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閑來一坐s話投資
來源:雪球
估值本身就是個扯也扯不清的話題,我看到有的大家、大V、大伽談起理念啥的可以滔滔不絕,但是一談到估值要麼是“王顧左右而言他”,要麼就是将教科書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公式一擺蒙混過關,結果讓我使勁想“話中之話”也不知如何實際運用。那麼自己有何德何能,又談得清楚呢?!不過,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馬難追”,咱既承諾了就得踐諾不是?就如同投資,做人嘛,還是要做一個言行合一的人。
好,既然如此,那我就将自己摸索的一套“土辦法”全盤端出。至于你學會與否,我可不敢保證,因為投資嘛,就像魔術家教給我們如何表演一場魔術,我們也不可能立馬成為魔術家;外科大夫當着我們的面做一場開胸手術,我們也不可能立馬成為外科大夫一樣,這個東西還需要自己去悟的。
1、“内在價值”難倒了英雄漢
教科書上的估值工具箱裡有市盈率、市淨率、市銷率等等,但是,說穿了一家企業的内在價值是用這些估值工具計算不出的,或者幹脆說它們會統統失靈。恰如巴菲特在2000年信中說的,“普通的标準如紅利率、市盈率或者市淨率,甚至增長率都與估價無關。除非它們到了給進出企業的現金流量或流動時刻提供線索的程度。”
巴菲特的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好的,不再彎彎繞了。投資大師們早已經告訴我們:一家企業的内在價值是其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值,如此而已。
本人愚鈍,且向來反應有點慢,對這個科學的解釋,可以說我“悟”了整個投資的過程(現在仍在悟),終于明白這話原來又是個大實話,是明明白白的商業常識。不是嗎?誰還有能耐再弄出别個科學的估值公式來呢?我看,是沒有的了。
所以,價值投資者們總是說,要以低于内在價值的價格去買入。然而,我要問的是:一家企業的内在價值究竟是多少呢?這個“東東”如何計算呢?
熟讀過巴菲特、芒格有關書信的投資者知道,芒格就曾說,他從來沒有看見巴菲特計算過。其實就是計算也算不準确的,因為影響一家公司未來現金流的因素很多,不要說貼現率的微小不同會差之千裡,管理層對“息票”的影響又如何計算得清呢?
還是聽一聽巴菲特他老人家怎麼說:
1992年的信:
“盡管用來評估股權的數學公式并不複雜,但是分析師——甚至是老練、聰明的分析師——在估計未來的‘息票’時也很容易出錯。在伯克希爾,我們試圖通過兩種途徑來解決這個問題。第一,我們努力固守于那些我們相信我們可以了解的公司,這意味着他們必須符合相對簡單而且穩定的要求。如果一家公司非常複雜或者容易受到連續性變化的影響,那麼我們還沒有聰明去預計它未來的現金流。順便提一句,這個缺點不會煩擾我們,對于大多數在投資的人來說,重要的不是他們懂多少,而是他們如何現實地明确他們不知道的東西。隻要投資者避免大錯誤,那麼他或她隻需要做對幾件事。
第二,也是同等重要的,我們強調在買入價格上有安全的餘地。如果我們計算出一隻普通股的價值僅僅略高于它的價格,那麼我們不會對買入産生興趣。我們相信這種安全餘地原則——本-格雷厄姆尤其強調這一點——是成功投資的基石。”
看來,巴菲特的做法是:1、固守在自己的能力圈;2、保持足夠的安全邊際,即以内在價值的很大折扣才買入。
然而,我們是知道的,巴菲特那樣的投資大師是具有怎麼樣的商業洞察力啊(盡管如此也難免犯錯),人家是可以一眼就能看出是個胖子還是瘦子的,是幾分鐘的時間千萬、上億美元的大收購就能拍定成交的,如吾等這樣的凡夫俗子,又當如何呢?!
估值是科學,又是藝術,這話誰都會說,但實際運用起來又會如何呢?
事實求是地說,關于如何搞清楚一家企業的内在價值,我是糊塗了N年。借助于一些教科書籍,也求助于類似雪球這樣頗有影響力的财經雜志的大V、大伽們,據我的目力所及,有的也多是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或者語焉不詳,一談到這“真事兒”就“王顧左右而言他”了!
