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祖國感謝黨,易地扶貧搬出山;搬到聯山幸福地,永遠難忘黨恩情。”近日,在天柱易地扶貧搬遷聯山安置新區,龍春燕一家6口喜氣洋洋地和前來串門的鄰居一起唱起了搬進新家感謝黨的山歌。那充滿濃情的山歌從C8棟一單元16樓2号房飄出,悠揚回蕩,餘音繞梁。
龍春燕和家人把家具從老家搬出。
龍春燕和家人搬家到聯山異地移民新區。
近年來,天柱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上,堅持落實“五個超前”,把交通便利、人氣旺盛的聯山作為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超前建設超市、農貿市場、學校和醫院等,還幫群衆把房子建好、裝修好,搬遷戶直接拎包入住。
·“我的新家可漂亮啦!”龍春燕高興地說,她的新家有120個平方米。三室一廳一廚一廁,另外還有一個陽台。三間卧室寬敞明亮,卧室裡擺放着嶄新的棉被、嶄新的席夢思,安裝着嶄新的吊燈,顯得極為溫馨;敞亮的客廳擺放着沙發、電視、茶幾,簡約舒暢;廚房裡電飯鍋、電炒鍋齊備,還預備了液化氣竈,充滿了現代廚具的氣息;廁所裡安裝了沐浴、洗漱等裝置,活脫脫城裡人的享受。站在陽台上,頗具現代新城氣派的聯山移民新區盡收眼底,三十裡水景長廊美景在望,風景優美的鳳城二中一覽無餘,商賈雲集的黔東商貿物流城映入眼簾,四十米大道和高速公路匝道車輛穿梭,門前的公交車每間隔10分鐘就有一趟,不遠處的超市、農貿市場等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異常繁華。龍春燕說住在這樣的新房子裡,心情舒暢,沒有壓抑感。
龍春燕搬家前與丈夫在家務農。
龍春燕搬家後在異地移民新區“黨建扶貧工廠”當上了技術骨幹。
與新家相比,龍春燕的老家顯得“寒碜”。龍春燕是天柱社學村白蠟土沖關坳人。10多年來一家6口人一直擠在70年代建的半邊木房子裡。木房低矮、潮濕、陰暗。阿公阿婆同住一間房,她和丈夫、女兒、兒子四人共擠一間屋。顯得異常擁擠。廚房就是一茅棚,雜木為柱,夾闆為壁,掘地為火塘,冬天透風,夏天漏雨,生火做飯,濃煙嗆鼻。門口的過道是木頭鋪就,下面懸空,人走在上面嘎吱着響,生怕掉下高坎。一家人住在深山,喝水要到兩裡外的山腳下去挑,孩子讀書要翻山越嶺跑到5公裡外的學校去讀,家人生病了也要爬坡過嶺跑到5公裡外的醫院就醫。這種苦,隻要長期生活在深山裡的人才能體會到。她丈夫沒文化不敢去江浙打工隻能窩在家裡種幾畝薄田。一家人一直處于貧困的窘境裡。
搬家前狹窄局促的生活環境。
搬家後寬敞明亮的客廳。
天柱紮實推進基層黨建、基本公共服務、社區治理、文化服務、培訓和就業“五個體系”建設,解決搬遷群衆就業和創業問題,在聯山新區建成4家“黨建扶貧車間”。到2019年底,将建成服裝“黨建扶貧車間”15家,可吸納勞動力就業3000人以上,确保實現“搬遷一戶就業一人”目标,讓搬遷戶搬得來、穩得住、能就業、得緻富。
搬家前小孩上學走山道。
搬家後學生上學都坐上了公交車。
“從老家搬到新家,從深山搬到城裡,從糠籮跳到米籮,這全得村幹的勸說和鼓勵呀!”龍春燕的丈夫楊本明說,他開始擔心搬到聯山後家裡沒有了田地,無法生活,經過社學村黨支部副書記楊宗潤等三番五次的勸說,龍春燕到扶貧工廠參加服裝裁縫培訓後看到了以前的搬遷戶過上了好日子,他一家才決定搬遷。搬遷過後,他在城裡跑三輪車,幫人送貨,一個月收入2000多元。龍春燕在服裝廠上班,一個月也有2000多元的工資。一家人一個月有4000多元進賬,比在老家白臘土沖關坳的收入強多了。孩子讀書可以坐公交車,幾分鐘就可以到學校,即使走路也就十來分鐘而已;父母看病就在家門口,那多方便啊!
龍春燕的婆婆勞作的雙手捧着老家房門鑰匙。
龍春燕的女兒捧着紮有紅花的新家鑰匙。
“您看,聯山新區還成立了文藝隊,吃晚飯後,我們還可以看文藝表演呢!”龍春燕的阿公楊宗林高興地說。
龍春燕一雙兒女在老家做作業。
龍春燕在晾曬衣服,兒女在新家明亮的客廳裡做作業。
像龍春燕一家一樣,天柱4997戶21414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告别大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圖/金可文 文/陳光昌)
老家飲用水都是在兩裡外的地方去挑。
新家廚房裡用上的是嘩嘩的自來水。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