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靈性的真相背後的道理是什麼

靈性的真相背後的道理是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02:09:18

靈性的真相背後的道理是什麼(靈性之于思想到底是什麼)1

靈性的真相背後的道理是什麼(靈性之于思想到底是什麼)2

靈性之于思想,是一種特征,更是一種品質。對把思想與靈性聯結起來,人們或許還有些疑問甚或詫異,但細細思忖,正如我們用全面的、深刻的、理性的、邏輯的、真實的、有力的等修飾詞去說明思想一樣,用靈性來表征思想不僅是适當的,而且更有其獨特意蘊。這是因為,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唯有“靈性”,方顯思想之内在活力,方顯思想之鮮活生命。唯賴“靈性”,方有思想在精神世界之尊,方有思想在實踐領域之為。

那麼,該怎樣理解思想的靈性?思想的靈性源于何處、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首先,需要明确,思想是有靈性的,靈性是内蘊于思想之中的。思想的靈性不是人為加予的,不是外力嵌入的。靈性是思想的性格,是思想的影子,靈性伴思想母體而生,與思想母體同在。

本義上的“靈性”,是指人天資聰明、處事活泛、富有靈氣,表達的是一種肯定态度和褒揚立場。其引申義,也多用于指稱生命體有一定智能、物體呈現一種特别性狀,前者如家養的狗兒很機敏,後者如沉香、玉石與佩戴者相互滋養。此外,對于宗教神學對“靈性”的神秘化釋義、近年來盛行的“靈性”熱潮及由此衍生出的心靈修行等,我們需區别對待、認真辨析,切勿受其誤導。

将思想與靈性聯結,意在凸顯思想的靈動活力,揭示蘊含于思想之中的生命力與創造力。與愚笨、呆闆、朽腐等負面形象相對,“靈性”一詞及其内涵,彰顯出思想的聰慧和高潔,呈現出思想的能動性和統攝性。哲學家羅素說,思想“從偉大的認知能力和無私的心情結合之中”産生,這意味着思想凝聚着智慧并追求着公平。我國思想大師熊十力先生強調,中國哲學“注重體認方法”“重在向裡用功”“以反己為本”,此種重體認、重領悟、重意會的方法特征,應和了古希臘“認識你自己”的箴言,也能夠賦予思想以人性思考與靈性特征。當代作家及文化學者馮骥才先生,将日常“思想與心靈的片斷”,以《靈性》一書集成一系列沉思和感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靈性之于思想的必須。

“思想是有靈性的”這一基本判斷,既源自思想的本質,又合乎靈性的要義。既是思想之為思想的标識判定,又是我們把握思想的鑒識途徑。當以靈性的眼光看待思想時,我們看到的,是在思想中跳動的生命脈搏、充沛的精氣神韻,是蘊含于思想中鮮活的能動力量、自強的韌性意志。這一切,都是思想之靈性的确認與呈現。

其次,需要說明,靈性與智慧相通,思想的靈性源自思想中的智慧。凡是被稱頌為具有靈性的人或物(拟人化),概因其智慧或與智慧相聯,都在智慧範疇内指向特定對象的聰明、才智、悟性、智能、靈變等。

思想是知識與智慧的凝結,知識給予我們事實和信息,智慧則關涉方法與信念。思想雖然以知識為基礎并包含知識内容,但思想的追求絕不是建構知識體系,這是思想不同于科學之所在。思想的意義不在于給出答案,而是闡發出具有内在邏輯和充分說服力的道理;不在于讓人掌握一加一等于二的知識,而是讓人在明白事理之時樹立起堅定信念和執着追求。思想家培根說過:“與智慧相伴的是真理,智慧隻存在于真理中。”真正偉大的思想必然是智慧的結晶,思想依靠智慧得以支撐,智慧構成思想的核心。

以對社會曆史的認識看,思想不能滿足于“社會由人及其活動構成”這類帶有知識特征的判斷,其根本職責所在,應是揭示社會曆史的内在關系、本質架構、要素互動,是闡發社會曆史的發展動能、内在規律、運動趨向。思想要履行好這一“根本職責”,需要并依靠智慧,需要集聚并豐富智慧成果,需要創造一系列智慧成果才能完成。這意味着,思想不隻是讓人“知道了事實、獲得了信息”,更在于給人以“新的方法與理念”,讓人“得到啟發并深入思考”,進而“堅定意志和信念追求”。惟其如此,思想方為思想,思想方優于知識體系,才能達到應有的高度。

由此可見,思想的靈性來自思想之中的智慧。靈性以智慧為依托,彰顯着智慧的光芒。如《論語》所言:“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思想因智慧而靈動,思想由智慧而被賦予靈性。靈性與智慧的關系就在于:靈性在外,智慧在内;靈性為顯,智慧為本;靈性依靠智慧,智慧支撐靈性。

最後,需要強調,思想的靈性,浸潤在思想機體的方方面面,體現在思想從形成到确立、從闡釋到創造整個過程中,體現在從觀點到原理、從判斷到體系整體架構中,體現在思想與現實的互動影響、相互作用中。

思想所具有的靈性,必然呈現于外,聯通思想的價值實現與功能展示。總體來看,思想的靈性在于:它以理性選擇去鑒識對象,能夠“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深入到事物的内裡和本質之中,抓住其中最根本的東西。它以觀念再造的能動力量,消解對象的缺陷與不足,植入合理與應該的價值訴求,進而創造出新的形象或理想模型,給出希望、動力與前進的方向。它以指導引領的内在功能,架設觀念與現實、思維與實踐的橋梁,保持将理想形象對象化的沖動,始終追求在物化形态上予以完美呈現。

“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完成了。”馬克思的這段話,說的是人超越蜘蛛和蜜蜂的本質規定,用于說明思想及其靈性同樣恰當妥帖。因為人超越蜘蛛和蜜蜂的地方,就在于人能夠進行觀念設計,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思維創造,這恰是人的思想的功能,恰是人的思想之靈性的體現。也正是在此種意義上,我們毋甯說,人即思想,人與思想具有同一性。正如先賢哲人所說,“人顯然是為了思想而生的”(法國帕斯卡爾),“一個人是他思想的産物,他有什麼樣的思想,他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印度聖雄甘地)。

在思想的靈性中,我們看到了思想的偉大,看到了思想的生命力和内在活力,看到了思想的能動性、創造性和引領性。一切有靈性的生命存在,我們都應該為之禮贊。充滿着靈性并由以發揮非凡作用的思想,我們更應該予以喝彩。思想需要靈性,我們需要有靈性的思想。

• end •

來源:《學習時報》2019年7月29日第2版,原标題為《思想的靈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