以低于内在價值的價格買入,這個道理我是默念、熟記了100遍、1000遍、10000遍了,可是一家企業的内在價值究竟是多少呢?我仍是像“糊塗的愛”那首歌中唱到的:“這,就是愛,說也說不清楚;這,就是愛,稀裡又糊塗”!
不是嗎?舉個簡單且易理解的例子:
貴州茅台這支具有價值投資者标杆意義的公司,它的内在價值究竟是多少呢?就算我們按照“隻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錯誤”這個理論說教去套一套,它的内在價值是在200元呢,還是300元,或者是400元,或者是更多呢?
我看到今天仍然沒有人能夠說清楚的,真個是一千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萬個人眼中就有一萬個林黛玉!
所以,對于愚笨如吾等這樣的投資者來說,常常感歎:内在價值這東東真是難倒英雄漢!
2、怎樣不再難倒英雄漢
投資啊,我的深刻體會就是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過程。在“價投”們的工具箱裡,我翻來翻去尋找,在這“山山水水”中轉悠N年,我突然發現原來還是它——市盈率這把工具最好用,盡管一家企業的内在價值說起來還與它目前的高低無關!
市盈率是個什麼東西呢(由于以前我寫過有關文章,所以這裡隻是略談)?
(1)直接的意義是,你投資一家企業,多少倍的市盈率即需要多少年收回回報;
(2)是市場“禦妻”(預期)的直觀表達;——有人還以為“價投”們不懂“預期”這東西呢,其實心裡門清呢,切!
(3)是市場交易的一種遊戲規則。這一條,也算是我的“發明”。
國有國規,家有家法,連王熙鳳那樣封建大家庭裡的管家都有些遊戲規劃,更何況熙熙嚷嚷、讓人眼裡放光出血的股票市場呢!
好,隻要有遊戲規則,我們便可以循着這規則往下延伸過去。
且看,一家公司的總市值=企業年淨利*PE。
這個公式告訴我們什麼呢?
一家公司的市值大小僅僅取決于兩個因素,一個是淨利的增長,一個是PE的放大。如果說淨利的增長不好預測的話,而PE則是可直觀地看到的。那麼,假設淨利“固定”住了,隻要PE的上升,便也可保證市值的放大。
那麼,股票市場有按照0倍市盈率交易的嗎?至少我大中國的a股市場沒有。實際上,不論一家企業是好是壞,是虧損還是盈利,還真是沒有按照0倍市盈率交易的,那麼,究竟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公司,市場要給予它多少倍的市盈率合适呢?這實際上又是我們這一行的“秘密”所在!
就短期來講,股票市場的交易似乎為布朗運動,無規律、規則可循,但是如果我們靜靜地去細聽市場的聲音,這個市場常常又如大自然、動物界一樣有一種令人不可思議,甚至有妙不可言的一種“合理分布”(我也找不出個合适的詞,姑妄稱之)。或者,就短期來講,市場常常表現出一種無效性,而就長期來講,市場在某些方面又似乎遵循着某種遊戲規則,表現出某種程度上的有效性。具體地講,就大盤而言,就不同的行業與不同的公司之間,市場會給出不同的市盈率區間這個“遊戲”。
明白了嗎?
這就是說,就像同在藍天下,人與人之間就不可能絕對公平一樣,不同的行業之間、不同的公司之間,市場給予它們市盈率估值是不同的,比如市場對待制造業與消費醫療股票,其市盈率這一“待遇”就常常不同。我悟明白了這一點,也是有些從大猩猩向人類進化的感覺啊!
例如,自中國股市誕生以來,上證指數市盈率的波動區間大緻在10-40倍之間波動(将來市場進一步成熟,估值中樞有可能下移)。雖然這一數字有區别(成熟國家的市場還要低),但這一“規律性”在國外的股市也多表現出這種“遊戲”特征。由此,根據市盈率,大盤整體而言是處于高估區、低估區,或者是混沌區,我們心中就有個大概了。如果說“看大盤炒個股”(我現在其實特别煩這個“炒”字,這裡隻是借用一下),這句話還有點價值話,也就是體現在這一點。
那麼,就個股而言呢?
