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程思明
黑眚物怪的傳說
公元1512年,為明代正德七年,就在這一年冬天,固始縣的一些居民聲稱,他們最近經常會被一種不明來曆的怪物襲擊,盡管因為天黑而無法看清怪物的模樣,但據說每一個被它襲擊過的人,他們身上幾乎都留下了鳥爪般的傷痕。幾天之内,怪物襲人的消息便在整個縣城蔓延開來。從那之後,每當夜幕來臨之際,人們就設法集聚在一起,以便随時應對怪物的出現,如果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他們就會随時用敲擊金屬器皿的方式來驅逐它。①
差不多同一時間,在與固始縣相鄰的商城縣以及同屬汝甯府的羅山縣,也發生過類似事件。事實上,正德七年(1512)發生于固始、商城及羅山等縣的離奇事件,隻是當時遍及華北五省怪物襲人傳言中的一小部分。②有關于該事件的傳播路徑及時間先後,明代學者沈德符(1578-1642)描述道:
先是正德七年六月,黑眚見于河間順德及涿州,夜出傷人有死者。俄又見于京師,形赤黑色,大者如犬,小者如貓,若風有聲,居民夜持刁鬥相警,達旦不寐,逾月始息。既又見于河南封丘縣,其狀亦如之,此黑眚也。③
眚(shěng)最初見于先秦時期,原義是眼睛生翳,後來引申為日月之蝕,因此,眚也廣泛特指災異。在漢代經學家伏生所作的《五行傳》中,按照五行(木、金、火、水、土)的分類體系,将君主的行為規範分為“五事”,将異常的自然現象尤其是災害分别歸因于五行之氣失衡的結果。
在儒家學派的學者看來,君主如果違背“五事”規範之中的某一項,就會對相對應的五行之氣産生不良的影響,從而帶來一系列的災禍。④由于在五行理論當中,”水”對應着五色中的“黑”和五官中的“耳”,因此,黑眚出現的根源在于“水失其性”,這種原因是由于君主“聽之不聰”造成的。
▲日本漫畫家水木茂所繪黑眚
明清時期,地方志中大量記載的祥瑞、星象和災異,顯然并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自然現象,而是編纂者們有意将統治者的個人德行與災異現象聯系起來,目的在于使君主戒惕謹慎,使國家進入理想軌道,就像明代《固始縣志》的編纂者所強調的那樣:“今曰災異,國之禍也,幹戈所及,霜雹所隕,天人并至,民受其殃,王者側身修行,蓋為民耳。”⑤
台灣學者邱仲麟的統計顯示,明代的黑眚事件有兩個高峰,第一個時間段集中出現在正德年間的華北地區,可能與該地的動亂有關。另一個時間段主要出現在嘉靖年間的東南沿海地區,大概與倭寇有一定的關聯。⑥
邱仲麟的判斷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早在黑眚發生前的幾個月,固始縣就遭遇了河北霸州劉六、劉七起義軍的進攻,這場前後持續三年的起義最初是在正德五年(1510年)爆發。據稱,起義軍兵分兩路,東路由劉六、劉七、齊彥名統領,活動于山東地區;西路由楊虎等人統領,活動于河南地區。
正德七年(1512)正月,起義軍中的一支在劉惠、趙遂、劉六和齊彥名等人的領導下轉戰于安徽、河南等地,他們先是攻破了固始縣的城牆,焚燒了縣署,與當地軍民發生激烈沖突,緊接着又在當地一個叫朱臯的渡口屯兵,并打算借助水運抵達九江、安慶等地。
雖然最終起義軍是在朝廷派來的平賊将軍仇钺(1466-1522)及右佥都禦史陸完(1458~1526)的追堵下敗走,但無數參與抵抗的固始軍民在這次戰役中傷亡。⑦可想而知,由此産生的失親之痛、對官府失能的憤怒,以及摻雜腐臭氣息與夢魇畫面的可怖回憶,讓戰後的地方社會被各種集體恐慌的氛圍所籠罩,借用荷蘭著名漢學家田海(Barend J.Ter Haar)的話說,這些“由地方動亂、叛亂和(或)地震造成橫死等外部環境引起的更加普遍化的憂慮氛圍,是黑氣和(黑)眚故事通常根植的土壤,這些故事又進一步引發了大規模恐慌。”⑧
