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邯鄲涉縣的深處,有着一個特殊群體。
他們數量龐大,家裡至少兩代人生在這裡,長在這裡,又工作在這裡,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 天鐵人。
如果你翻閱過天津地方志,在河東區志中會看到一個名為“天津鐵廠”的街道,但跑遍整個河東區,卻也找不到關于這個地名的蛛絲馬迹。
那是因為,天津鐵廠街道,是天津位于河北省的一塊飛地。
盡管地理位置是在河北省涉縣境内,卻歸天津市管轄;盡管生活在這裡的天鐵人來自全國各地,卻都有着天津戶口。
他們都有共同的煩惱,那就是總要不厭其煩的解釋:為什麼天鐵在河北省,而身為天鐵人的自己卻是天津人?
每每看到身邊的天津人,聽完之後一臉驚奇的樣子,天鐵人總是不知該說些什麼:
“對不起,我們是天津人!”
0
1
天鐵的前世今生
天鐵,在太行山腳下巍然屹立
不知從何時開始,天津鐵廠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老廠子,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名号,還是一個封閉卻五髒俱全的小社會。
如果說天津由“海河”而盛,那天鐵便是因“廠”而旺。
在那個緊張年代,要建設祖國,要準備打仗,就需要搞鋼鐵建設。盡管天津是老工業基地,卻是有鋼沒有鐵,更沒有鐵礦。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1969年8月5日,國家決定由天津市在涉縣建設鋼鐵基地,當時定名為“六九八五工程”,後來這也就成了八五鐵廠名字的由來。
一聲令下,一萬多名天津青年、六千名複轉戰士、數百名國内鋼企技術人員和天津幹部,浩浩蕩蕩開赴太行山區。
他們和邯鄲當地數萬名農民建設者一起,開啟了天鐵的建設征程。
1970年的春節剛剛過完,鈴铛閣、四十七中等大批學校,把當時最優秀的學生都分配到了6985,因為天津好不容易有了個工礦企業。
還有很多單位企業都是成建制的轉移,幾萬名工人集中住在工地方圓10多公裡内的農戶家中,每天步行往返于工地和住處之間。
1972年,在荒山野嶺中第一座焦爐、高爐建成投産,開荊斬棘從無到有,很多人為此付出了青春甚至生命。
從此,天津真正告别了"手無寸鐵"的尴尬境地,之後一批又一批天津鐵廠的職工在那裡紮根。
▲ 這是一張天津涉縣鐵廠發行的《六九八五戰報》。通過查萬年曆驗證發行時間是1976年10月1日。圖/新天鐵愛生活
0
2
52歲的天鐵
曆經滄桑,初心不改
1981年,6985工程正式改名為天津鐵廠,而此時鐵廠的小型社會也基本形成規模,于是工廠向天津市政府申請設立街道機構,但這件事直到7年後才落實。
因為此時天鐵的發展并不順利。
▲ 由于種種原因,鐵廠長時間沒有形成綜合産能,連年虧損。到1984年,鐵廠還戴上了一頂“12年虧損2.4億元”的帽子。圖/新天鐵愛生活
凝聚無數人心血的天鐵,竟因虧損的報道被人知曉。
這時,趙之泉挺身而出出任廠長。他大刀闊斧地開展治理整頓,更新設備,改進流程,鐵廠迅速扭虧為盈。
▲ 在百度上搜索“趙之泉”,仍有很多懷念老廠長的帖子。
到1987年,生鐵産量甚至突破設計能力,年産達100萬噸以上,跨入全國大型冶金企業行列。此後多年,天鐵的生鐵質量一直非常好,還得了“人參鐵”的稱号。
▲ 圖/劉政凱治未病研究
随後幾十年間,天鐵人見證鐵廠的輝煌與沒落,不甘與奮起。
1995年12月7日,天津鐵廠整合為天津天鐵冶金集團有限公司;
2003年,天鐵成為全國最大的鋼坯生産企業;
2004年9月,天鐵集團公司在中國500強大企業集團中排名第100位;
2010年,天津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天津冶金集團有限公司、天津天鐵冶金集團有限公司整合成渤海鋼鐵集團;
2019年6月,天鐵集團公司被邢台德龍鋼廠收購,命名為“新天鐵”;
......
▲ 圖/修渣
太行腳下,清漳河畔,天鐵人用自己的熱愛與堅持,始終踐行着“精業奉獻 不言苦 不言難 隻言幹”的天鐵精神。
▲ 圖/天鐵集團
0
3
天鐵人的記憶
憶往昔,更期待未來
1988年9月,市政府正式批準成立天津鐵廠街道辦事處,受天津河東區人民政府和天津鐵廠雙重領導,其轄區範圍總面積5平方公裡,轄區内居民兩萬多人。
▲ 圖/天鐵一好人
别看在大山深處,這裡就是一個小社會,裡面什麼都有。
學校、商場、電影院、醫院、公園、文化宮…都是鐵廠投資興建的,這裡基本可以解決一切生活需要。
▲ 圖/冰清玉潔
這裡的人祖籍來自五湖四海,常年生活在河北邯鄲,有着不一樣的生活習慣,但戶口都隸屬于天津河東。
這裡的電話區号和郵編與涉縣的一樣,但汽車牌照卻挂的是“津”字牌。
▲ 圖/冰清玉潔
在這裡長大的孩子基本都是互相認識的,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自己的同班同學幾乎沒變過,所以小時候的那點糗事大家都知道。
對了,高考的考卷也是天津卷。
▲ 天鐵二中是天津市的市重點中學,考生連年被清華、北大、複旦等名校錄取。
那時候,或曾一度嫌棄廠區的天地太小,或曾無比憧憬外面的花花世界。但如今,再次想起那裡的人那裡的事,卻隻剩下深深的懷念…
▲ 還有走了三十多年的天津-涉縣的綠皮車,從381/2次專列到4481/2次專列,車雖然變了,但坐車的人沒變。
2014年中國好聲音徐劍秋就是天鐵子弟。
他曾說“我在鐵廠這兒吃過南方的米糟、四川的麻辣、東北的豬肉炖粉條……這兒的味道跟誰的都不一樣,不是天津的,不是河北的,不是任何一個地方的。在我心裡,這兒是故鄉。”
▲ 圖/新國線集團TXP
也有很多老一輩的天鐵人,退休後回到了天津,買了房子,落葉歸根。這些人出走半生,鬓發已白,但仍舊鄉音未改。
盡管回到了天津生活,但他們還是惦念着那邊的“家”,惦念着老朋友、老同事,沒事總要回去看看。
▲ 圖/冰清玉潔
小編之前也曾寫過有關鐵廠的文章,這些天鐵人在這裡工作、定居,他們的子女在這裡出生、成長,盡管可能最終離開了這裡,卻始終不會忘記這裡。
已經關閉的天鐵遊泳池,重新裝修的天津鐵廠百貨大樓,還有天鐵職工醫院...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們的印記。
大家用自己的行走,在京津冀地圖上勾勒出一條清晰的路;用自己的經曆,鈎織出了一片片關于天鐵的記憶。
最終彙集成三代 “天鐵人”對這裡最特殊的情感。
——“家在哪裡?”
——在天津,在天鐵。
///
歲月更叠,時代前行我們總會見證一個企業
或是一個地區的興衰沒落
但對這裡的熱愛卻始終不變
在那方我們曾踏過千萬次的土地上
廠還是那座廠,人還是那群人
-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