這就是本人多年摸索的估值“真經”了,今天我也就豁出去,全抛出來了啊呵![俏皮]
以貴州茅台為例:
當2013年股價底跌至140元之下、市盈率“壓縮”至10倍左右之時(注意是我用的詞是“壓縮”,我們等待的就是市場将它“壓縮”到極緻之時,此時才是好好機會啊),我就撰文“大聲疾呼”:優秀企業的股價跌便宜了你會買嗎?(這篇也曾上今日話題@今日話題的:鍊接地址投資觀察:優秀企業的股價跌便宜了你會買嗎?)。實際上我就是用的我這個“真經”:
可以設想一下,假如10倍市盈率買入,那麼五年十年之後,市場仍然給予10倍市盈率,那麼它這些年的增長率就是自己的收益率了。根據當時判斷,貴州茅台這種“高大上”的企業長期下來保持高于國家GDP的增長率當是大概率事件,所以當市場給予它一個10倍市盈率之時,無論如何不能說是胖子了。如果将來它的增長又超預期,我上面說市盈率就是市場預期的一種直觀表達嘛,那麼好,我們就樂得享受便是了(向上雙擊嘛)。當然,現在是大家知道的,市場的”禦妻”确實是不一樣了,僅依靠估值的修複它就上漲了一倍多。
當然,現在回頭看,在當時那種“嚴峻”情況下,你可能會說:難道它就不會跌至5倍市盈率嗎?呵呵,剛才不是說了嗎?這其實就是我們這一行的“秘密”啊,即市場總會對這種消費類的企業有一定的市盈率遊戲規則的,如若不信,自己還可以與類似的國外成熟市場标的物進行一下對标。
當然,特别說明一下,這種“遊戲規則”還是要建立在基本面的分析之上的,萬不“瞎遊戲”!
再以東阿阿膠為例:
當2015年它跌至40元之時,我就多次撰文說它有很大的投資價值了,為什麼呢?因為毛估估,那時它的市盈率已下跌至18倍以下了,結合其基本面和成長性,按照我說的這種“遊戲規則”,對于一家類消費品牌的藥企來講,給予20倍以下市盈率無論如何不能說是個“胖子”吧。而且假若五年以後,市場仍然給予它18倍左右的市盈率,那麼顯然公司五年的增長率就是自己的收益率(符合自己的五年翻倍股标準)。既然是“瘦子”了,那就下手分段買入即是了。當然,現在市場對東阿阿膠的預期似乎又樂觀多了,而我本人自己說阿膠說得都有點快煩死了,早已經是“暗服阿膠不肯道”了!
我将上述這種估值方法,稱之為“簡單推算法”,如果能夠有一天可以在中國證監會申請專利,那我再去申請去啊!
當然,我知道有朋友會說,我例舉的這些均已經是“過去進行時”了,如果來點富有挑戰性一點,再例舉一個“未來進行時”的如何?
好,反正我也不是什麼大家、大伽,隻管談談理念,忌諱談個股,怕誤導了大家!
以現在進行時的複星醫藥為例,簡單推算一下如何呢?
複星醫藥現價20.97元,15年每股收益1.07元,對應的市盈率20倍。這個價位按照市場對醫藥企業的估值,并考慮到現有近500億的市值大小,當說是不高不低的樣子,而結合其基本面分析,我判斷将來它取得高于國家GDP一倍左右的增長也當是大概率事件(若實現全面小康GDP當保持在6.5%左右),而且15年其加權淨資産收益率已達14.21%。更何況,我們看到複星醫院在國内國外并購的胃口越來越大,且國際化的視野進一步彰顯。
種種研究證明,20元以下的複星醫藥絕對不能算是個胖子啦(基本符合我的五年翻倍股标準),而且這種投資型平台公司,說不定将來哪天管理層又将一些優秀企業往裡裝的,所以,在16-18元這個價位區間,我本人就吃了它不少貨。現在看它的股價似乎有與底位區漸行漸遠的意味,但是總體看,我認為這個價格區間還不當是個大胖子的區間。
怎麼樣?這種簡單推算法是不是不再難倒英雄漢?!
