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禮記注釋閱讀

禮記注釋閱讀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2 23:24:51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于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書中内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學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 。

禮記注釋閱讀(禮記原文譯文十一)1

學記

【原文】

發慮憲①,求善良,足以謏②聞,不足以動衆;就賢體遠,足以動衆,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民,教學為先。《兌命》③曰:“念終始典④于學。”其此之謂乎!

【注釋】

①慮憲:慮與憲是同義詞,都是思慮之義。

②謏:小。

③《兌命》:即《說命》,《尚書》篇名。

④典:經常。

【翻譯】

執政者發布政令,選舉賢能的人來輔佐自己,這樣可以得到贊譽,但不能夠聳動群衆的聽聞;接近賢能的人,親近和自己疏遠的人,可以聳動群衆的聽聞,但起不到教化百姓的作用。想要教化百姓形成好的風俗,君子就應該要重視設學施教啊!玉不琢,就難以成為一件很好的器物;人不加以學習,也就不會明白這個道理。因此,古代君主治國,執政,首先要設學施教。《尚書·兌命》篇中說:“始終要以設學施教為主”,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原文】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①半。”其此之謂乎!

【注釋】

①學學:即“教學”。

【翻譯】

就算美味佳肴再可口,不品嘗它的美味是不會知道的;就算有高深的道理,不去領會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因此,隻有不斷學習才知道自己有什麼地方是不足的,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夠嚴格要求自己;感到疑惑後才會孜孜不倦地去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兌命》篇說:“教與學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原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①有庠,術②有序,國有學。次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③子時術④之。”其此之謂乎!

【注釋】

①黨:五百家為一黨。黨的學校叫庠。

②術:通“遂”。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遂。歲的學校叫序。

③蛾:同“蟻”。

④術:學習。

【翻譯】

古代設學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設有學校叫“塾”,每一“黨”有自己的學校叫“庠”,每一“術”有自己的學校叫“序”,在天子或諸侯的國都設立有大學。學校每年會招收學生,每年會對學生進行考查。在入學第一年會考查學生斷句分章等基本閱讀能力,第三年考查學生是否專心學習和親近同學,第五年考查學生是否博學和親近老師,第七年考查學生讨論學業是非和識别朋友的能力,這一階段學習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學生能舉一反三推論事理,并有堅強的信念,不違背老師的教誨,這一階段達到這樣的學習标準“大成”。隻有這樣,才能教化百姓,移風易俗,才能讓周邊的人誠服,遠方來的人也會誠心歸順,這就是大學教人的宗旨。古書上說:“求學的人應效法小螞蟻銜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孜孜不倦地學習,可以由小成到大成。”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

大學始教,皮弁①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②,官其始也。入學鼓箧,孫③其業也。夏楚④二物,收其威也。未蔔禘不視學,遊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注釋】

①皮弁:謂穿皮弁服。皮弁服是士兵的祭服。

②三:指《詩經·小雅》中的《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篇。

③孫:通“遜”,恭順。

④夏楚:夏,通“榎”,木名,即楸樹。可制教鞭,用以體罰學生。楚,荊條。

【翻譯】

大學開學時,天子或官吏穿着禮服,備有祭菜來祭祀先哲,表示尊師重道,學生要吟誦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詩分别為《詩經·小雅》中的《鹿鳴》《四牡》《皇皇者華》,讓他們在開學之前有急迫想要做官的心理;要學生按鼓聲開箱取出學習用品,讓他們認真對待自己的學業;同時展示戒尺,以維持整齊嚴肅的秩序;學生春季入學,教官沒有夏季不去考查學生,讓學生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學習過程中老師不要告訴他們什麼,應該在一旁留心觀察,以便讓他們用心思考;年長的學生向老師請教,年齡小的學生要認真聽講,不要插問,因為學習應循序漸進,不能越級。施教順序的大綱就是以上所說的這七點。古書上說:“在教學活動中,首先老師要盡職盡責,讀書人要先立志”,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啊!

