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婵娟,燈火輝煌。
中國人一向内斂,
但元宵節可是難得“鬧”起來的日子。
這兩天肥鄉的城區村莊,
都洋溢喜慶熱烈元宵之“鬧”,
今天晚上,按照咱們肥鄉的老習俗,
大人們煙火放起來!
孩子們燈籠提起來!
老人們年燈點起來!
明亮映月的人間十五,就這樣到來啦!
今天咱們随着肥鄉民俗散文,
回味下我們肥鄉的老年俗,
美好的元宵佳節,走起!
提燈籠
沒有城市裡缤紛絢爛的焰火,沒有成串燈籠點綴的大街,更沒有喧嚣熱鬧的人群,安靜的小鄉村裡,孩子們依然快樂,打着小小燈籠,約上左鄰右舍的夥伴,走街串巷一路歡笑。小時候的元宵節,你是這麼過的嗎?
根據肥鄉傳統習俗,每年正月初五至正月十五,舅舅都會給外甥送燈籠,直到小孩12周歲為止。歇後語“外甥打燈籠——照舊(舅)”就來源于此。正月十四、十五和十六是打燈籠最熱鬧的三天。到了正月十六晚上,孩子們将燈籠互相對打,燈碰燈、燈打燈,但不惱怒。因為按照傳統習俗,元宵過完要把燈籠打爛、燒毀圖個吉利,第二年将會收到新的花燈。
孩子們用蠟燭互相點亮燈籠。嬉笑、打鬧、碰燈,燃燒的燈籠預示了新的一年紅紅火火,兒時記憶中的年就是這樣劃上完美的句号。
點年燈
說到,正月十五,就不得不說年燈,她流傳于我的故鄉冀南一帶,是用蒸好的黍子面做成的既可點亮祈福又可食用的年俗食品。而年餅,則是用蒸好的黍子面裹糖煎制的一種又香又甜又軟的面餅,是過年時不可或缺的風俗年味。
年燈是在元宵節時點的,十四晚上是試燈,十五晚上是點年燈,十六晚上叫點乏燈。元宵節這個關于燈的傳統節日,在冀南一帶也叫小年。在我的故鄉肥鄉,元宵節時不僅要點煙花、點燈籠,也要點年燈。故鄉人說,十三蒸燈,揚場有風,是催人勤謹的一句諺語。婦人們将黍子面兌溫水和勻,然後揉成窩頭狀放入蒸籠,蒸籠冒汽後蒸半小時即成年面。但這還不是成品的年面,須在這半成品年面上再灑些白面和勻,否則就會又軟又粘,面涼後也會變得格外的硬。年面蒸好後,就要将年面做成年燈了。拽一塊年面揉成圓柱狀,用刀切成一截一截,然後将一端蹾實作底子,将另一端用手捏出用來盛油的凹槽,這年燈就算是做成了。除此之外,婦人們還要用靈巧的手做一個鴨子樣的年燈、一個雞樣的年燈和一個狗樣的年燈,這三個年燈也都有油槽,不過隻在元宵節的晚上點。
待到十四晚上試燈的時候,婦人們将棉絮卷成燈芯插入年燈的油槽中,接着把植物油倒入油槽并點燃燈芯,然後将這一豆豆光亮放到各個神位前敬以衆神,祈求吉祥。人們将鴨子年燈置于碗中放到水缸裡,将雞年燈放到鍋台上,将狗年燈放到狗窩上。舊時的說法是,鴨子年燈熄滅時頭朝向哪個方向,哪裡來年便風調雨順,雞年燈可防鍋台招引螞蟻,狗年燈可護佑家狗平安。元宵節的晚上,家家戶戶屋裡屋外燈影閃爍,遠遠望去,一派祥和而溫馨的景象。這搖曳的昏黃的燈光,溫和而沉靜,使人感到溫暖,感到踏實。尤其是水缸裡的鴨子年燈,馱着一豆燈光在水面上靜靜地浮動,映照出滿盈盈的一缸光亮,清澈而安詳,叫人留戀。
關于年燈,故鄉還有一個說法,元宵節,頭一次過年的嬰兒要看七家年燈,而且是不同姓的七家,據說看過七家年燈之後孩子就會更加眼明、聰慧。于是,元宵節的晚上,年輕的母親們抱着孩子急匆匆串門看年燈的情景,也成為故鄉元宵節裡的一道流動的風景。
去雜病
烤雜病在鄉間又稱烤年燈,肥鄉,是在清早來烤雜病的。按傳統的說法,烤雜病得在太陽出來前的大清早進行,否則就不靈驗了。這其中的意思,大約是說太陽出來就是新的一天和新的一年了,百般雜病得在新的一年到來前烤淨,這樣來年才能不生雜病。
鄉人将柴草或自家能燒的破舊家什放到院門外點起篝火,據說烤過篝火之後身體就會健健康康,遠離疾病之苦。這篝火有的人家自起一堆,有的好幾戶人家合起一堆。小小的村莊四處升起細細的青煙,以及熱鬧過後靜靜的火堆的一絲的落寞,當是鄉間一幅别有風味的風俗畫,淡淡的而又富有生活氣息,韻味無窮。
“正月靈,二月靈,正月十六烤雜病,烤到哪兒哪兒不疼。”念誦完畢,烤雜病便正式開始了。孩子們抑或是讓母親為自己烤,抑或是各自自己烤。烤到哪個部位,便把哪個部位朝火堆就一就,靠一靠。烤雜病的時候,婦人常常還要念誦:“烤烤頭頭不疼,烤烤胳膊胳膊不疼,烤烤腿腿不疼。”拙樸的話語裡道出了最樸素的願望——願家人在新的一年裡健健康康。在所有的部位當中,頭是最重要的,除了烤,還要用梳子在頭上梳理幾下然後朝火堆甩一甩,似乎這樣就把雜病甩入火中焚燒淨盡了。待年燈烤熟了,大家便要吃年燈的,因為按照說法吃了年燈眼睛會更加明亮。孩子們常常吃了一個還不夠,争着搶着要吃好幾個,因而常常吃得滿嘴黑末。吃年燈的時候,須将燈芯拔出投入火中,否則可能招來病邪。對于烤雜病來說,孩子、老人和病人是重點人群,有的還要将孩子的棉襖棉褲烤一烤,以圖健康和吉利。
一起回味了元宵節的老年俗,
趕緊把自家燈籠提上,
年燈點上,早點睡覺,
明天起來烤雜病喽~
肥萱萱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夢想圓圓,生活甜甜,
撸起袖子,加油幹~
作者簡介
鄭永濤,筆名土生,男,1984年生,河北邯鄲人,畢業于江西大宇學院中文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邯鄲市作家協會理事。作品散見于《解放軍報》、《法制日報》、《中國婦女報》、《語文學習報》、《作文周刊》、《河北日報》、《河北法制報》、《河北農民報》等多家報刊。曾在北京空軍某部服役。
本文綜合編輯自其《年燈年餅》、《烤雜病》,還有張思思的《正月十五鬧花燈》,感謝原創好文!
編輯:李笑波 審核:張海印、李運強
轉自微觀肥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