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07年的神經生理學泰鬥——張香桐院士走過了坎坷的百年科學之路。他常自比仙人掌,“仙人掌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生長、開花。它不怕幹旱酷熱,牢牢紮根在瘠土、砂礫中,堅忍不拔,生機勃勃,不時綻出豔麗芬芳的花蕾來。我認為搞科研工作也好,搞其他任何工作也好,要做出成績來,就要有這種‘仙人掌精神’。有了這種精神,一個人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都可以找到他所能做和應該做的工作。”
張香桐出生于河北正定縣。生活的坎坷沒能阻擋張香桐求學的腳步,1933年張香桐從北京大學心理系畢業,一次偶然,張香桐得到了去美國耶魯大學讀書的機會,從此踏上了一段漫長的、尋求神經生理知識的人生之旅。
1956年,張香桐經過多次輾轉才回到祖國,這一年他已經49歲。盡管年近半百,卻像一個剛剛開始自己事業的年輕人一樣,興奮地投入到新的工作崗位中。
作為一名神經生理學家,張香桐的身上籠罩着很多光環。而對很多中國人來說,張香桐的名字是與一項叫做針刺麻醉的醫療技術聯系在一起的。針灸起源于中國,正确揭示針刺鎮痛現象的機理一直是對神經生理學家的一個挑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我國已經累計進行了幾十萬例針刺麻醉手術,但是針刺麻醉到底是一種什麼感覺,許多研究人員沒有切身的感受,很難概括出來。
1965年5月,當時已年近六旬的張香桐申請,要求在自己身體上進行一次不用任何麻醉藥物、隻靠針刺來鎮痛的模拟手術,真切地體驗了“針刺鎮痛下的肺切除手術”全過程。那天張香桐身上足足紮了60多根銀針。模拟手術後很長一段時間,被針刺過的上、下肢仍不能自由活動,左手幾乎完全喪失了運動功能,甚至連打領帶、扣扣子都不行。有人不解地問:“我不明白你為什麼去自讨這份兒苦吃?”張香桐卻不以為然地笑道:“以一人之痛,可能使天下人無痛,不是很好麼?”通過實踐與體驗,張香桐真切地認識到針刺鎮痛是兩種不同感覺傳入中樞神經系統的相互作用的結果。也因為這項開創性的研究成果,1980年他獲得了茨列休爾德獎,1992年又獲得國際神經網絡學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2007年11月4日,張香桐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但他的“仙人掌精神”卻不會因為時間而褪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