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清 著 / 梁 豔 讀)
“梅”這個字左邊的“木”表示它的意思與草木有關,右邊的“每”表示它的讀音。
“梅”的最初意思是指一種本來稱作“枏”的樹,例如《說文解字》的解釋是“枏也”,《爾雅》的解釋也是“枏”。
梅花圖 清 金農
據考證,“枏”這個字與金絲楠木的“楠”相通,讀音也是nan。
這種樹身形比較高大,樹皮枝葉等都很像傳說中的神樹“豫章”。
而根據西漢文學家東方朔的《神異經》,“豫章”這種樹“其高千丈,圍百丈,本上三百丈,本如有條枝敷張如帳”。
可見,這樣的樹隻能存在于傳說或夢境中了。
梅下橫琴圖 明 杜堇
另外,根據南北朝時期任昉的《述異記》記載,“黃金山有枏木,一年東榮西枯,一年西榮東枯”。
因此,他說漢代著名謀士張良的十六世孫,西晉文學家、藏書家張華曾把這種樹稱為“交讓木”,意思是這種樹天然形成東西兩半輪流生長和休眠的狀态。
歲寒三友筆筒 明
由于“枏”木的果實“似杏而酢”,也就是形狀像杏而味道有點酸,其特點與梅子十分相似,所以“梅”後來就被用來指梅樹了,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其最初表示“枏”的意思反而隻留存在了古代。
梅花雙鶴圖 明 徐熙
自從有了表示梅樹的意思,“梅”就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标志物。
四君子梅、蘭、竹、菊以物喻人,展示的其實是卓然不凡的人品、人格。
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青梅煮酒論英雄”中的“青梅”,則又展現出“梅子”既是兒時玩伴間的嬉玩之物,又是成年後縱論天下豪傑的助興佳釀。
例如“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讀來仿佛真的會讓人眼前浮現出泛着細碎碧綠泡沫的梅子酒,鼻端飄過壇中佳釀的清香,在瑞雪降臨的傍晚,身心都沐浴在炭火與親情、友情的溫暖之中。
此景此情,如果置身其中,想必杯未舉時,已然酒不醉人人自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