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成為合格的寫作者

成為合格的寫作者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7 01:37:54

成為合格的寫作者?●訪談嘉賓曹勇軍 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首批教授級高級教師,兼任南京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著有《語文的表情和眼光》《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叩開高中語文選修課程之門》等,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成為合格的寫作者?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成為合格的寫作者(人人都可以成為優秀寫作者)1

成為合格的寫作者

●訪談嘉賓

曹勇軍 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首批教授級高級教師,兼任南京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著有《語文的表情和眼光》《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叩開高中語文選修課程之門》等。

張祖慶 浙江省特級教師,兼任杭州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谷裡書院創始人,全國百班千人讀寫研究院院長,著有《非連續性文本教學與測評》《童年不可錯過的文學課》《給語文教師的新建議》等。

————————————————————————

中國教師報:兩位老師近年來都主編了不少與學生寫作相關的書,可以介紹一下嗎?

曹勇軍:近五六年,我與美國佛羅裡達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傅丹靈合作開展了中美寫作教學的比較研究。已經出版的成果,一是《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二是共同主編了“美國中學寫作教學譯叢”。

做這樣的跨界研究,主要是想通過與美國學者、美國寫作教學的對視和比較,從而發現我們當下和傳統寫作教學中的優點、不足和盲點。《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采用對話的形式,站在普通語文教師立場上展開一個普及性的學術研究。“美國中學寫作教學譯叢”則是精選美國當代中學寫作教學最前沿、最有代表性的探索成果,把美國的寫作教學資源比較完整地引入國内中學語文界,希望推動國内寫作教學改革。

中外寫作教學中有許多類似的東西。最初我們研究關注的是“異”,深入對話之後,發現兩者“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這就超越了簡單的異同比較,深入到寫作文化中去,也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的寫作教學傳統。

張祖慶:《名家名篇裡的寫作密碼》是我和徒弟邱慧芬合作的一部作文童話。寫不好作文的王小歪遇到了愛吃甜食且有特異功能的書小蟲,他是王小歪的寫作智囊。每當小歪遇到寫作難題時,書小蟲都會幫他找到解決辦法,帶他走進名家名篇中,吸收和學習經典作品中的寫作方法,從而精進自己的寫作水平。

每個孩子都可以是“王小歪”,而書小蟲則是集教師、朋友、家長以及作家的多重身份于一體,他帶領王小歪在名家名篇名著的世界裡遨遊,引導他養成良好的學習和閱讀習慣,為讀者小朋友樹立了非常好的榜樣。

中國教師報:在夏丏尊、葉聖陶先生合著的《文心》一書中,談到許多與學生寫作相關的内容,但朱自清先生說:“這本書不獨是中學生的書,也是中學教師的書。”對于學生寫作與教師寫作,兩位老師認為有何異同點?

曹勇軍:本質上是相通的,但也有不同。學生寫作多數情況下是訓練型寫作,是為了某種訓練的目的,而非生命需要的寫作,缺少真實的交際對象和目的,常常表現為一種遮蔽了寫作本質和價值的寫作。

教師寫作則是一種真實寫作,它有真實的情境、對象、過程和目的。比如教師常寫的教案、教後反思、工作總結、學生的操行評語、晨會發言稿等,交際的對象和目的都很明确。它體現了寫作的本真價值,就是通過寫作把思想挖掘出來,通過寫作來思考和學習,構建全新的自我。真實寫作是一個逐步從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需要不斷修改打磨,精益求精。

訓練型寫作與真實寫作構建出的寫作經驗不一樣。訓練型寫作最重要的是什麼?審題。而真實寫作最重要的是什麼?找到有價值的問題、值得探究的問題。因此,一個教師要具備比較好的寫作能力,就要抛棄原來養成的訓練型、應試型寫作策略,重新學習真實寫作,積累全新的寫作經驗。

張祖慶:個人認為,本質上兩者并無區别。寫作的本質就是用文字表達内心,進而實現與人交流的目的。

無論學生寫作還是教師寫作,都要有讀者意識,都要“通達懇摯”(張中行語),都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這幾點,也許是兩者的共性。

其相異性,也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梳理:

