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門診當中遇到患有耳鳴的病人,經常會提出以下問題:
什麼原因導緻了耳鳴?是不是得了“神經性耳鳴”?耳鳴會不會導緻耳聾了?耳鳴的聲音能夠消除嗎?耳鳴如何治療?出現耳鳴後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些什麼?這些疑問也是很多耳鳴患者的疑問,今天就與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與耳鳴相關的問題。
耳鳴是指在外界沒有聲源時,耳内或頭部産生聲音的主觀感覺。耳鳴聲表現多樣,如嗡嗡聲、嘶嘶聲、電流聲、蟬鳴聲、電話鈴聲等。可為單側耳鳴、雙側耳鳴或顱鳴。
耳鳴可以是持續性、間歇性或搏動性。按照是否有聲源,可分為主觀性耳鳴和客觀性耳鳴。客觀性是指内部生物源性的真實聲音,相反,主觀性耳鳴是一種聽覺感知的幻覺,無法識别客觀聲音,隻有患者本人可聽到耳鳴聲,這類耳鳴最常見。
本文中所提到的耳鳴主要指主觀性耳鳴。
耳鳴常見的病因是什麼?①外耳病變:常見于外耳道耵聍栓塞、異物、疖腫和腫瘤等;②中耳病變:咽鼓管病變、急慢性中耳炎、腫瘤等,也可見與鼓室硬化和鼓室内血管病變等;③内耳病變:梅尼埃病、突發性耳聾、耳硬化症、耳毒性藥物、噪聲、感染所緻的内耳損傷等;④蝸後聽覺系統病變:如聽神經瘤、橋小腦角病變等;⑤其他系統病變: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糖尿病以及頭部外傷引起内耳震蕩等;⑥不明原因,大多數耳鳴患者并不能找到明确病因,與耳鳴有關的誘發因素如:精神緊張、睡眠差、不良生活習慣、噪聲刺激、飲食等都可能與耳鳴産生有關。
什麼是“神經性耳鳴”?“神經性耳鳴”是一個并不存在的耳鳴概念,是從“神經性耳聾”的概念中盜用過來的。“神經性耳鳴”會讓患者造成無法治愈的錯覺,更容易加重患者對耳鳴的偏見和誤解,造成心理負擔。大家在網絡檢索時,輸入“神經性耳鳴”會出現很多解釋,都是錯誤的,并沒有“神經性耳鳴”的名稱。根據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會的意見,将找不到明确病因的耳鳴稱為“特發性耳鳴”。
如果患有耳鳴将來一定會耳聾嗎?當出現耳鳴時,首先要進行聽力檢查,排除是否是耳鼻咽喉科疾病,如:外耳道耵聍栓塞、分泌性中耳炎、突發性耳聾、梅尼埃病、聽神經瘤、噪聲性耳聾等,其首發症狀可能就是耳鳴。但“鳴久必聾”這種說法不具有科學性。因為導緻耳鳴健康問題出現的病因很多,既有耳部疾病,也有全身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病、糖尿病、腦外傷,而這些疾病所導緻的耳鳴多是人體機能出了問題,不一定是耳朵器官有問題,所以不能說耳鳴一定會導緻耳聾。
耳鳴的治療原則是什麼?耳鳴的治療分為病因治療、對症治療。病因治療是指對引起耳鳴的原發疾病(如突發性耳聾、梅尼埃病、聽神經瘤、鼻咽癌等)治療。如治療原發病後耳鳴仍持續存在,無法找到病因,則需要對症治療,特發性耳鳴治療的目的并不是消除耳鳴聲音的存在。 目前沒有耳鳴治療的特效藥,因為耳鳴的病因不同,無法用一種藥物治療所有不同病因的耳鳴。
治療方案采用個體化原則,根據患者耳鳴輕重等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首選方案。①由外耳疾病 (如耵聍栓塞、外耳道異物、外耳道膽脂瘤等)、中耳疾病(分泌性中耳炎、中耳膽脂瘤、粘連性中耳炎、耳硬化症等)、内耳疾病(如梅尼埃病、聽神經病、突發性耳聾、耳毒性藥物等)和蝸後疾病(聽神經瘤、橋小腦角腫瘤等)引起的耳鳴,則選擇積極治療原發病。
②由聽覺系統以外的疾病(如高血壓、甲狀腺機能異常、貧血、鼻咽癌等)引起的耳鳴,應注意控制原發病為原則。
③對耳鳴已嚴重困擾了患者正常工作、生活、睡眠,患者無法忍受,出現一系列精神神經症狀者,首先要對此型患者的神經衰弱或焦慮症狀進行治療,還要教患者學會對耳鳴有的正确心理認知。大多數耳鳴的特點是在安靜的情況下, 特别是夜間耳鳴加重。白天主要是環境噪聲起到了掩蔽的作用。
因此耳鳴患者要盡量回避安靜的環境, 适當制作背景噪聲如輕音樂、金魚缸水流的聲音等。④大多數耳鳴患者症狀輕、持續時間短,常被忽略,患者并未感受到耳鳴的幹擾或痛苦,這類人成為“耳鳴人群”而不是“耳鳴患者”。
耳鳴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事項是什麼?①要有樂觀豁達的生活态度:一旦患有耳鳴,首先要引起重視,到醫院接受檢查。明确是否是危險的耳鳴,還是不危險的耳鳴。如果是不危險的耳鳴,耳鳴患者要減輕自己對耳鳴的關注,培養興趣愛好,調整生活節奏,注意規律睡眠和健康飲食;
②避免噪聲刺激、禁用耳毒性藥物、少吸煙喝酒等;
③要對耳鳴有正确的認識,耳鳴是機體的一種善意提醒,并不需要消除耳鳴聲音,消除患者對耳鳴的恐懼想法,建立正确的耳鳴認識觀。
歡迎關注:耳鼻咽喉科李醫生,傳遞健康靠譜的醫學知識。若有其他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我會在第一時間回複。,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