禮記注釋閱讀(禮記原文譯文十一)2

【原文】

大學之教也,時①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缦(màn)②,不能安弦;不學博依③,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④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注釋】

①時:未按時序安排課程。

②操缦(màn):鄭注雲“雜弄”,蓋謂以一些非正統的小調做指法練習。

③依:譬喻。

④輔:朋友。

【翻譯】

大學的教育活動,按時令進行,各有正式課業;休息時也有課餘作業。在課餘時間不學習雜樂,課内就很難将琴彈好;在課餘時間不學習設言取意,課内就很難将詩文學好;在課餘時間不學習服飾弁冕知識,課内就很難将禮儀學習好。可見,不學習各種雜藝,就不可能樂于對待所學的正課。因此,君子對待學習,課内受業要學好正課;休息在家也要将各種雜藝學好。隻有這樣才能安心學習,親近師長,團結同學,并深信所學之道。即便離開老師和同學,也不會違背所學的道理。《兌命》篇中說“隻有專心緻志謙遜恭敬,時刻保持一顆好學之心,才能夠在學業上有所收獲和成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原文】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①,多其訊②言,及③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④。夫然,故隐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幸,其此之由乎!

【注釋】

①占:通“笘”,竹簡。畢:竹簡。

②訊:通“谇”,告訴你。

③及:通“汲”,追求。

④佛:通“拂”,違戾,違背。

⑤隐:厭惡。

【翻譯】

現如今的老師,僅僅依照朗讀課文,大量灌輸,隻知道趕進度,對于學生的接受能夠不管不顧,導緻他們無法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教人不能因材施教,學生的才能得不到充分施展。教學的方法違背了教學的原則,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要求。如此一來,學生對于學習就會産生反感,并怨恨他的老師,苦于學業的艱難,不懂得學習有趣的地方。雖然學習結業,學的知識很快就會忘得一幹二淨,教學的目的也就沒有達到,其原因就在這裡啊!

【原文】

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豫①;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扞格②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③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④而弗牽,強⑤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注釋】

①預:預防。

②扞格:互相抵觸。

③燕辟:談不正經的話。辟,偏邪。

④道:通“導”,引導。

⑤強:勸勉。

【翻譯】

大學施教的方法:學生在發生錯誤之前就加以防止,叫作預防;在适當的時候在加以教育叫作及時;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齡特征而進行教育,叫作合乎順序;互相取長補短,叫作觀摩。以上四點,是教學成功的經驗。出現了錯誤再去加以禁止,這樣就會很難攻破;失去了學習的機會,之後再去找補救的方法,即使再怎麼努力,成功也是很困難的事情;施教者雜亂無章而不按規律辦事,打亂了條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個人冥思苦想,不和他人讨論,就會學識淺薄,見聞不廣;與不正派的朋友來往,必然會違逆老師的教導;從事一些不正經的交談,荒廢學業。以上六點是教學失敗的原因。君子不但懂得教學成功的經驗,而且懂得教學失敗的原因,就可以當好教師了。所以說教師對學生施教最重要的在于啟發誘導,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勸勉而不強制,為其提供學習的途徑,但是不會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教師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則師生融洽;勸勉而不強制,學生才能感到學習容易;啟發而不包辦,學生才會認真鑽研思考。能做到師生融洽,使學生感到學習容易,并能獨立思考,可以說是做到了善于啟發誘導了。

【原文】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翻譯】

學生在學習上常會犯的有四種過失,作為施教者是必須要了解的:人們學習失敗的原因,或者是因為貪多,或者是由于知識面太窄,或者是态度輕率,或者是畏難中止。以上這四點,是由于學生不同的心理才引起的。作為老師應該了解每一位受教者的心理特點。隻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克服不足。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發揮其優點并克服其缺點。會唱歌的人,不僅聲音動聽,還可以讓他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會教人的人,不僅教授人知識,還會誘導學生跟着他學習。教師授課,言簡意赅,全面而精練,不需要舉太多的例子,但是能夠充分說明問題。隻有這樣,才能夠達到讓學生跟着他自學的目的。

