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假期宅在家裡,孩子基本可以自行完成學習任務。我也可以做一些自己的事情。
但是,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我發現一些好玩的現象:
我想很多寶媽也經曆過寶寶自言自語的階段。特别是3-6歲的孩子,都會自言自語,還會和自己虛拟的朋友對話,有的孩子比較大聲,有些隻是小聲嘀咕。不仔細聆聽是不會發現的。
01自言自語正常嗎?
孩子的自言自語多出現在幻想性遊戲、需要做的事情、待解決的問題、或者遇到的困難時。通過自問自答的形式來說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自己的懷疑、困惑。
比如玩火車,孩子可能會說:“火車要進站了,哪些人需要下車呢?我要去某某站,需要買票啊,買票多少錢呢?
孩子對着一個沒有生命的物體說話,這是正常的嗎?當你的孩子一個人自然自語時,你是否擔心,焦慮呢?
其實,我們大人也喜歡自言自語,隻不過我們不喜歡發出聲音。比如,上台前自己很緊張,你會在心裡給自己打氣。
孩子和我們不同,他們需要借助“說出來”這種形式。
據研究表明:“3歲左右的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開始出現自言自語的現象,5歲達到高峰。到8、9歲基本就不自言自語了。”
而3歲左右的孩子還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這就決定了他的語言也是從自我出發。由于認知水平、邏輯思維、自控能力的原因。這就需要他把内心的想法“講出來”。這也是孩子一種自我調整的過程。
所以,孩子的自言自語是極為正常的現象。
02聰明的孩子更喜歡自言自語
人的語言可以分為内部語言和外部語言,幼兒的自言自語正是從外部語言走向内部語言的一種過渡。在這過程中,它對孩子的記憶、信心、專注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了許多方面的促進。
★自言自語是在專注解決問題
在2-5歲的孩子中,自言自語是一種健全的行為,研究表明幼兒在自言自語時頭腦更有條理。
那是因為自言自語讓孩子的視覺和聽覺都專注于問題上面了。
舉個例子:幼兒在搭積木時遇到了困難,ta便會自言自語。
“積木怎麼倒了呀?我看看。哦!原來是我沒對齊。城堡怎麼搭來着?我想想,媽媽好像這樣搭的,對的!是這樣搭的。”
自言自語讓寶寶全身心的投入,讓情緒更平靜,專注于問題的解決,這也是鍛煉孩子獨立問題的一個好機會。
★表達自己内心的想法
幼兒時期,思維和語言緊密聯系。他們常常在與玩具的互動中,用語言進行思考,一旦終止了互動,思維活動就停止了。
心理學家認為,自言自語是幼兒重要的認知工具,是一種說出聲的思維。
所以,孩子的自言自語隻是在用語言傳遞自己内心的想法。
作為家長不能嫌棄孩子的唠唠叨叨,呵斥孩子的自言自語,要求孩子保持安靜。這樣的教導反而阻礙孩子的大腦發育。
自言自語的孩子更聰明!
03身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做?
自言自語是幼兒的一種常見行為。對待它,父母既不能阻止,也不能忽視。需要這樣做:
★适當的關注,了解孩子的内心
溫斯勒說:“年輕的孩子在日常活動中經常談到自己,父母和老師不應該把這看成是怪異的行為。相反,他們應該多多聽取孩子說了什麼,這是了解兒童思維的一個奇妙的窗口。”
當孩子一個人在那碎碎念的時候,阻止孩子是一個錯誤的做法。
“閉嘴,保持安靜。你不能安靜一會嗎?說什麼呢?”
這樣的語言傳遞給孩子的是一種厭惡的情緒,孩子會認為大人反感他們的這種行為。長此以往,孩子會封閉自己的想法,語言能力也會受到壓制。甚至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社會能力。
和阻止相反的是對孩子的自言自語完全的忽視。這樣的父母認為孩子還小,說出來的話可能就得好玩,其實孩子自己也不知道什麼。這樣做又失去了了解孩子的内心的時機。
比如:當孩子自言自語的說:“我明天不想去上幼兒園了,為什麼呢?因為今天我被小貝欺負了。”
如果家長能聽見孩子的這些話,就能及時安慰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所以,父母應該充分利用孩子的自言自語。單純的打斷與禁止孩子自言自語不同。一個表達關懷一個簡單粗暴,孩子區分得了是阻止還是關心。
孩子高興時,可以等他說完了插一句:“今天寶寶玩的真開心呀。”當孩子遇到困難、或者表達難過時。說一句:“寶寶不開心了呀,媽媽來看看呢!”
★用自言自語促進成長型思維
心理學家指出:自言自語其實是一種自我調節的方法,其本質是“自我對話”。
随着孩子的逐漸長大,自言自語最終會基本消失,内部語言會迅速的發展起來。而内部語言有相當一部分是我們的“自我對話。”
自我對話對思維方式至關重要。舉個例子:
這兩種不同的“自我對話”實際反應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所以,才要及早的關注孩子的自言自語,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意識到除了沮喪、懊惱之外,還有更好的解決方式,修正自己的固定型思維。
總之,對待孩子的自言自語,保持一個平常的心态,不要一發現就覺得孩子有問題。同時也要适時關注,以便更好的幫助孩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