從寫作動機來說,教師寫作更多體現功利性與非功利性相結合,相對自主性更強一點。而學生寫作大多是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寫作任務,目的性、被動性更強一點(當然也有超越功利的自我寫作)。

從寫作内容來說,教師寫作除了抒發情感之外,更多體現專業性;學生寫作更多關注體式與應試技巧。

從寫作評價來說,教師寫作的評價方式是獲獎、發表或出版;學生寫作的評價方式是教師評分,少數是發表、獲獎。

這樣的區分不是絕對的,有時也相互交叉。

中國教師報:您覺得寫作對教師成長有什麼影響?如果不寫作,成長的進程會受影響嗎?

曹勇軍:影響當然大啦!寫作是一種學習能力,通過寫作對問題深入思考,提升自己觀察的敏銳度和思考的力度。寫作知識是一種實踐性知識,要在實踐中通過反身性思考萃取經驗、生成策略、構建自我。

寫文章可以幫助構建真正的自我。這很重要。一個人的自我知識,是所有知識之上的知識,是知識的知識。一個教師如果不寫作——這個寫作是廣義的表達,包括做課題、上公開課等——就無法獲得豐富、獨特的實踐性知識,專業發展難有大的突破。即便是在寫作教學上,有寫作經驗的教師也更有專業優勢,更能發現學生寫作的潛質和進步,對學生寫作的困難更具同理心。

張祖慶:寫作對教師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寫作,是用文字定格教育經曆、累積教育經驗、升華教育理念、提煉教育思想、分享教育智慧、促進專業成長。可以說,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史,就是他的閱讀史和寫作史。不寫作的教師也能成長,但成長速度會減慢,成長經驗缺乏系統梳理,無法影響更多人,也就無法成為卓越教師。

中國教師報:許多一線教師想寫作但苦于寫不出來,您的建議是什麼?您認為寫作需要做哪些準備?

曹勇軍:第一,要做好觀念上的準備。美國“過程寫作理論”有個理念特别棒:人人都可以成為優秀寫作者。“過程寫作理論”把學生定位于普通人,先大膽寫出來,然後一遍一遍修改,讓學生寫作進步,很有平民化的氣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存在,為什麼不通過寫作讓自己成為優秀的寫作者?

第二,準備一個本子,勤于筆劄,随手記一點東西。看過的東西要勾畫批注,書上有價值的地方要有批注。

第三,學會故事體寫作。教師要重新學習寫的東西實際上是兩類:論文類和教育叙事類。我覺得後者更重要,因為教育叙事非常貼合一線教師的職業經驗。一線教師應該多學學叙事體、故事體寫作。講故事是生命本能,交流需要故事,說理需要故事,成長需要故事,教育需要故事。

張祖慶:寫不出來,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不知道寫什麼。關于“寫什麼”的問題,我想凝練成三句話:

第一,寫我所做,做我所寫。選擇熟悉的、深入研究過的或者正在研究的領域來寫。你怎麼做,就怎麼寫。最好選自己得心應手的領域來寫。别人做得不多,往往容易出新。比如“電影寫作課”和“非連續性文本”,這兩個領域很少有人研究,于是我就一篇接一篇地寫,寫出了特色。這就是“寫我所做”。當然,寫的常常比做的好。因此,我們可以繼續往前走,把寫過的繼續做好。這就是“做我所寫”。

第二,寫我所想,想我所寫。教師要多寫最近思考的題材,可以把相關話題列一個清單,一個一個話題往下寫。寫完放幾天,再想想:我寫的真的很好表達了我的觀點嗎?我的文章邏輯性強嗎?讀者可能會産生哪些疑惑?這就是“想我所寫”。

第三,我寫文章,文章寫我。你在寫文章,文章也在寫你。你寫下來的文章最終成就了你。你寫下的每一個字就是你自己,你要對所寫的文章負責任。

一線教師要多寫自己的教育教學故事,少寫八股式論文。寫最熟悉的故事,也許是教師寫作的捷徑。

至于寫作要做什麼準備?可以濃縮成八個字:基于實踐,廣泛閱讀。選定有實踐經驗的題材,寫作之前廣泛搜索相關同類文章,看看别人寫了些什麼、怎麼寫。做一番去蕪存菁的工作後再動筆,可事半功倍。這樣的準備工作,特指寫論文而言。寫教育叙事類的文章,則不需要搜集大量文獻。有感而發,一氣呵成,慢慢打磨即可。

中國教師報:您在寫作中有什麼經驗?是否存在提高寫作技巧的利器?

