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新知識#
清明佳節到了,它不僅是傳統佳節,還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清明。大家知道,在清明期間,有許多傳統習俗,在不斷繼承和發揚。
你知道過去清明有哪些傳統習俗嗎?現在是否還在傳承和創新?我是養花綠植,今天就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這個問題。
習俗一:祭祖先
這是清明節期間,民間組織進行的最大節日。到了清明期間,人們總是提前準備,進行掃墓祭祖活動。
首先,進行清掃墓地。主要是清掃墳地周圍的雜草,尤其是去年以來,枯枝敗葉,及時清理幹淨,讓祖先居住在良好的生活環境中。
其次,填土培土。風風雨雨又一年地經過風吹雨打,慢慢變得坑窪不平,而且出現老鼠洞穴等等。需要及時回填新土,整理修葺墳墓,讓祖先居住的房屋煥然一新,高大穩固。
再次,進行祭祖。清明節,自然少不了祭拜祖先,準備豐盛的供品,準備大量的紙錢、紙元寶等等,進行祭祖,也是傳承曆史,傳承孝道。
現在:這一習俗,在不斷傳承和創新,人們在清明期間,都要掃墓祭祖,緬懷祖先。到了現在,又有新的創新。人們為了減少火災等等不安全因素,有的用供奉鮮花,還有的在網上祭祖等等形式。
習俗二:去踏青
春暖花開,春風送暖,百花齊放春滿園。正是:“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到處紅紅綠綠,一片田園風光,美不勝收。
過去,人們在清明節這天,扶老攜幼,歡歡喜喜,結伴踏青遊玩,是不亦樂乎。也是順應時令節氣,迎合時氣,呼吸大自然的純淨空氣,舒展一個冬天的筋骨,促進體内陽氣流轉,保證更加健康快樂。
現在:清明佳節成了我們的節假日,都要進行放假。人們不僅組織祭祖活動,也正好在清明節這天,到野外郊遊,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習俗三:放風筝
《詢刍錄》記載:風筝,即紙鸢,又名風鸢。在過去,清明放風筝是非常普遍流行的傳統習俗,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娛樂活動。正如詩雲:“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
而且,在過去,清明節放風筝,還有一層更深厚的含義。能将所有災病帶走。過去人們把疾病和災難寫在紙鸢上,等風筝越飛越高時,剪斷手中的拉線,讓紙鸢待着疾病随風飄逝。
現在:放風筝,比較流行,不僅在清明期間放風筝,而且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大家都喜歡放風筝。但是,關于帶走疾病的風俗已經不再傳承,成為了曆史。
習俗四:蕩秋千
蕩秋千,在過去的習俗中,到了清明、端午節以及寒食節等節日,人們喜歡去蕩秋千。
秋千,也就是揪着皮繩而來回遷移的意思。在最早的時候叫千秋,後來,為了避諱千秋大業來回換,而改名為秋千。在唐朝的時候,清明節蕩秋千是很普遍習俗;在元朝、明朝和清朝的時候,還把清明節為秋千節。可見,蕩秋千遊戲的風俗習慣,深入人心。
現在:大家仍然喜歡蕩秋千,尤其是小孩子更加喜歡蕩秋千。但清明蕩秋千,不像以前那樣風行,也不局限于清明蕩秋千了。
習俗五:蹴鞠
傳說始于黃帝,一開始是用來鍛練武士。 蹴鞠也叫“蹋鞠”、“蹴毱”、“蹴踘”等等,在中國古代流傳比較久遠。
這就是我國古代的足球運動,在清明時候,人們用于娛樂和健身運動。從字面意思看,“蹴”:是指用腳蹴、蹋、踢的意思。“鞠”:是指外包皮革、内實米糠的球。
現在:人們已經把足球列入正式的運動項目,成為全世界的運動項目,深受人們喜愛。蹴鞠,已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習俗六:插柳枝
大家不陌生,在春天來臨的時候,柳樹最先開始發芽,預示着春天的到來。
在民間,認為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可以驅鬼,而稱之為“鬼怖木”。據《齊民要術》記載:“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可見,在過去就有柳枝辟邪之功效。其中,大家觀看《西遊記》,而熟知的觀世音菩薩,就是以柳枝沽水濟度衆生。因此,清明節這天,人們通過折柳、插柳、戴柳等等以避邪。
現在:民間還有這一習俗,在我們家鄉,人們在門口兩邊插上柳枝和松枝,據說可以去辟邪、除蟲害等等。記得小時候,一到清明節前,小夥子們到處去爬樹折柳,清明節這天,門口插柳。
當然,清明時節,民間傳統習俗比較多。比如鬥雞、射柳,還有牽鈎,也就是現在的一種拔河運動。
在過去,人們把清明節還叫植樹節,人們趁着春暖花開,進行植樹綠化。而現在雖然在3月12植樹節,但清明期間植樹,也正是時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