有人可能還會說,投資估值是科學,還是藝術嘛,你哪能如此機械地、懶惰地理解和使用市盈率呢?再進一步說,你們這些“夾頭”啊,隻會片面地理解和運用市盈率,這難道就是價值投資嗎?
開頭我就說了,本人愚鈍,而且反應也慢,多年以來如果說摸索出點“秘籍”與經驗的的話,這就是了。至于叫什麼投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簡單、實用就好。
不過,需要特别特别說明的是,我的這種簡單推算法,其實隻是适合于我說的符合那“五性”标準的投資标的。
關于五性标準,在我的電子小書《給業餘投資者的十條軍規》有所論及,這裡隻是再提一下概念,即長壽性、穩定性、盈利性、成長性、管理層有德性(行)(為方便起見,用詞并不确切)。
說得再形象一點,假如我們将選股與選擇職業來對比一下的話,我的這種方法隻适合于對公務員這種穩定單位的職業進行估值。公務員雖然掙得并不多,但畢竟有穩定的工作和現金流入,而且老了退休還有保障,相比之下,那些自由工作者,或者突然之間發一大筆财,突然之間或者他們又陷入收入入不敷出的境地。所以,對于自由工作者這種職業就不好估值。
本人小時候,特别喜歡逮鳥(那時少不更事頑皮啊,更是沒有一點環境意識啊),其中在我們這個地方,有一隻鳥我們名叫“傻瞪眼”的特别好逮(而且一旦逮住了,那種興奮勁一點也不亞于現在騎上個長牛股)。為什麼呢?你隻要在土堆上放上帶着蟲兒的夾子,根本用不着用土埋上(絕大多數的鳥可精着呢,不用土埋上夾子以隐藏起來,那鳥絕對會十分警覺的),隻要這種鳥見了,就一直飛撲下來,讓我一逮正着。
這事到今天還給我的投資以深刻啟發,即自己隻要去逮這種“傻鳥"即好,而用不着非要挑戰自己的能力極限!
其實,早在2500年前老子在《道德經》裡就說過我們人性的這一毛病:“大道甚夷,其人好徑”,意思是說,本來有平坦的大道,人們啊還專門喜歡找那些曲曲彎彎的路徑去走。投資嘛,找不到捷徑,咱就專找那平坦的陽光大道不就行了,根本沒有必要去挑戰珠姆朗瑪峰(據報道說在珠姆朗瑪峰上的屍體遠比登頂成功者多啊)。好在,股市的可愛之處,它常常給我們提供這種能夠看明白的、容易“逮住”的機會,這就足夠足夠了!
3、透支一年買入法
熟知我的朋友知道,我曾經說過“先結婚後戀愛”買入法,即如果看好了某家上市公司,則可以先買入它一部分,這樣便将自己“拴”住不再三心二意,增加了自己研究的動力與專注。這個道理太好理解,因為投入錢與沒有投入錢的區别,就像談戀愛時“帶電”與“不帶電”的區别一樣啊!
庶不知,我還有一個買入法沒有兜售出來:“透支一年買入法”!
這是什麼意思呢?
久在股市中待的人,有一個問題最讓人糾結:其實好的企業、好的商業模式,我們有時是不難發現的,而且好公司本身就是稀缺資源,且股市上個個是精靈鬼,早就一雙雙眼睛盯着呢。所以,造成這些稀缺資源公司的估值,還真像中年人的褲腰很難減下來。我們的心情呢,也經常就像那個愛吃腥的小貓,面對着“皮球”無從下口啊!有些大牛股、長牛股其實就是這樣永久地錯失的!
怎麼辦呢?那好,咱就來個“笨鳥先飛”,透支它一年的估值買入如何?