禮記注釋閱讀(禮記原文譯文十一)3

【原文】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①唯其師”。其此之謂乎!凡學之道:嚴②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屍③,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诏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注釋】

①三王四代:夏、商、周為三王,再加上虞就是四代。

②嚴:尊敬。

③屍:古代祭祖時代替死者受祭的人。

【翻譯】

君要根據學生在學習時的難易程度。看出學生資質的好與差,然後能做到因地制宜,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啟發誘導。隻有這樣,才能當好教師。能當好教師才能做官長,能做官長才能當人君。所以說,當教師的,就是教統治權術的人。由于這個原因,在選擇老師的時候千萬不可小觑。古書上有雲“古代君主将選擇教師作為最重要的任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在教育工作中,做到尊師重道是非常不容易的。隻有做到尊重老師才能重視他傳授的知識。高高在上的君王能尊師重道,百姓才能專心求學。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兩種人:一是正在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師,不以臣子相待。按照禮法,天子在召見這兩種人的時候,可以将朝見君王的禮節免去,為的就是尊師重道。

【原文】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①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②,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注釋】

①庸:功勞。

②節目:樹木枝幹交接處的疙疙瘩瘩部分。

【翻譯】

找到學習方法的人,不僅不會讓老師操心而且學習效果還很好,并對老師心存感激;不會學習的人,盡管老師很勤苦但是效果往往差強人意,最後還會埋怨老師。會提問的人,像木工砍木頭先從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堅硬的節疤一樣。先将容易的問題問完再問難的,這樣問題就會容易解決;不會提問題的人卻恰恰相反。對于提問者的問題會給出有比較有針對性的答案像撞鐘一樣,用力小,鐘聲則小,用力大,鐘聲則大,從容地響,等他人将問題問完之後再作答;不會回答問題的恰巧與此相反。上面所說道的這些,講的都是教學的方法。

本段為《禮記》:學記

【原文】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

【翻譯】

死記硬背一些零碎的知識,是成為不了一位優秀的老師的,要有淵博的知識,并可以随時解答學生所提出的疑惑。學生如果沒有提出問題,最後誘導他從某一方面開始研究;告知以後,還是理解不了,就不要繼續往下說。若要學到父親高超的手藝,高明的冶金匠的兒子,一定要先去學縫皮襖;高明的工匠的兒子,一定要先去學編撮箕;學拉車的小馬,要放在車後跟着走。君子懂得了先易後難、由淺入深、不斷練習、循序漸進才能成功,就可以立志于學了。

【原文】

古之學者,比物醜①類,鼓無當于五聲②,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于五色③,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于五官④,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于五服⑤,五服弗得不親。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學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注釋】

①醜:通“俦”,齊。

②五聲:宮、商、角、徵、羽。

③五色:青、赤、黃、白、黑。

④五官:《曲禮下》說:“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此為泛指。

⑤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此處泛指人倫關系。

【翻譯】

在古代,求學的人将同一類事務進行比較,舉一反三。鼓音五音中的任何一音都不等同,五聲中沒有鼓點是不和諧的;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沒有水調和,就不能鮮明悅目;學習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經過學習訓練就不會發生好的功能;老師不等同于五服之親,但沒有教師的教導,人們不可能懂得五服的親密關系。君子說,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隻擔任某種官職;普遍的規律,不僅僅适用于某一種事物;有大信義的人,用不着他發誓後才信任他;天有四季變化,無須劃一,也會守時。懂得這四個方面的知識,就可以領會到做事求學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時候,都是先祭河然後再祭海,這是因為河是水的根本,而海是水的歸宿。這才叫抓住了本源!

禮記注釋閱讀(禮記原文譯文十一)4

喜歡的話請轉發點關注!

免責聲明:文章素材和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同時文章僅代表本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