曹勇軍:第一,要有思考積累。寫作的上遊是長期的閱讀和實踐思考,有閱讀思考才有源源不斷的表達。教學中不斷追問,锲而不舍,像滾雪球一般,然後用“寫”挖幾眼深井,先有“小結構”後成“大系統”,形成自己的優勢領域。

第二,力争比别人多一點。多一點實踐,多一點探索,多一點反思,多一點追求。多一點才有價值,多一點才有個性和亮色。

第三,反複修改。寫完文章冷一冷、捂一捂,用新的眼光打量,反複修改,提升文章完成度和成熟度。

第四,要有一定規模和一點野心。“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别耐不住寂寞,弄一大堆小東西,洩了氣。寫一點别人不寫或者寫不了的大文章,奠定自己的學術地位。

張祖慶:如果要說有經驗的話,就是六個字:大量讀,堅持寫。

先說“大量讀”:大量閱讀高品位的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提升文學素養,改善語言面貌;大量閱讀美學、曆史、哲學、地理、科普、藝術等作品,開闊視野,提升思辨能力,讓文字富于質感;大量閱讀高質量的專業類作品,從他人的書籍中參悟寫作技巧。

再說“堅持寫”:堅持記錄教學劄記,堅持寫教學反思,堅持寫教學随筆,堅持寫小散文……什麼都可以寫。寫多了,手感和語感慢慢會好起來。

是否有寫作技巧的利器?我的答案很簡單:寫作沒有真正的技巧,而是熟能生巧。

中國教師報:您認為當下教師寫作的痛點、難點是什麼?

曹勇軍:一所學校裡總有幾個“會寫”的教師。什麼叫“會寫”?不是别人給一個題目你也能湊合寫幾句,而是有寫作的習慣和寫作的熱情,常想寫一寫,樂于用筆來表達自己的生命感悟和思考。

多數人寫作總不免猶豫拖延,一邊寫一邊自我懷疑,動搖寫作自信,寫不下去。寫作最大的痛點、難點在于怎樣養成一種習慣,把寫作變成生活中的一種需要。一般教師缺乏寫作的習慣,沒有養成勤于動筆、享受掙紮的習慣,而會寫的人則是接納掙紮,習慣掙紮,甚至享受掙紮,不恐懼寫作中的掙紮。

張祖慶:我認為,當下教師寫作有兩大痛點:第一,雜事太多,沒有整塊時間寫;第二,想寫的往往沒有發表價值,評職稱用不上。而難點,就是如何協調兩類文章,既寫得一手功利性的文章(應需之文),又能寫一手超功利的文章(自我表達)。

中國教師報:如何克服惰性,持續不斷寫下去?

曹勇軍:關鍵要有自信。寫作自信從哪裡來?是通過一次一次寫作奠定對自己寫作能力的信心。這不是靠看幾本書、幾篇文章就能獲得的。

書靠讀,文章靠寫。許多教師往往還沒動手就認為自己寫不出來,長期不寫造成了天然的自我否定。這是痛點。痛點克服以後,要有寫作輸出口。不一定是報刊上正式的發表,可以是自己的公衆号、朋友圈裡的反饋與交流等,讓自己獲得啟動寫作的心靈能量,然後不斷寫下去。讀有讀的規律,寫有寫的規律。閱讀之中要用心揣摩語言表達的手段,把玩言語表達形式,産生動不動想“試”一下的沖動,試過後還有強烈的喜悅感,這樣才能在寫作上不斷進步。

張祖慶:與幾個志同道合的夥伴相約各自開一個微信公衆号,相互督促,不斷寫作,慢慢地,寫作就會成為一種習慣。

《中國教師報》2021年03月10日第8版

作者:本報記者 宋 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