于每一天。監管部門也需時刻警醒,所謂的從嚴監管,違法的成本到底有多高,威懾力是不是足夠大,能否填補企業缺失的底線,能否構築保護消費者的堅固屏障。(湯藝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