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退隐的原因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退隐的原因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5 10:06:26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退隐的原因(陶淵明千古鴻文)1

趙孟頫書法作品《歸去來兮辭》節選(資料圖 圖源網絡)

而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易安”二字就是出自《歸去來兮辭》中的“審容膝之易安”一句。不知李清照喜歡淵明此文,是不是從小受了父親的影響。

由于淵明這篇“辭”大量使用“兮”字,而“兮”字又是“楚辭”(騷體)的特點。因此很多人都認為淵明《歸去來》是出自楚辭的。但淵明此辭和楚辭的風格實在是差得很遠。朱熹說:

《歸去》一篇其詞義夷曠蕭散,雖托楚聲,而無尤怨切蹙之病,實用賦義,而中亦兼比。(見明郎瑛《七修類稿》)

明代孫月峰評、闵齊華注《文選》時也比較說:

風格亦本《楚騷》,但《騷》侈此約,《騷》華此實。其妙處乃在無一語非真境,而語卻無一字不琢煉,總之成一種沖泊趣味,雖不是文章當行,要可稱逸品。

他們認為淵明此辭不是“文章當行”,大概就是認為淵明學楚辭但學得不像。然而學得不像并不等于不好,還是清代劉熙載說得貼切:

《歸去來辭》不必學《騷》,而皆有其獨至處,固知“真古”自與“摹古”異也。(《藝概》卷三《賦概》)

至于《歸去來兮辭》和《離騷》的情緒、風格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别呢?清代林雲銘分析得很到位:

細味其中音節,《騷》哀而曲,此和而直。蓋靈均于楚為宗親,宜存一副思君熱腸;元亮于晉為遺老,第留一雙逃世冷眼。一則為箕、比,一則為夷、齊,所處不同故也。(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初編》卷四)

靈均指屈原。林雲銘認為,屈原是楚國王室宗親,就和商朝末期的箕子、比幹一樣,隻有進沒有退,隻能選擇為國盡忠而不能選擇歸隐。而淵明則與伯夷叔齊一樣,對新政權可以選擇不合作的态度。

這篇文章為什麼叫“歸去來”呢?林雲銘認為,陶淵明離開彭澤縣,這是“歸去”(文言中“去”是離開的意思),而他回到南村,這是“歸來”,合而論之就是“歸去來”。毛慶蕃評選《古文學餘》也采取了這個說法:“于官曰歸去,于家曰歸來,故曰歸去來。”但今天的學者大部分認為“來”是虛詞,是語氣助詞,沒有實際意義。

《歸去來兮辭》不算太短,對于憷頭讀長文章的人,金聖歎出了個主意:

古人長文,皆積短文所成耳,即如此辭,本不長,然皆是四句一段,試隻逐段讀之,便知其逐段各自入妙,古人自來無長文能妙者。長文之妙,正妙于中間逐段逐段作短文耳。”(日本安藤秉《文章軌範纂評》卷七引)

那你就可以把《歸去來兮》以四句一段這樣逐段品味,大概就不覺得冗長了。不過四句一段,這也太碎了。《歸去來兮辭》是押韻的,淵明一共換了五次韻,那麼也就是說淵明用韻腳把此文分成了五段。現在有些本子選《歸去來兮辭》,将其分成四段,第一、二段沒有按韻腳分。第一段隻到“覺今是而昨非。”大概編選者覺得開頭到這都是說歸隐的心理的,下面從“舟遙遙以輕飏”開始就是說歸隐的具體行動了。但如果按淵明韻腳劃分,那麼從開頭到“很晨光之熹微”是第一段,是寫從彭澤回家路上的心情及所見。下面“乃瞻衡宇”,就看見自己的家門了,自然另起一段了。不過“攜幼入室,有酒盈尊”和“引壺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顔”雖然換了韻,但從意義上講還是接得很緊的,因此我們就将其合并為一段。由于很多人都會背這篇文章,所以我就不做過多的文字上的解釋了。隻是結合原文,提一提古人比較有代表性的評論。

歸去來兮,田園将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怅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對于開篇“歸去來兮”四字,文章用了兩次,而最後一段以“已矣乎”開始,清代吳淇在《六朝選詩定論》中分析其作用頗為到位,他說:“‘已矣乎’,用代‘歸去來兮’四字,蓋前用‘歸去來兮’一喚,如夢初覺;至于歸去來未久,猶恐是夢非覺,再用一喚;至此已久,是覺非夢,不須再喚‘歸去來兮’,隻用‘已矣乎’,見死心塌地遁世無悶矣。”