要知道,對于一家公司幾年之後的成長确實難以把握,但是對于它一年半載的增長,因為有着季報、半年報的參考,加之企業增長的慣性,那麼還是相對容易判斷的。如是,我們豁出支“透支”一年的持有時間成本,然後再給它進行估值(或者按照上述簡單推算法),那麼有時也差不多等到買入機會。
比如,我前兩年對于同仁堂的買入成本是14元多,後來加倉成本至18元之多(毛估估市盈率掉在25-30倍左右),現在看來似乎已上漲不少,其實當時我就是運用的這種“透支一年買入法”。運用這種方法需要是分批買入:進一步跌下來了,自然是正中下懷;上漲上去了,也樂得享有浮盈收益。
當然,這種方法預估到怎麼樣的一個平衡點,這還需要自己掌握,而且還真是個藝術活兒。但是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即由于我們本來就是計劃“透支”一年期的,所以,一旦買入了,因為有早一年的持股期限,心态上便可以視其漲跌如浮雲了。
同時再重申一下:使用這種方法進行估值,其支撐點還是要建立在我的“五性”标準之上,切不可到處亂“透支”去啊!
4、估值的“出發點”究竟放在哪
本人不才,但有常常喜歡作終極的思考,比如,談到對一家企業的估值,我思考的終極問題是:就像企業要明晰自己的商業模式一樣,我們在股市上的賺錢的模式究竟有哪些呢?這個問題如果搞不清楚,或許說明我們是在稀裡糊塗地賺錢。
(1)賺估值修複,即PE放大的錢;有點類似于格式投資法。
(2)賺優秀企業價值增長的錢,即依靠企業的優秀商業模式賺錢,包括分紅的錢。
除此之外,作為投資人還有别的賺錢模式嗎?應該說沒有了。
但是曾經在好長的時間,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是先賺市場估值修複的錢,還是賺企業價值增長的錢呢?
如果是第一種,但是如果市場長期處于“不應期”,且不要說如小日本那樣股市失去的20年,就是10年怕是絕大多數人熬不起、熬不住的。股市上什麼事也可以發生,一想這一點,也經常吓出我一身冷汗啊!
有鑒于此,我們的賺錢模式出發點當立足于模式2,當然出現模式1,也樂得照單全收,所謂雙擊。在這種終極思考的前提下,再去進行估值計算,自己認為才真正叫有的放矢【啥事,包括估值這種藝術活,如果沒有大的路線、方針指導着,也容易變成無頭蒼蠅亂沖亂撞啊)。
行文到此,這裡還是要重複我自己快說了100遍的那段“名言”:
“與其預測風雨,不如打造諾亞方舟;
與其猜測牛熊,不如見便宜了便分段買入,并以年為單位堅定持有。
投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定要放在優秀且低估的企業身上,切不可寄托于牛市大潮的全部上漲之上。”
不要以為這段話說起來很輕松,實則是我“悟道”多年才明白的道理呢!
這段話實際上就告訴我們,在股市上投資,最大的“甜點”(由痛點變甜點),其實就是賺“優秀且低估”的錢,即:這兩種賺錢模式我們都要,但是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放在第二種賺錢模式上,特别是就長期投資而言。
實現了以上“融合”,或許才是投資的最高境界!
若達到這種最高境界,在操作實踐上,還需要牢牢把握我反複說過的“三個重要機遇期”:
(1)整體大熊市極度低迷期。此時泥沙俱下,好壞一起殺,這時就不再是河中釣魚,而是沙灘揀魚,還用得着做什麼精确的估值嗎?!大膽地買入就是了!
(2)優秀企業一時“王子”遇難。如果判斷着它還是具有“王子”的品質,你就當“雪中送炭”人去吧。正所謂:投資如做人,與其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3)長牛股階段性深度調整之時。唯有此種時機,需要運用前面說的那種“簡單推算法”或“透支一年買入法”。雖然,這個時機不如前兩種時機“透人”,但也不失為一種補救辦法。
不過,行文至此,我還要弱弱地問一句:
遠的不說,去年的股災種種,今年初的融斷被廢,自己認為就有這種機會,但是你抓住這些機會了嗎?如果沒有抓住,又是為什麼呢?[俏皮]
投資有時就是要有這種“内省”的功夫,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如果扪心自問,自己常常犯的錯誤是,明明心裡明白是好機會可就是下不去手去抓,那好,還是繼續修行去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