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賞析天淨沙秋思最後一句

賞析天淨沙秋思最後一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2 01:31:58

賞析天淨沙秋思最後一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關于這首小令句子意象的組合,學者王富仁提出過一個富有啟發性的意見他認為,名詞與名詞直接排列,“避免了大量動詞的出現,使整體的畫面更像一幅幾個事物形象各自分離的景物畫這對于遊子内心的寂寞有很明顯的暗示作用”在他看來,松散而不緊湊,恰恰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一種特殊效果,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賞析天淨沙秋思最後一句?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賞析天淨沙秋思最後一句(兩曲天淨沙秋思或不同)1

賞析天淨沙秋思最後一句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關于這首小令句子意象的組合,學者王富仁提出過一個富有啟發性的意見。他認為,名詞與名詞直接排列,“避免了大量動詞的出現,使整體的畫面更像一幅幾個事物形象各自分離的景物畫。這對于遊子内心的寂寞有很明顯的暗示作用”。在他看來,松散而不緊湊,恰恰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一種特殊效果。

但我想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問題。

我認為,恰恰是前三句沒有動詞出現,名詞與名詞直接排列,可以在一句中容納多個物象,形成的整體意象就相當的密集。從實際的閱讀經驗來考慮,讀者屢屢欣賞前三句,不正是因為這種句式構成了言簡義豐的意象密集效果嗎?許多古代文學的教科書,不是以此來提示讀者的嗎?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當“夕陽”、當作為“斷腸人”的抒情主人公出現時,這種句式突然被改變了。我們當然可以說這是為了獲得一種疏密變換的節奏感。但如此泛泛之論,意義不大。關鍵是,這種節奏變換到底意味着什麼?

這裡有幾點,值得我們考慮。

首先,前三句的名詞排列,基本是空間的組合,而後面兩句引入了時間的動态發展,這樣,前三句在本質意義上是構成畫面感的場景,隻有四、五兩句才是主人公活動的情節。如果一般認為前面是寫隐含人物的眼中景,後面則是寫人物直接的心理活動乃至獨白式感歎。并不能否認,在内容推進過程中,有了時間滲透到空間的基本事實。

其次,從整體結構看,這首小令也可以視為生命體與環境的安頓問題。在老樹安栖的昏鴉和在家之人成為一組,在古道的瘦馬和在天涯的人則為另一組。但微觀深入,就可以看到,生命的主體,比如“昏鴉”“人家”和“瘦馬”,都處在每句的結尾部分,是隐退在畫面中,構成景物的一部分。而“斷腸人”,被作者提到了所處那一句句子的最前,從而在詞語的組合關系中被鮮明凸顯了。這樣寫,使得同為生命體的安頓問題,在不同層面思考可以獲得不同的意義。

再次,我們雖然會理所當然地把前二句視為斷腸人的眼中景,把古道視為他所行走的,瘦馬視為他所牽或所騎的,但是,前三句的工整性,形成相對的自我封閉,從而在形式上把四、五兩句相對松散的結構割裂了。學者陳伯海曾指出,夕陽西下和在天涯,可以視為斷腸人處身的時和地。因為時空自身的圓滿自足,從而把這位斷腸人從之前三句密集的意象中割裂出去,并用一個動詞的“在”,把他固定在一個無所依傍的天邊世界。結果是,前三句景象在空間上依次向斷腸人的逼近,形成一種空間的也是心理的邏輯鍊,但小令詞語和句子的特殊組合,卻造成了“斷腸人”從密集意象中步步後撤,最後凝固在一個沒有任何物象可以依傍的空洞的天邊。

如前所述,王富仁認為物象的各自分離有可能暗示了遊子的寂寞,這一觀點對筆者是有啟發的。但筆者思考的結果是,小令詞語的邏輯發展,卻讓在天涯的“斷腸人”已經無物可言了。這樣,前三句密集之物構成的意義,哪怕是分離的意義,最終被在天涯的“斷腸人”那裡徹底颠覆了。一句舒緩的“夕陽西下”,隔開了前三句,讓密集的意象,成了真正外在于抒情主人公心靈的物的世界;而人被凝固在天涯的一種感覺,既是空間的,也是心靈的,是無所逃遁的。不同于前三句意象的密集和具體,“天涯”作為物的抽象化和空洞化,彰顯了心靈的無所依傍,呈現了語詞的松散緊湊與物象的疏密間複雜的辯證關系。

學者們在論到這首小令時,往往還會拿它與白樸的《天淨沙·秋》做比較,以此凸顯馬緻遠小令的情景交融特點(盡管“秋”與“秋思”的主題,在情景交融上本來就該有差異)。雖然這樣的比較,對理解馬緻遠這首小令幫助很大,但也帶來一些不該有的誤解。

例如,學者霍松林的觀點是:不妨看看白樸的《天淨沙·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這裡有更多的秋景,卻很少秋思。景中寡情,就不可能像馬緻遠的《天淨沙·秋思》那樣具有動人心魄的藝術魅力。學者孫紹振則認為:白樸的《天淨沙·秋》五句都在描繪風景,停留在視覺感官上……尤其最後兩句,完全在玩弄色彩(青、綠、白、紅、黃),甚至給人以為色彩而色彩的感覺……文字的色彩脫離了人的情感,就難免空洞了。

我不認為白樸的小令是有景無情。把這首小令與馬緻遠的“秋思”做比較,會發現一個有趣的差異,就是“秋思”整篇雖然有密集的景象,但就是沒有提到秋天的斑斓色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讀者往秋天的明快這方面去聯想。而白樸這首則不然,它前半首接近于馬緻遠的無色彩描寫,感覺也是孤寂落寞的,但由飛鴻帶來的一點生機,突然轉變為滿眼的色彩斑斓,從而産生了生命的絢爛感。如此,不同于馬緻遠“秋思”愁緒的層層深入(中間還有跌宕頓挫),白樸的“秋”有一種情緒上的由低沉向昂揚的逆轉。從某種意義上講,白樸所表現的情緒,要比“秋思”的那種單一性更複雜些。但由于白樸在前三句的描寫中缺乏景象的聚焦,比如,“殘霞”“輕煙”未必能統一在孤寂的愁緒中,使得開始的孤寂情緒沒有很好凝聚起來,這樣,之後完成的情緒逆轉就無法給人以深刻的沖突感。(詹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