而對于“田園将蕪”,林雲銘提出:“篇首‘田園’兩字,是通篇綱領。” 吳淇也說:“‘田園’二字,作兩大柱。”為什麼說“田園”是兩大柱呢?因為第二段寫回家,寫的是“園”(如“三徑就荒”就是說園荒蕪了),第三段寫耕種西疇,寫的是“田”。

而對于“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怅而獨悲”這兩句,宋許顗認為“是此老悟道處,若人能用此兩句,出處有餘裕矣。”(《彥周詩話》)所謂出處有餘裕,就是指無論是出仕還是歸隐,心态都會很平和的。關于淵明的出處,清代邱嘉穗則認為這篇文章是說自己要躲避東晉末期官場的混亂,并傷感晉将滅亡,他認為文中的很多詞句都寄托了這個意思。[注2]

對于“覺今是而昨非”一句吳淇認為這是全篇的主腦,他說:“通篇以‘覺今是而昨非’為主。”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今是”指歸隐,“昨非”指居官。這句不隻是淵明這一篇文字的主腦,更是他一生的分水嶺。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顔。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将入,撫孤松而盤桓。

前面引朱熹的話,說本文“實用賦義,而中亦兼比”,意思是本文以叙事為主,中間偶爾也用了比喻的手法。這第二段就很符合朱熹的論述。比如“雲無心以出岫”比喻自己離鄉做官本無心之舉,“鳥倦飛而知還”比喻自己厭倦了官場而歸隐園田。在同一時期的《歸園田居》中,淵明也用了類似的比喻:“羁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宋代葉夢得評價“雲無心”兩句說:“此陶淵明出處大節,非胸中實有此境,不能為此言也。”(《避暑錄話》卷上)

而對于這段結尾處的“孤松”,元代吳師道在《吳禮部詩話》中說:“(松)皆以自況也。人但知陶翁愛菊而已,不知此也。”(淵明愛菊愛松,見本書《菊解制頹齡》章)而“景翳翳以将入,撫孤松而盤桓”,描繪出了在太陽将要落下的黃昏時分,淵明獨撫摩孤松的場景。日往往是帝王的象征(如“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落日則是王朝沒落的象征;松是後凋之樹,總用來比喻堅貞守操之士。因此人們很容易從這幾個意象聯想到淵明對晉王室将要滅亡的憂慮,以及對自己決心做晉之遺民的決心。雖然我們不願穿鑿附會,但從淵明的出身以及所處時代背景來看,他有這種想法也是十分可能的。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複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岖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陶淵明是個非常講究親情友情的人,也是個愛彈琴愛讀書的人。因此這段“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就特别值得注意。清代伍涵芬認為,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使人讀來有翩然欲仙之感,如果沒有這“悅親戚”之兩句的話,那麼我們都要懷疑淵明是“孤僻一流”了。[注3]也就是說,正是因為淵明人情味特别重,他才不是那種不進人情的孤傲隐士,或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

至于淵明為什麼會在“善萬物之得時”的時候,忽然“感吾生之行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就請您閱讀後面《誰解歸去來》一章吧。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退隐的原因(陶淵明千古鴻文)2

臨清流而賦詩(資料圖 圖源網絡)

已矣乎!寓形宇内複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複奚疑!

“富貴非吾願”好理解,“帝鄉不可期”一句便有歧異。“帝鄉”一詞指的是仙境,出于《莊子·天地》:“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于帝鄉。”但古代不少人都認為這個“帝”字是雙關,明指神仙,暗指晉朝的皇帝。那麼“帝鄉”就是指“晉王室”或“晉政治集團”了。要說呢,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但如果說這句隻是指“求仙不可能”也行,因為淵明有很多詩都說過這個意思,比如《形影神》的“我無騰化術”——既然淵明沒有“騰化術”那麼“帝鄉”(仙境)自然是不可期望的了。

對于“歸盡”二字,吳淇認為一指淵明壽命将盡,一指晉王室氣數将盡。而且他認為,正是因為陶淵明有這種忠貞之心,所以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隻把一個隐士去世作為曆史大事記錄下來了,這個人就是陶淵明。

而清代方宗誠結合第一段和最後一段中的句子,參合《孟子》一書來解讀淵明的人生: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怅而獨悲”,即《孟子》從其小體之意。“寓形宇内複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即從其大體之意。“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複奚疑”,即君子居易以俟命、無入而不自得之意。(清方宗誠《陶詩真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