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行于至美止于至善

行于至美止于至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5 05:58:44

背負行囊,行走于人生的悲歡離合。一扇扇人生之門,不斷阻礙着我們前進的腳步,蒙蔽着我們渴求的雙眼。未來的路雖總充溢着迷茫與孤獨,漫長坎坷又布滿荊棘,但若能放下外界的紛紛擾擾與流言蜚語,知行合一,便能獲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程。

行于至美止于至善(知行合一止于至善)1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講,“知而不行,隻是未知。”知,即懂得道理;行,即踐行鍛煉。知道卻不去行動,就是沒有真正明白。正如戰國時期的趙括,雖熟讀兵書,卻隻知誇誇其談紙上談兵,死搬兵書上的教條,而不去腳踏實地的實踐,終死于戰場,為後人恥笑。

行于至美止于至善(知行合一止于至善)2

我們常探求如何獲得真知。其實“條條大路通羅馬”,求得真知的辦法有很多,但不論是哪一種,哪怕是最簡單、最取巧的求知之道,也無法在空想中實現。思想的力量,隻有在行動中才能發揮作用。為學如此,處世亦如此。若想求得真知,就必須在“行”上下功夫,就必須學會去知行合一。

行于至美止于至善(知行合一止于至善)3

關于知行合一,宋代黃晞在《聱隅子·生學篇》寫道:“生而不知學,與不生同;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 。意思是:“人生在世,如果不知道學習,就如同沒有出生一樣;學習了而又不能領會其中的道理,就如同沒學一樣;領會了其中的道理而又不能實行,就如同沒有領會道理一樣。”

行于至美止于至善(知行合一止于至善)4

所謂“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就是說:懂得道理與實際應用都是重要的。說得再明白些就是要想實現理想,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方法。這看上去是句簡單的話,實際卻蘊含着豐富的哲理。即知道該怎樣做的事應該與行動相結合,才會變得完美。有了好想法就應該立即行動起來。當在行動之前固然會遇到許多問題,雖然我們不知道能否在行動之前消除障礙,但是我們可以在行動之中克服困難。別告訴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發生。如果你真這樣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別相信世界上會有奇迹,因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諸行動,奇迹也無法幫助你成功。

行于至美止于至善(知行合一止于至善)5

公元前208年的紙上談兵的故事,在中國早已是家喻戶曉。它講述的是趙國趙奢的兒子趙括帶兵打仗卻隻按兵書辦事不去變通從而兵敗的故事。這故事很直接的告訴了我們知行結合在一起是有多麼的重要,隻有嘴上的空談是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的。

行于至美止于至善(知行合一止于至善)6

還有一個故事叫“愚公移山”,從知與行的觀點來看,愚公的愚——愚在沒有搬家,而是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他确實有理由,認為這樣的搬山行為是愚蠢的。但是反過來講,最後的結論證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那是因為愚公聰明就聰明在行動,而智叟的愚,就表現在光是腦袋靈光、嘴皮滑溜,卻沒有行動。所以講,不要光是停留在思想上、意識上的智,也不要僅僅是停留在嘴頭上的知,要把思想上、意識上、嘴頭上的智與知轉化成行動上的智。這是聰明人的做法。

行于至美止于至善(知行合一止于至善)7

西漢文學家劉向說過:“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千百年來,多少思想家、教育家總在為我們闡述一個亘古不變的真理: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實踐。其實把聽與見結合而論便是知, 一個胸無點墨的人怎能有所作為?古人常講“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如果沒有博觀或者博聞,想必無論是誰也是無處可取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張。“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動—知識—再行動”的教育思想。我們通過觀察、通過聽聞獲得知識,用眼、耳、手、腦等多個感官參與學習,實現聞、見、做的統一,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行于至美止于至善(知行合一止于至善)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