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線糊(mī-suànn-kôo)起源于福建泉州,是福建閩南地區和台灣地區的風味小吃,呈糊狀,是由細面線、地瓜粉制作成。先将水煮開,放入番薯粉和調料、面線。一般為早餐食用,也可以當做點心和夜宵,就着油條跟馬蹄酥吃。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閩南地方風味。
做法用料
面線糊一般可加入多種配料如大腸、小腸、蝦仁、豬肝、鱿魚、鴨心、豆腐、鹵蛋、煎蛋(蛋都是剪碎後加入)、醋肉(炸肉片)、香腸、香菇、等等。
配料
1、主料:精制面線75克。
2、輔料:蝦糠150克,豬骨湯1000克,熟魚肉200克,精鹽15克,味精6克,澱粉50克,胡椒粉、芫荽、小蔥、白酒(浸泡過當歸)适量。
·特 色:此面線糊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閩南地方風味。
步驟1
将蝦糠包紮于紗布中放入1000克清水鍋中,用中火煮半小時,撈起蝦糠後,湯汁過濾待用。把熟魚肉撕成絲。
步驟2
鍋置旺火上,倒入豬骨湯和用蝦糠煮過的湯汁,澆沸。将精制面線稍撚碎放入沸湯鍋中,加入精鹽、味精調準味。澱粉調水徐徐舀入鍋中,并不停推勺至面線浮起,鍋中湯汁成糊狀即可。
步驟3
用餐前可根據各人的口味,加入鹵大腸、小腸以及各種熟食品和油條,食用面線糊時撒上胡椒粉、芹菜末、小蔥、白酒以及鹵汁,味道更美。
曆史故事
傳說,面線糊的産生也跟艱苦的生活有關。乾隆下江南時,來到一個叫羅甲村的小村莊。那時正值糧食短缺的時候,村民全都窮得揭不開鍋。為此村民急得是團團轉,實在想不出要弄什麼吃的來招待皇帝。乾隆在一秀才家門口下了轎,村裡人都替秀才捏了把汗。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在牆角找到一些往年豐收時啃剩的豬骨頭和魚剌,洗幹淨後下鍋熬出一碗湯,又去櫃子裡掃出一把面線碎和一把木薯粉,和着就做出了一碗面線糊。乾隆吃後,感覺味道非常鮮美,馬上問這“龍須珍珠粥”是用什麼做的?這秀才妻子真是巧,立即大膽回答,這是祖傳秘方,用上等面線和特等精制地瓜粉加工而成。秀才妻子立即回答,這是用上等面線和特等精制地瓜粉加工而成。皇上大大賞賜這個巧媳婦,面線糊也就這樣傳開來。
這富有傳奇色彩的面線糊來曆故事,被人樂道,但是否真實已無從考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