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孔子的理想人格?《尚書》中,大禹将“知人”“安民”兩件事稱為“惟帝其難之”,孔子繼承了這種表達,在《論語》中用“堯舜其猶病諸”來形容理想的施政境界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子路問君子,孔子說君子要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并說:“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意思是,堯舜二帝也因為不能做到博施濟衆而感到愧對于民,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論語中孔子的理想人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尚書》中,大禹将“知人”“安民”兩件事稱為“惟帝其難之”,孔子繼承了這種表達,在《論語》中用“堯舜其猶病諸”來形容理想的施政境界。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子路問君子,孔子說君子要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并說:“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意思是,堯舜二帝也因為不能做到博施濟衆而感到愧對于民。
在孔子心目中,“修己以安百姓”和“博施于民而能濟衆”這樣的境界,超越了“仁”,連堯、舜這樣的聖人都難以達到。孔子以及後來的儒家,都非常崇敬堯、舜這樣的聖人,甚至構建了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為主的儒家“聖人譜系”。孔子以聖人為襯托,更加說明這種施政境界的難能可貴。從孔子對“堯舜其猶病諸”的表述可以看出,孔子積極贊美和認可的施政理念,無外乎兩件事:一是修身正己,一是安民富民。
修身正己是達到理想施政境界的前提
所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前提都是“修己”。唯有先“修己”,才能做到對人和事的“敬”,才能“安人”,做到團結周圍大多數人,讓他人感到安樂,而“修己以安百姓”則是修身正己的最高目的,也是為政者施政治國的理想境界。孔子非常重視為政者個人道德的建設,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将為政之德提高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北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特殊文化意蘊,将為政之德與北辰相比拟,是孔子的一大創見,是對西周時期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觀念的創新性發展。孔子生活于禮崩樂壞的春秋亂世,認識到君主和大臣的欲望往往給百姓帶來困苦,隻要掌握權力的為政者能夠修身正己,何愁天下不安。孔子抓住為政者這一群體,試圖從根本上促進為政之德的廣布。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在衆多的問政應答中,孔子面對季康子的問政,直言“政者,正也”,其中有深意存焉。正道是政治的本性,而“子帥以正”之言,說明孔子将修身正己看作維護正道的根本之途。“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苟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反複申說“正己”的重要性,正是要為政者認識到修身正己是施政的必要前提,沒有德性的政治,必将走入歧途,引起混亂。《左傳》評價晉君“不修政德,亡于不暇”。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孟子指出:“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對為政者而言,要時刻注重自身的一 言一行,心正方能身修,身修方能家齊、國治、天下平。唐太宗李世民對此有深刻的認識:“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君天下者,惟須正身修德而已。”揆諸曆史上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盛世的出現以及桀、纣等王朝末世昏君暴行,可以看出為政者以身作則、正身立德往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安民富民是儒家追求的理想政治願景
“安百姓”和“博施濟衆”表明,孔子認為為政者要創造穩定的社會秩序,為老百姓提供安定的生活環境,要制定普惠性的富民利民政策,讓老百姓都更有安全感、獲得感。安、博施、濟這三個詞彙包含了“給予、關懷、照顧、普惠”的意思,這種正向的輸出,說明孔子始終把民衆的利益放在核心位置,這與孔子“仁者愛人”的主張是一緻的。孔子評價子産為政具有“養民也惠,使民也義”的君子之道,充分認可惠民之德和以道義使用民力的行為。安民富民并非一個虛浮的口号,孔子提出“庶、富、教、食、兵、信”的基本方略,從人口、富民、教化、經濟、國防、信用等六個方面,闡明安民富民是為政者的努力目标。孔子認為人口是國家發展的基礎,人口多了,就存在不安定因素,要“富之”,讓他們生活富足,然後“教之”,提高百姓的精神文化素養。孔子尤為注重“安民”,當子貢問到在“足食、足兵、民信”之中非不得已隻能保留一項時,孔子毫不猶豫選擇“民信”,政府隻有獲得百姓的信任才能确保社會安穩,長治久安,為百姓創造安定的生存環境,這也說明政府做到“安民”是多麼重要。富民是孔子的一貫主張。孔子認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認可人們對富裕生活的追求。哀公問政,孔子回答說:“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壽也。”如何做到呢?孔子說:“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在孔子的思想中,不僅要讓老百姓生活富足,還要給老百姓提供一個安樂幸福的生活環境。孔子為中都宰時“制為養生送死之節”,充分抓住了民衆最關心的事:養生與送死,然後推行禮儀教化,“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别塗”,達到了“路不拾遺”,其他諸侯紛紛學習的效果。
“堯舜其猶病諸”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對理想施政境界的誇張式表達,同時也是對為政者以民為本施政行為的鞭策和鼓勵。面對紛亂的社會局勢,孔子利用人們對堯舜等聖人的崇敬之心,将修身正己和安民富民的施政理念提高到一定的地位,正是希望為政者深刻認識到國家的安穩、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官員群體修身立德的自我意識以及安民富民的主動擔當。
(作者系山東省濟甯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