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社恐屬于心理原因吧

社恐屬于心理原因吧

健康 更新时间:2024-12-22 10:12:02

《瞭望東方周刊》特約撰稿李潇 編輯覃柳笛

社恐屬于心理原因吧(社恐是一種病)1

在這個社交形式多樣的年代,有人拿着“社恐”進行自我調侃,而有人卻真的有“社恐症”:“我不知道真的有這種病存在。”實際上,“社恐”是一種心理問題,全稱為“社交焦慮障礙”。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黃悅勤等曾在《柳葉刀·精神病學》發文報告中國精神衛生調查(CMHS)結果,指出焦慮障礙是加權終生患病率最高的精神障礙類别,為7.6%。

社交焦慮障礙是焦慮障礙的其中一種。那麼,何為社恐症?為何社恐?如果應對社恐?

内向≠社恐

“我以為社恐隻是說内向一點,不愛跟人交流。”來自北京的王先生說。對于社恐症,很多民衆存在誤解。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2013年發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或稱社交恐懼症)的基本特征是對社交情境産生強烈的害怕、焦慮或回避,這種害怕、焦慮或回避持續至少六個月,即發展到損傷功能的程度。社恐症患者會有軀體性反應,例如心跳加速、坐立不安、手心出汗、難以表達、腹瀉,而這些反應與其他疾病、藥物、實際上的危險因素均無關。

“内外向屬于人格分析,而人格是相對穩定的。社恐症跟性格的内向、外向并不直接相關。外向的人也可能出現社恐症,隻能說回避人群的性格更容易出現社恐的症狀。”國家心理咨詢師楊彩蓮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例如,某人平時外向,但曾經有一次很想表達,卻受到羞辱,後來她就害怕這種經曆再發生。

社恐症患者承受着強烈的害怕、焦慮和社交回避,幹擾了個人正常生活,而單純性格内向的人并不會覺得自己的特質讓自身痛苦,也不會認為自身的性格存在問題。

“我上學的時候特别害怕上台發言,每次上台都想逃走。有時要上台分享,我幹脆就找理由不去上課。”王先生表示。但他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懼怕與他人交往。

王先生咨詢心理咨詢師後得知,自己屬于特殊社交恐懼症患者,即個體對特殊的情境或場合特别恐懼,例如當衆發言、表演。而廣泛性社交恐懼症是個體在任何地方、情境都存在害怕、焦慮或回避。

任何年齡段都可能發生

黃悅勤等人認為,過去幾十年内,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心理壓力及應激水平升高。中國人也面臨着很多挑戰,進而造成心境、認知、行為障礙及相關問題。

社交焦慮障礙是繼抑郁症和藥物濫用之後第三大最常見的心理健康障礙。美國全國性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從性别來講,女性患者明顯多于男性;從年齡來看,社交焦慮障礙發病的中位年齡約為13歲,75%的個體發病年齡在8歲至15歲之間。

“青少年這個年齡段是所有心理問題的高發期,或者說心理疾病在這個階段容易報告出來。”楊彩蓮表示。有學者認為,青少年産生社交焦慮與其青春期階段生理、心理經曆的巨大轉變有關,譬如身心發育不協調、對外部社會适應能力不足。

社恐症的成因因人而異,會受到生理、家庭、心理、社會等因素的影響。有研究指出,社恐症與遺傳基因有關,如果父母患有社恐症,子女患社恐症的概率會增加。自尊水平偏低、不恰當的撫養方式、處于惡劣的社會環境、承受很大競争壓力等因素,也可能令個體出現社恐的負性情緒。例如,低自尊者容易懷疑自身能力,不能充分發揮自尊的自我調節和保護作用,無法緩解和擺脫社交情景中的焦慮。父母對孩子過度苛責或溺愛,可能導緻孩子無法培養獨立能力或缺乏安全感。

“10歲以下、尤其是看起來比較害羞的孩子,可能安全感比較低,如果讓他們被動地去說話,他們可能會出現社交性恐懼。”楊彩蓮提醒。例如,兒童在父母的突然要求下,迫不得已地向陌生人問好,可能會産生負面影響。家長不能忽視兒童當時的狀态。

“社恐是一種心理狀态。從我們的臨床咨詢經驗來看,社恐症在任何年齡段都可能發生。”楊彩蓮表示。實際上,成年人乃至老年人都可能患社恐症。例如,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艾爾弗裡德·耶利内克就曾因社交恐懼而未能出席頒獎儀式。

飽受焦慮折磨的社恐症患者,還可能同時患上其他心理、精神方面的疾病。一些郁抑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時患有社恐症,他們的工作、生活容易受到較大影響。

社恐能被有效改善

目前來看,社恐症在社會層面的知曉率不高,疾病相關知識的普及和治療依然有待加強。對于不嚴重的社恐症患者或早期患者,家屬往往容易忽視。

從社恐症的成因來看,存在一些可預防的人為因素。例如,家長應注意教養方式,謹防對子女的過度溺愛或保護,培養其社交能力,即時關注子女情緒。對于抑郁症患者以及身體功能有退化或生病的老人,家屬應給予更多關注。視聽功能的下降、尿失禁等可能給老人帶來擔憂甚至羞恥感,從而誘發社交焦慮。

“工作後,我看過相關書籍,觀察和學習别人如何公開發言,也試過對着鏡子演講。現在,我不再那麼害怕了。”王先生表示,自己通過諸多自我訓練,已經實現了蛻變,“大概是三四年時間,我感覺自己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

“有社恐症的人可以通過專業的咨詢幫助、藥物配合、自我訓練、運動、改善人際關系、更新知識體系等方法去改善。”楊彩蓮建議。

然而,社恐症病程或許比普通人想象中要長。國外有研究發現,社恐症平均病程在20年左右,隻有四分之一的患者可以随年齡增長而緩解。2022年1月,一款鼻用噴霧劑的臨床試驗申請獲得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批準,專用于治療成人社交焦慮障礙的焦慮症狀。但目前,社恐症還未有專門的特效藥。“在心理治療中,有非常多的幹預手段,比如系統脫敏法、暴露沖擊療法、動力追溯或重新啟動。”楊彩蓮表示。

有研究表明,将心理療法和藥物療法結合起來,能更好地改善社恐症患者在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中表現出的焦慮、恐懼等症狀。近年來,更多治療方法也被驗證。研究發現,注意偏向訓練、團體箱庭療法、舞動心理治療、團體音樂療法等可用于緩解社交焦慮。

“一個社恐的人其實也可以變成社交達人。”楊彩蓮分享了她所接觸的案例。在專業治療下,一些原本患有社恐症的個體,如今已經褪去了社交中的焦慮和恐懼,成為社交場合中閃耀的那顆星。

來源: 新華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