▲清代《重修固始縣志》将正德七年黑眚與霸州賊黨(劉六、劉七起義)并列排列
我們注意到,地方官員們雖然不會像傳統士大夫那樣把黑眚的出現解釋為王朝覆滅前的征兆,但往往會認為,一些因叛亂所帶來的災難與黑眚的出現有莫大的牽連,關于這個現象,蔡良升解釋說,“黑眚的出現象征着流賊入侵的先兆,這有可能是地方官員在面對流賊作亂,無法有效控制的窘境下,順勢将其發生的原因推給物怪黑眚,即畢竟人力無法對抗物怪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并非地方官員的疏失。當然,這當中所隐含的,還包括地方官員并不認為自己施政失德而招引物怪,而全是流賊入侵所自然會出現的象征。”⑨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特地把目光轉向地方志編纂者的視角。例如,成書于嘉靖年間的《固始縣志》的編纂者就不時向人們抱怨,由于該縣地處三省交界,且相距省内其他郡縣較遠,以至于周遭郡縣的盜賊經常出沒其間,居民生命及财産受到侵擾。這名編纂者還記錄到,地方官員是如何不作為而緻使當地陷入危險境地:
是故南北通六、颍,多巨寇;東抵霍,多俠族;西屬州,多悍卒。嗟夫!六、颍之寇,踰山涉淮,而掠我邊鄙,令不及追,霍之俠,聚盜入境,而焚我室廬,令不能往讨,州之卒,持檄而來,擾我婦子,令不敢問。噫!令之罪也,然亦有不盡,由令者,則責将誰歸哉?噫!⑩
這些史料有助于證實,明代時期固始不時遭受流民侵略,盡管有着現實的客觀問題,但更多的是與地方官員的腐朽無能,毫無作為有很大的關系。正如這名編纂者最後所發出的追問,如果這都不算是地方官員的失職,那麼緻使地方治安混亂、盜賊猖獗的責任又該由誰負責呢?
不出所料,由傳統士大夫、地方官員、方志編纂者及百姓,在面對怪物襲擊所引發的集體恐慌而采取的不同策略,是導緻此類謠言周期性傳播的直接原因,這其中既有地方官員的不作為,也有民衆大規模群體恐慌所引發的連環效應,而這不僅是固始一縣在面對此事中的消極态度,在當時的江南地區,地方官員緝拿僧道、術士用以尋找替罪羊的方式,後來也被證實未能有效抵擋謠言的進一步傳播。在此背景之下,黑眚謠言分别于公元1476年和公元1537年兩次傳入明代皇宮,并且引發一系列的政治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
參考文獻:
①[清]包韺纂修:《固始縣志》卷之九《災異》,清順治十七年(1660)刊本
②[明]萬炯修、張應辰纂:《商城縣志》卷八,明嘉靖刻本;河南省水文總站編:《河南省曆代旱澇等水文氣候史料》,1982年,第449頁
③[明]沈德符:《萬萬野獲編》卷二十九,清道光七年(1827)姚氏刻同治八年(1869)補修本
④許哲娜:《傳統君權思想演變與五色符瑞、眚祥符号興衰》,《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年,第5期
⑤[明]張梯修、葛臣纂:《固始縣志》卷九《雜述》,明嘉靖刻本
⑥邱仲麟:《黑夜與妖眚——明代社會底層的物怪恐慌》,台灣:《明代研究》第10期,2007年,第24頁
⑦[清]謝聘修、 洪亮吉纂:《重修固始縣志》卷十五《大事記》,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⑧[荷]田海:《講故事:中國曆史上的巫術與替罪》,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第206頁
⑨蔡良升:《造化之異與正:明清物怪黑眚信仰演變》,台灣:暨南大學曆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1年,第99頁
⑩[明]張梯修、葛臣纂:《固始縣志》卷二《輿地志》,明嘉靖刻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